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桌球練習比賽裡,我又把球慢悠悠地送到對手的正手位,結果立刻被猛攻。一位前輩馬上喊停,指導我:「你為什麼要把球送到他的正手,讓他有攻擊的機會?」
那一刻我愣住了。因為說真的,我根本沒想過「為什麼」,只是想把球打上檯、不失誤就好。直到那時我才明白:原來每一個回球、每一次發球,都應該有清楚的目的。
其實,在生活和工作裡也一樣。能激勵人自發採取行動的領導者,往往都是由內而外地開始。他們吸引人不只是「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而做」。Simon Sinek 在 Start With Why 提到: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不是你「做什麼」,也不是你「怎麼做」,而是你「為什麼而做」。例如蘋果公司,它不只是賣電腦和手機,而是傳遞「挑戰現況、追求不同」的信念。產品只是理念的延伸,而這樣的「為什麼」能激勵人心,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跟隨。
只是我們卻常常把「為什麼」用錯了。太多時候,出口的「為什麼」其實帶著責怪:
- 「你為什麼沒有打掃?」其實是「我覺得很煩」。
- 「你為什麼加班到這麼晚?」其實是「我擔心你的健康」。
所以,在開口之前,不妨先檢查自己:我是出於真誠想理解,還是急著指責?真正有力量的「為什麼」,應該像場上的回球一樣,清楚、帶著目的,才能帶動正向的互動。
想清楚自己的「為什麼」,無論是在工作、關係,還是人生選擇上,都是一樣的道理。當理念清楚了,我們才能在困境中不迷失,在夢想面前敢於前行。因為追夢的勇氣,正是來自於對「為什麼」的堅定理解。
我打球的「為什麼」:放鬆、快樂……能贏球更好,如果沒贏,就是還在往贏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