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稍微留神注意了我和家父母的生活習慣上不同之處。於是忽然意識到,我身處的是所謂「外省×本省」的家庭。從語言及文化來看,家父與其家族、和家母與其家族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一直只覺得「一邊是說台語一邊是說國語」這樣而已。如今觀察下來,兩家族背後的文化和習慣應該是有更多的差異。
不過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在分什麼「外省」、「本省」的?我是覺得既然在台灣出生、台灣生活,那就是台灣人。而如果真要採取嚴格的分類法的話,個人認為真正的台灣人只有原住民了。
咳咳,其實這篇是想聊點輕鬆的。最近我試著留意家父母的說話用詞與生活習慣,除了發現到我們三人是如此不一樣之外,也忽然意識到我身處的正是文化衝突(?)的中心;而我本人從小被阿嬤(外祖母)和奶奶(祖母)輪流帶大,卻覺得兩邊的差別是如此自然而然,反而從沒思索到,我也可算是文化融合之下的產物。不知這樣的家庭是少數?或其實在台灣很多見呢?
關於我們三人究竟如何不一樣,首先顯而易見的,說話的口音和用詞,都有一些不同。當我們在詢問對方,向對方確認自己所知的是否正確時,三人的語尾助詞不同:
- 家父這麼說:「是這樣ㄕㄚˇ?」
- 家母這麼說:「是這樣ㄏ一ㄡˇ?」
- 我則這麼說:「是這樣喔?」
關於發音的差異,還有一個之前寫過的:你怎麼說【冰淇淋】? 😆
至於生活習慣、喜好等,就有更多不同了。
家父喜歡喝可樂,幾乎每一兩天都要來上一杯。而我和家母則不常喝氣泡飲料。如果要選的話,我更喜歡雪碧。
於是我詢問家母:「可樂和雪碧,妳會選……沙士?」問到一半我就想起來了,家母在感冒時偏愛喝沙士,尤其加鹽沙士,說這樣可以幫助感冒更快好起來。(應該只是偏方ww)而她也證實我的猜測,比起可樂和雪碧,家母更喜歡沙士。
觀察生活習慣和說話用詞成為我近期的興趣之一。或許這也算是一種覺察吧。我覺得很有趣,同一屋簷下的三個人,各自的習慣都不相同。誇張地說,三個人就有三種文化。忽然覺得就像是血型分別是A(ai)和B(bi)的父母,生出了O型(ii)的小孩一樣,很好玩吧!
文化就是這樣。有流行也有衰退,有碰撞、衝突也會有融合。
即便同一個人,經歷了生活環境改變、到了新的地方之後,其語言、生活習慣也很可能跟著改變。家母就是這樣,台語混雜著所謂的泉州腔和漳州腔。順帶一提,曾祖母、祖母和祖父的台語腔調也都有些不同!
我想,有時候,文化是否也是經由我們有意識的選擇之後的結果?
就像當時國民政府禁止校園內出現台語,雖然後來政策有鬆綁,但某種程度上肯定讓台語在社會上的使用程度下降了不少。
而當我和家人說台語時,我刻意的模仿曾祖母的口音⸺濃厚的泉州腔,甚至帶有海口腔,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腔調更有特色、或許是更少人講的,也感覺是更有「味道」的。也許我也是藉此緬懷著已從地球畢業超過 10 年的她吧!
2025.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