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近年來的晶片戰略中,多次提出希望將晶圓製造能力移往本土,減少對台灣的依賴。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代工企業,無疑成為焦點。然而,雖然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設廠,但要真正「搬走」台積電,將其核心能力完全轉移到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原因如下:

一、技術累積無法複製
台積電的優勢在於長達三十多年持續累積的技術能力,特別是在先進製程(3奈米、2奈米)上的領先。這些技術並非單靠一兩座新工廠就能複製,它需要龐大的研發團隊、長期試驗與產線經驗。
- 技術是一種生態:台積電內部從製程工程師、設備維護、材料科學、光刻專家,到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合作夥伴,形成緊密的知識網絡。
- know-how 無法打包:即使文件、流程能轉移,細微到原料處理、機台調校、人員臨場判斷的「隱性知識」,也難以在異地完全重現。
二、完整的供應鏈集中在台灣
半導體製造是一個高度依賴供應鏈的產業,從化學材料、晶圓矽片、氣體、光阻劑,到機台維護,都需要龐大的在地網絡。台灣擁有完整且成熟的上中下游體系,包括:- 矽晶圓(如環球晶)、光罩(如台灣光罩)、封裝測試(如日月光)、化學材料(如長春、台塑系統)。
- 在地供應商能即時支援,縮短問題解決時間。
- 美國即便有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 等設備商,卻缺乏一個完整且緊密的本土供應鏈。
因此,將台積電搬去美國,意味著要重建一整個龐大的產業生態系,這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
三、人才難以轉移
台積電的工程師文化與人才結構,是公司成功的關鍵。台灣有大量理工人才願意投入半導體產業,並形成一種「榮譽與責任感」。然而,美國面臨幾個困難:
- 人才供給不足:美國近年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畢業生比例下降,年輕人較少願意投入高壓的製造業工作。
- 文化差異:台積電工程師以「使命必達」聞名,長工時、高強度已成為企業文化;在美國,勞動市場與工作倫理截然不同,很難複製同樣的效率。
- 留才問題:即便台積電派駐人員到美國,也難以長期穩定,成本高昂,流動性大。
四、成本極高,缺乏競爭力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蓬勃發展,很大原因在於成本結構合理。若將製造基地轉移到美國,問題立刻浮現:
- 人力成本高:美國工程師薪資遠高於台灣,加上勞動法規,使得人力支出大幅增加。
- 基礎建設不足:水、電、土地成本皆高於台灣,甚至能源穩定性不足。
- 營運效率下降:供應鏈不在地,導致物流時間拉長,維護成本上升。
根據分析,台積電在美國的晶圓製造成本,比台灣本土至少高出 50%。這使得美國廠難以承擔全球主要產能。
五、台積電與台灣的戰略意涵
除了產業面的困難,還有地緣政治的考量。美國固然希望降低對台灣的依賴,但台積電在台灣本身就是一個「矽盾」(Silicon Shield):
- 戰略籌碼:全球科技與國防工業高度依賴台積電,這使得台灣的國際地位獨特。
- 台灣優勢不可取代:若台積電產能全面轉移,台灣戰略價值將下降,美國也會失去一項關鍵的地緣政治工具。
- 美國不敢切斷:真正「搬走」台積電,不但難以成功,也會削弱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戰略優勢。
六、亞利桑那廠的示範意義
目前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主要是出於政治與地緣考量,而非效率。它的存在意義在於:
- 滿足美國「國安需求」,確保軍工產業在本土有一定晶片供應。
- 示範合作,但不會取代台灣總部。
- 保持技術領先依舊掌握在台灣,真正核心產能仍牢牢留在新竹與台中。
心語
美國可以吸引台積電去建廠,但永遠搬不走台積電。因為台積電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技術文化、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一群高度專業的工程師,以及一個國際戰略格局的核心。它深深扎根於台灣這塊土地,美國能輸入部分產能,卻無法移植整個靈魂。
台積電與台灣,早已緊密結合成為命運共同體。對美國而言,真正可行的方式不是強行搬走台積電,而是持續合作、共同研發,並透過全球化的分工來維持供應鏈安全。因為在半導體這場競賽中,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獨自完成全局,而台積電正是這個遊戲裡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