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政治系?啊以後是要出來酸宗痛(選總統)嗎?」
二十二歲,大學畢業的夏天,這句話像一句甩不掉的咒語,跟了我整整三個月。在親戚的聚餐上、在同學的飯局中,被問了不下數十次。
我總是耐著性子,試圖用「解構政治理論」、「國際關係決策分析」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詞彙,去解釋這門學問的博大精深。
但看著對方那「我聽不懂,所以敷衍的點點頭」的表情,我心裡很清楚:我手上的這張文憑,市場價值可能是有限的。
身邊的同學一個個埋首於國考,奔赴那條名為「穩定」的獨木橋,我心中有其他打算。
我不想走那條看得見盡頭的路。大學四年,我沒學會如何申論,卻意外的點亮了攝影、剪輯、文案這些「不務正業」的技能樹。
在大約10年前,是數位相機技術有重大突破,專業的設備逐漸輕量化、平價化,進入影像產業門檻講低的時候。
我天真地想,這不就是我的劇本嗎。一個文組生不走尋常路、不用考試,憑著一身雜學,在市場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殺出一條血路的逆襲故事。
於是,我拒絕了所有「穩定」的選項,自信滿滿地將履歷投向了那些看起來充滿創意的行銷、企劃崗位。
然後,我撞上了第一座名為「27K」的大山。
-
我最終得到的工作,是一家隱身在舊大樓裡的「傳統產業」。行銷部門的人數:3人。
面試時,主管說得天花亂墜,說要借重我的創意為老品牌注入新生命;還有我們部門很小所以你可以自由發揮創意云云。
進去之後我才發現,我的工作就是個無情的美編機器。可能還沒有現在的AI這麼有效率。
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沒什麼人會看的FB粉絲專頁,尋找圖庫照片跟向量圖,用陡大的字體製作長輩圖貼文;並且配合外包的行銷公司產出圖片跟文案。
哦還有,製作捷運燈箱廣告。這大概是這份工作少有的讓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了,或許我的作品你也曾經有看過。
其實公司有很高的行銷預算,但大部分都給了外發的行銷公司了。內部的行銷部門,包含主管,薪水都少的可憐。
-
薪水27K,這是我那時候在人力市場上的估值,低的可憐。
但如果有著學習與成長空間,相信入門期的陣痛也只是暫時的。
而真正磨人的,是更深層的東西。
是你看著身邊那些做了二、三十年的前輩,他們臉上沒有光,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事,彷彿能一眼望穿自己三十年後的模樣。
【關於這個故事與我】
我是Zack
一個為「普通人」開設的商學院。
沒有金湯匙、沒有神仙背景,只有文組地獄模式開局的真實血淚。
紀錄我從月薪不到三萬的傳產小螺絲,一路摸索、碰撞,慢慢走向財務自主的修煉之路。
歡迎跟著我的軌跡,一起尋找在這個商場中不斷成長與進步的「修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