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誠如之前文章的討論,閱讀測驗是標準的長文題目;英外語測驗,舉凡托福、雅思等較著名的學術型測驗的基本題型。
幾乎所有學術測驗都以「測驗考生閱讀長文的能力」為主。專為大學入學檢測,學測英文的設計方向對準國外英語測驗的趨勢。
除了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基本的學術能力──比如說,基本的字彙量、文法功能的掌握──考核重心明顯擺在「吸收、消化長文、段落,並能理解題幹,精準作答。
閱讀大題的每篇文章,通常,只有4-5個段落,但題目主題多元,橫跨不同領域。
想要拿高分,考生不僅要學會速讀,更要「速記。」關鍵就在於有效「劃記重點資訊,」快速消化閱讀,並找到對應題幹的答案。
要領
學測閱讀測驗的設計,通常,有效地引導考生,由上而下、按部就班找出文章結構的四大面向:
(1). 文章要旨(Thesis statement)
(2). 文意脈絡(cohesion and coherence)
(3). 體裁與功能(types and functions)
(4). 呼應主旨的核心論點與重點資訊(key points and information)
較好的閱讀順序是依照題幹指示,從前面的題目讀到後面的;從文章開頭,讀到結論。
進入文章內容前,值得先標出個段落的功能,以及各段主題句。如此,可以進一步檢查首尾是否相互呼應。掌握相互呼應的開頭與結論段,自然就掌握通篇的主旨。
分析
以35-38,關於「交通號誌」一文為例
本文是標準的「歷史沿革」描述/簡介文;共有四個段落,依各段的功能可以整理成如下:
段落一(破題):「交通號誌的發明」 (The invention of traffic light)
段落二(承接):「早年受到的挑戰」 (The challenge this invention faced)
段落三(轉折):「發展與突破」(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段落四(現況):「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學測的「歷史沿革介紹文」幾乎不會逃脫這個結構。
只要掌握各段落的功能,就能進一步整理文章架構
文章架構
段落一(破題)、主題句(Topic Sentence):
Most people credit the first traffic light to Nottingham engineer John Peake Knight. 【發明者】
段落二(承接)、主題句(TS):
Knight’s traffic signal was installed near London’s Westminster Bridge in December 1868, but the system was short-lived. 【受到挑戰:短命】
段落三(轉折)、主題句:
In the early 1900s, versions of the British traffic lights appeared in big cities in America, where traffic was on a sharp rise. 【轉折:迎來發展飛揚期】
段落四(現況)、主題句與結論句(concluding sentence):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lf-driving vehicles,] traffic signals are no longer necessary. 【現況:交通號誌變為非必要】
[. . .]
In the near future, we may experience a brand new form of traffic management! 【未來展望:期盼新型態的交通管理措施】
題幹
釐清文章要旨與脈絡後,進一步分析題目的題幹:
35. 主旨 (mainly about)
- 問文章要旨;通常能直接從第一段找到。
36. 圖片題(which picture shows Knight’s proposed traffic signal)
- 透過文章描述找到對應的圖示。
- 聚焦在發明者首次應用發明的段落,第一或第二段,可以找到相關的描述。
37. 真實陳述(true statement)
- 記住重點資訊與細節,應能找到文章中明確寫到的內容。
38. 結論句(concluding sentence)
- 找到某個段落的主題句,呼應題目給定的結論句。
- 先前已將各段主題句標示出來的話,應能順利答題。
解析
35. (A)
35題考文章主旨。
正如前面整理出的「歷史沿革描述文」體裁(type)的功能,本文著墨「沿革」(evolution)。
選項(A)有 “evolution”這個字詞,選此選項。
(B) 並不是發明者群;全文只有著名的首位發明家Knight
(C) 沒有詳細說明不同交通號誌的功能,或並非本文重點
(D) 雖有「發展」(development)這個詞,但不是著重在現代交通(transportation),而是「管理」(traffic management)【呼應結論段的結論句】
36. (C)
圖片題
相關描述可以從第一段落找到:
Thus, he proposed a signal system based on the railway movable-arm signal. Arms extending horizontally commanded drivers to stop, whereas arms lowered to a 45-degree angle told drivers to move on, resembling a traffic director’s gestures.
重點在「可動手臂」(movable arms)與「交通指揮手勢」(resembling a traffic director’s gestures)。
因此,選擇(C),看起來像有兩條臂膀的設備。
另外, “resembling”(「相似」,動詞)是關鍵字;抓到這個字後面的名詞詞組,應能輕易找到對應圖片的描述。
37. (D)
找出文中提及、真確的陳述(true statement)
(A). 沒有提到Knight於爆炸中受害的事件
(B). Potts改良前面出現的發明,而非首出現於美國的設計
(C). 首位發明者Knight是「工程師」(engineer),而非交通主任(traffic director)
(D). 正確。可見於第四段,首句 “traffic signals are no longer necessary”
38. (C)
結論句應呼應段落開頭/主題句。
“This design was adopted in later traffic light designs across the world”
“This design”指的是Potts改良過,「追加黃燈」的設計。這句結論句,確實,呼應第三段「發展與突破」(breakthrough)的主旨。
另外,亦可以在Potts出現的句子前面,找到明確的 “A major breakthrough” 的提示字詞。
結論
本文要旨在「輔助考生自行練習如何閱讀長文。」
長文閱讀的答題策略著重於「略讀與掃讀。」
平常建立良好的劃記與作筆記的習慣,有助於提升上述技巧。
掌握以下步驟:
(1). 找文章要旨(Thesis statement)
出現在「開頭導入文」(introductory paragraph)──通常在第一段;如果前一段是「描述文,」緊接著便是解釋性(explanatory)的開頭導入文。
功能為「破題,總括全文。」
(2). 釐清文章脈絡(cohesion and coherence)
抓出每段的「主題句」(每段第一句話),掌握每段段意;檢查第一段末句結論是否承繼下一段的開頭句【結論開啟下段主題句。】
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銜接關係叫作「銜接性」(cohesion)。
理解每段段意,可以掌握短文的基礎結構:
段落一(破題):「交通號誌的發明」 (The invention of traffic light)
* 描述文首段的功能:描述現象、導入主題
段落二(承接):「早年受到的挑戰」 (The challenge this invention faced)
* 承接段的功能:描述發展前期的狀況,與發明者的處境
段落三(轉折):「發展與突破」(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 轉折段的功能:描述Knight的發明如何改良,以及技術突破
段落四(現況):「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 結論段的功能:總收全文、前後呼應
(3). 理解文章體裁與段落功能 (types and functions)
同上。
(4). 抓出並劃記重點資訊 (key points and information)
學會如何閱讀,可以更有效消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