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大家好! 突然問大家一個問題,提到「成功人士」,你們會想到什麼樣的形象呢?
是「擁有特殊才能的人」?還是「運氣好的人」?
其實,作家兼編輯長倉顯太先生的著作《會讀書的人會成功》中,指出成功人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令人驚訝的是,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88%的富裕階層每天會閱讀30分鐘以上的商業書籍等,而年收入低於300萬日圓的人中,只有2%會讀書。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有錢人是因為時間充裕才能讀書吧?」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讀書才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人生的「最強武器」。
閱讀今天的這份解說,或許能讓你們的人生從「無聊的遊戲」轉變成「可以攻略的、最棒的遊戲」。那麼,就讓我們一同來探索「讀書」的深奧之處吧!
人生是「爛遊戲」?不,有最棒的「攻略本」!
作者提出了一個大前提:「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根本就是無聊的」。如果長得好看、聰明到能考上東京大學、或是運動神經好到能成為職業運動員,那人生或許會很有趣。但是,對於大多數只有平凡甚至更低能力的人來說,人生可能就像一場「爛遊戲」。
不過,別灰心!把這「無聊的人生」變得有趣的方法,就是「制定策略並贏得遊戲」。賺錢也好、升職也好、戀愛也好,追根究底都只是一場遊戲。
確實,我們無法改變發到手上的「牌面」(自己的能力)。但是,我們卻能掌握自己的牌面,並在「有利的位置」作戰。例如,身高不高卻努力打籃球,不如選擇體操這類能發揮自己特長的運動,這樣勝算會更高,對吧?
而找到「有利位置」並制定策略的最佳方法,正是「讀書」
透過讀書開闊視野,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位置,並執行策略。這才是讓人生變得有趣的方法。
作者指出,如果不讀書,你甚至連遊戲規則都不懂,視野狹窄,只能在不利的位置作戰,即便再努力也得不到結果,只會感到痛苦。
- 例如,還有人不知道指數投資的存在,只會不斷存錢。
- 不知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收入會比勞動收入還要多。
- 不知道攝取過多糖分會引起身體發炎,更容易導致憂鬱症。
這些都是因為「不知道」而讓我們蒙受損失、甚至自取滅亡的情況。作者本人也曾表示,他長相、頭腦、家世都不好,出身於學習院大學這種「不上不下的大學」,但他之所以能擁有自由而豐裕的人生,並獲得遠超想像的收入,正是因為他徹底地進行了「讀書」這項自我投資。
面對眼前的各種問題,透過讀書開闊視野,制定策略,了解自己的特質,在有利的位置作戰並取得勝利。一場自己能贏的遊戲,是不是會感到非常有趣呢?
為什麼讀書能讓人生「解析度」大爆發?
那麼,為什麼是「書」而不是「影片或音訊」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 能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 「閱讀理解能力」是指閱讀、理解、分析、評估並運用文章內容的能力。
- 在這個資訊社會中,我們透過論文、文章、社群媒體、報告書、契約書、電子郵件等各種形式進行文字交流。如果缺乏閱讀理解能力,這一切都將無法順利進行,很容易產生誤解或誤會。
- 打個比方,缺乏閱讀理解能力的人看世界就像在看「360p的模糊影片」。反之,閱讀理解能力高的人看世界就像在看「1810p或4K的超高畫質」影片,能清楚看見每一個細節。
- 如果能以高解析度正確理解資訊,就能減少人際關係的糾紛,接觸新的概念和想法,拓展自己的世界。
- 因為是「主動的」
- 影片或音訊是以「被動」方式獲取資訊,而讀書則需要自己主動積極地獲取資訊。
- 讀書時,我們會專注於閱讀本身,對吧。正是這種「積極性」,才能讓知識更好地沉澱,更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靈感。
- 能豐富「人際關係」
- 這本書中提到,人們會被「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的人」所吸引。知識和經驗越豐富的人,越顯得有魅力。
- 有智慧且可靠的人,無論是在商業還是私人場合,都能進行深入的對話,並成為與各種人互動的契機。透過讀書累積知識,也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別害怕失敗!用「成長型思維」成就最強的自己
讀書的力量,甚至能影響你們的「心態」。那就是「成長型思維」。
- 成長型思維是指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提升的觀念。這是心理學家卡羅爾·杜威克(Carol Dweck)提出的概念,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將失敗視為「學習」,因此學業成績和工作表現都更容易進步。
- 反之,持有「僵固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自己的能力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無法透過努力改變」。這種思維自然會讓人不努力,也會避免新的挑戰,最終容易陷入「一事無成」的狀態。
你們想成為哪一種人呢?當然是成長型思維,對吧! 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改變人生!」這種心態非常重要。
而且,這種成長型思維,透過讀書更容易培養。因為書中記載了許多從小工廠發展成世界企業的經營者的故事,以及克服艱困境遇的案例。
「可是,努力也無法改變的事情很多吧?」你可能會這麼想。確實如此。正因為如此,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說過:「區分可以改變的和無法改變的,只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
即使外表不夠完美,我們也可以把髮型弄帥氣、修整眉毛、化妝…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自己努力的,對吧?如果現在你正抱著「反正也沒用」的想法,那麼閱讀一些與你處境相似,卻成功獲得幸福的人的書,即使是假裝,也能讓你覺得「或許我也可以」,這樣人生才會有所突破。
讀書與「行動」並行!立即可行的實踐方案
無論讀了多麼棒的書,如果輸入的內容沒有實踐哪怕一毫米,那就毫無意義。畢竟,人生的一切都取決於行動。
這本書中也寫道:「為了輸出而輸入,為了行動而讀書」。讀書和行動是密不可分的!
身為大學生的你們,我衷心希望你們能結合讀書與行動,立即實踐以下幾點:
- 閱讀能解決自己問題的書
- 例如,如果為金錢煩惱,就讀理財書籍。如果未來想成為經理人,就讀管理學書籍。
- 星野集團的經營者星野佳路先生以愛讀書聞名,他尤其喜歡閱讀行銷和策略的書籍。他會將選定的書當作「教科書」般深信不疑,像使用手冊一樣隨身攜帶,並徹底模仿其中的做法。
- 日語「学ぶ」(學)的語源據說來自「真似る」(模仿)。如果書中有讓你深受啟發的內容,不妨先試著實踐看看。
- 你所煩惱的事情,大多已經有人煩惱過並解決了。閱讀這類書籍,就能找到解決的線索。而且,能解決自己問題的書,讀起來會像漫畫一樣有趣!
- 聆聽當前環境「之外的聲音」
- 人的行為和想法,會受到當前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投資家吉姆·羅恩(Jim Rohn)說過:「你身邊五個朋友的平均年收入,就是你的平均年收入」。
- 如果你想擺脫現狀,取得更大的成就,那麼就應該與成功人士相處,或者吸收他們的思維方式。
- 「可是,要見到成功人士並與他們對話根本不可能…」你可能會這麼想,對吧?這時候書本就派上用場了!透過書本與成功人士「對話」,你會發現父母或身邊親友的想法並非絕對,選擇也會更加多元。
- 例如,不善於賺錢的人往往會急於考取證照,但有錢人卻普遍認為,比起證照,「創造資產」或「創造內容」要重要一百倍,諸如此類的發現。
不失敗!選書技巧與閱讀持續術
那麼,該如何選擇書籍,以及如何才能持續閱讀呢?
有效的選書方法有以下三種:
- 親自去書店,隨手拿起「有點在意」的書
- 我們的許多選擇都是無意識中做出的。在書店裡,「不經意間吸引你目光的書」,往往是你無意識中、內心深處所渴望的。相信你的直覺吧!
- 閱讀「多本」能解決自己目前問題或課題的書
- 如果你為管理問題煩惱,就讀管理學書籍;為人際關係煩惱,就讀人際關係書籍。
- 重點是,針對一個主題,閱讀「大約5本以上」的書。例如,如果是指數投資,可以閱讀《Just Keep Buying》、《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等多本書。這樣一來,就能獲得基礎知識,並理解所有書籍共通的部分尤其重要。
- 此外,能解決自己眼前問題的書,讀起來會像漫畫一樣有趣!
- 閱讀你所尊敬的人推薦的書
- 閱讀大量書籍的人通常知道哪些書是「值得一讀的」。透過閱讀影響你所尊敬的人的書,也能了解他們思想的根源。
接下來,是持續閱讀的訣竅:
- 「扮演」一個讀書人的角色
- 大腦傾向維持現狀,所以當你開始新事物時會全力抵抗。因此,這本書推薦的方法是「Fake it 'til you make it」(假裝做直到你真的做到)。
- 即使一開始覺得「這不像我的風格」,假裝成一個讀書人,久而久之也會習慣成自然。
- 「輸出」讀後感
- 輸出對於知識的記憶和鞏固非常有效。把從書中學到的內容和感受,透過社群媒體、筆記、影片等方式發表出來。
- 許多人常常沒有意識到,他們讀書後只是「自以為理解了」。例如,問讀過亞德勒《被討厭的勇氣》的人「請說明書的內容」,很多人會語塞。
- 當我們向他人解釋時,才會第一次發現自己對某事理解不夠深入。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如果被反駁該如何回應,就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事物。
- 此外,透過輸出,你的心得可能會獲得許多「讚」,進而提升動力。現在也能輕鬆在Amazon上寫評論。把學到的、想到的,先簡單地以自己的方式輸出出來,會是個不錯的嘗試。
總結:來吧,今天就拿起你人生的「攻略本」!
長倉顯太先生的《會讀書的人會成功》告訴我們,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豐富人生本身的「自我投資」。
- 書本是人生的「攻略本」。它能開闊視野,了解世界的規則,找到有利的位置,並執行策略。
- 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主動性」,豐富「人際關係」。
- 培養「成長型思維」,讓人相信可以透過努力改變人生。
- 讀書務必與「行動」結合。你可以閱讀解決自己問題的書,學習尊敬之人的思維,聆聽當前環境之外的聲音。
- 將讀書後的感想「輸出」出來,知識會更加深入地鞏固。
現在正是你們奠定人生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妨運用「讀書」這個最棒的秘技,找到專屬於你的人生「攻略本」,開啟一場最棒的遊戲體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