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空間,也要給對方安心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境:
一件突如其來的請求,一段重要的對話,或是一個需要立即決定的問題,讓我們瞬間覺得「不想面對」。一、逃避的背後,其實是需要時間
我在與同事的互動中就發現,自己有「逃避」的傾向。當下因為覺得不被尊重,加上心裡有情緒,不知道怎麼表達,就先選擇迴避、抱怨,甚至生悶氣。這看似省事,卻讓情緒卡在心裡,也讓對方無法理解我的真實感受。
我意識到,逃避並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還需要時間」:時間來消化情緒,時間來思考怎麼說。
二、空間與關係,需要平衡
可是,現實往往不允許我們一直沉默。當事情重要、或對方是很重要的人時,若只是冷處理,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誤會。
這時候,最健康的做法不是壓抑自己,也不是立即硬著頭皮回答,而是先說出自己的狀態:
- 「我需要一點時間消化,等我想清楚再回覆你。」
- 「這件事對我很重要,我想明天再跟你談。」
這樣做,既保留了自己的空間,也給了對方安心。
三、真正的勇敢:帶著情緒,還是願意表達
這次我沒有選擇悶著不說,而是禮貌而堅定地回覆同事,提醒他先前承諾的部分。雖然對方最後沒有回應,但我已經做出改變:我學會了在情緒中,仍誠實表達自己的想法。
原來,真正的勇敢不是不生氣,而是即使生氣,仍願意去面對與溝通。
✨ 給正在閱讀的你:
如果你也常常想逃避,不妨先允許自己有情緒,但別忘了把這份狀態告訴對方。因為——
空間不是冷戰,沉澱不是拒絕。
這是一種對自己和對方都負責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