「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媽媽牌的話,記憶中家裡只有在冬天才會做,是純白色的菜包。40年前台灣米穀粉還很少見,媽媽從前一天就要泡糯米一晚、蒸熟、搗軟、炒料,忙碌二天才能完成一籠。現在米穀粉普及了,網購已做好的草仔粿也超級方便,但我還是喜愛媽媽做的所有米食製品,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在那個物質環境不優渥不便利的年代,母親的愛卻是如此豐盛,至今仍環繞溫暖著我。
只要想到媽媽,我就容易離題。回到正題,「草仔粿」是一個創意空間很大的米食製品,從粿皮、餡料到墊葉,使用的材料不同,就能具有地方特色,創造差異。
例如粿皮,可以揉進在地易取得的野草,粿皮的顏色、香氣和口感就不同了。像是馬蘭(開脾草)、艾草、鼠麴草、使君子、魚腥草、紫蘇、水生植物大葉田香....等。城市住民無法採集到可以食用的野草,若也買不到乾燥的草粉,不妨使用各式深綠色蔬菜來代替,例如菠菜、茼蒿、羽衣甘藍,解解饞之餘還能創造出不同風味。
草仔粿可吃鹹也可吃甜,可以做的餡料真的超級多,連必勝客都做出草仔龜pizza (哈哈哈),我還看過有人包進起司和巧克力,非常有趣。
墊葉則是草仔粿另一個香氣來源,可以的話請盡量不要用烘焙紙取代。有代代經驗相傳的台灣媽媽們,依據採集方便性而使用的月桃葉、黃槿葉(選厚葉款)、柚子葉、竹葉、香蕉葉、麵包果葉,都是可以拿來墊粿包粿的好選擇。蒸的時候混和了餡料和野草的香味,吃的時候粿皮也會沾上墊葉的氣味,整體就是一個充滿自然和風土的美食啊,非常享受。拜託親戚朋友或網路購買,應該都可以取得葉子,一定要墊葉子蒸喔~
其實草仔粿已經有非常多的食譜,很容易找到,不差我一個來錦上添花。這次會想拍影片是因為前陣子的新聞事件,看到網路上好多人說不敢吃粄條類的米食了,我拳頭沒硬但是耳朵硬了,偏偏就要來做,還要大吃特吃!!!幼不幼稚,哈哈哈!
這周分享的食譜,我是將草仔粿做成小尺寸,這樣貪吃的我就能多吃幾個不同口味。使用模具讓它成為葉子狀,符合草仔的概念,或是蒸好後再貼上新鮮的蔬菜葉片,看起來可可愛愛的。味道雖然是素食版,但是只要有加菜脯米,就一定會好吃! (個人偏好,哈哈)
☆餡料
☆粿皮材料
如果我的內容對你有用,歡迎動動手指分享給需要的人,來支持我,讓我可以持續前進,把台灣米的無限創意製作出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