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同凡響的對談:在錄音室裡的震撼開場
午後的錄音室,陽光從百葉窗縫隙灑落,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咖啡香。主持人打趣地寒暄後,忽然語氣一轉:「李老師,您最近的一句話在業界掀起大波,您說——未來二十年,一半的企業會倒掉?」

這一刻,錄音室裡的空氣似乎凝固了,連機器運轉的嗡嗡聲都格外清晰。主持人愣了幾秒,才笑著接話:「老師,您這話未免太驚悚了吧?」
李河泉卻沒有退縮,他眼神篤定:「不驚悚,這才是現實。」
歷史的啟示:從工業革命到數位顛覆
李河泉並不是隨口下這個結論。他回顧歷史,將眼前的變局放進更大的脈絡裡。
「在工業革命前,世界的百年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工業革命後,每二、三十年就會出現一波顛覆。」
他舉例:從蒸汽機到電力,從電報到互聯網,每一個科技浪潮都重寫了遊戲規則。今天,我們正站在另一個巨大轉折點上——人工智慧、能源轉型、地緣政治,正以更快的速度,推動企業生與死的輪迴。

「過去的企業,可以靠規模與歷史站穩百年。未來的企業,如果不懂轉型,可能五年就出局。」
他的語氣不疾不徐,卻像錘子一樣,重重敲擊在聽者的心上。
台積電的啟示:不是只有護國神山
談到台積電,李河泉眼神微微發亮。他曾多次為台積電內部授課,深知這間企業的內部文化。
「大家以為台積電的強大只在於技術,其實更在於組織的韌性。」他說。
在一次授課中,他曾問學員:「假設明天技術被中國全面複製,你們還能活下去嗎?」
全場靜默。有人小聲回答:「我們會想辦法活下去。」
李河泉笑了:「沒錯,真正讓一間企業活下來的,不只是技術,而是面對困境時,是否有調整的勇氣與速度。」
這段故事,讓人瞬間明白:台積電的「神山」地位,來自於它在危機裡依然能迅速調整、持續學習。這正是多數企業缺乏的能力。

被淘汰的不是產業,而是沒有準備的人
「很多人問我,哪個產業未來最危險?」李河泉淡淡一笑,「我想告訴大家,被淘汰的不是產業,而是沒有準備的人。」
他舉例說明:過去人們認為出版業要消失,但電子書並沒有殺死閱讀,只是改變了媒介;零售業看似被電商顛覆,但能擁抱數位轉型的實體店,依舊活得很好。
「問題不是在於行業會不會滅亡,而是你有沒有準備好新的遊戲規則。」

這句話,讓人心頭一震。因為它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害怕的並不是行業消失,而是我們自己沒有能力跟上改變。
自我迭代:人生的企業經營
李河泉將企業的存亡,轉換成了人生的隱喻。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間企業。」他語氣溫柔卻堅定。「你有自己的產品(能力)、有自己的市場(人際網絡)、有自己的資源(健康、財富)。如果你不持續投資自己、不學會調整,那麼,你也會被淘汰。」
他舉了一個學員的例子:一位工程師,因為公司裁員,陷入焦慮。李河泉對他說:「你要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來經營。公司會調整產品線,你也要調整能力。公司會拓展市場,你也要拓展人脈。」

這個比喻,讓人忽然明白:未來的世界裡,所謂的「安全感」,不是公司給的,而是自己能否持續迭代。
面對不確定性的心態:不怕輸,才會贏
主持人忍不住問:「那我們該怎麼辦?難道只能一直恐懼嗎?」
李河泉笑了,眼神透著篤定:「恰恰相反,你要做的是,放下恐懼。」
他說,未來最大的挑戰不是變化本身,而是我們對變化的恐懼。「如果你害怕輸,你就不會有勇氣去嘗試。但如果你接受輸是必然的過程,你反而會贏。」
他引用一句話:「未來不是屬於最聰明的人,而是屬於最敢試錯的人。」
這句話,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默默記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未來二十年,一半的企業會消失,因為他們沒有準備好新的遊戲規則。」
- 「被淘汰的不是產業,而是沒有準備的人。」
-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公司給的,而是你能否持續迭代。」
- 「台積電的強大,不只在於技術,而是面對困境的調整速度。」
- 「內耗不會讓你更安全,只會讓你錯過轉型的機會。」
- 「未來不是屬於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敢試錯的人。」
- 「人生就是一間企業,要經營產品、拓展市場、調整策略。」
- 「恐懼是最大的敵人,比變化本身還可怕。」
- 「歷史不斷提醒我們,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改寫秩序。」
- 「唯有持續學習的人,才能在浪潮裡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