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拿一支 iPhone 給清朝狀元看,他會不會覺得你瘋了?」📱👲
這不是笑話,而是我今天聽 Podcast 聽到的一個超有畫面的比喻
"我有個朋友會算命"
是由簡少年/多多/之之三位所建的Podcast頻道
這主要是一個講算命、面相、玄學的節目
但節目風格非常有趣,特別是簡少年常常天外飛來一筆的搞笑
驚常讓我噗哧一笑,是聽起來很放鬆的節目
【Ep.271 清朝的狀元說唉鳳,怎麼溝通?】
講得反而是現代人很欠缺的一種能力:溝通
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則是因為~
認知邊界的盲點
清朝狀元很笨嗎?
當然不是!!
要考上狀元,他必定聰明+努力
但在他的世界裡,根本沒有「iPhone」這個東西
所以不管你怎麼炫耀 FaceTime、Siri、多工處理
他的腦袋裡就是一片「Error 404」
👉 這就像我們日常的溝通對立:
- 在網路上罵人「怎麼那麼蠢」
- 在職場上覺得「代溝超大」
- 在家庭裡說「爸媽都不懂年輕人」
問題不是智商,而是認知邊界不同
之前我看過一本關於邏輯的書:
郝旭烈(郝哥)的「贏在邏輯思考力」
書中提到的第一個最重要關鍵就是~
我們之所以邏輯不好,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他的思路上有問題
而是認知邊界就只到這邊,所以能夠組構邏輯的範圍也就只到這邊
簡單說,不是 不會、不懂,而是根本"不知道"
同樣的,對於清朝狀元的世界觀來說
在他理解的範圍就沒有iPhone
所以在他的邏輯世界裡面就不存在這個東西
同理心不夠,還需要認知理解
我們常說「要有同理心」,這句話沒錯~
但同理心只是與對方的情緒共感
真正要避免衝突,要先搞清楚:
✔️ 他知道什麼
✔️ 他不知道什麼
✔️ 在他的世界,哪些事是「合理的」
這樣才不會變成:你覺得他笨,他覺得你瘋🤯
該如何跨越認知邊界
1️⃣ 確認邊界:先知道對方的知識範圍
2️⃣ 轉換語言:用他能理解的比喻解釋
3️⃣ 逐步拓展:先建立小共識,再慢慢推進

裡解對方的認知邊界,讓溝通產生共識
這其實也是我身為「工程師」的體驗
雖然是工程師,但我以前也經常要跟很多單位合作、協商
不得不說,我的溝通成功機率算是滿高的😎
最關鍵的是,我會試著先去理解對方的立場:
他有什麼?缺乏什麼?真正在乎什麼?
他有哪些壓力? 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打死不退?
我的提案對他的好壞處是什麼? 有雙贏策略嗎?
這個理解的過程
其實就是先了解了對方的認知邊界
而不是劈頭就直接告訴對方我要什麼
這就跟直接拿iphone給清朝狀元看
然後直接讓他操作沒什麼兩樣😆
也因為這樣,在教學AI的時候
我就更會去注意/理解學員的認知邊界在哪裡
盡可能讓這些清朝狀元們
也能快速就了解iphone的功能囉☺
試著先理解對方的認知邊界吧
會想寫這篇,也是呼應Podcast中簡少年說的:
我們現今的社會,彼此之間在溝通上發生了很多的對立跟衝突
只要跟自己不對盤,就罵對方笨、蠢、沒邏輯...等等
但其實真的很多時候,就只是人們試圖要...
跟清朝的狀元講唉鳳而已
而當我們理解彼此的認知邊界
可以釋懷對方的背景、狀態
然後放下成見,彼此開始溝通、合作
那麼社會才可能更和諧,對吧!!🤗
所以下次遇到溝通卡關,試著先想想:
「我是不是正拿著 iPhone 在跟清朝狀元解釋吧?」📱👲
👉喜歡鋼頂叔的文章,請按下《愛心》🥰
👉想知道更多鋼頂叔的小故事,請按下《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到你,也歡迎《贊助》《訂閱》🤩
我是鋼頂叔,我們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