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像是一張選票,投給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年初信誓旦旦:要減重十公斤、每天閱讀一小時、精進一項專業技能,甚至突破事業瓶頸。開始時滿腔熱血,卻在現實的挑戰下,一點一滴被磨掉。決心,常常就像沙灘上的城堡,被一波波潮水沖垮。
我們習慣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運氣不好」。
但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你把自己當成了誰」。
人生就像一齣永不落幕的連續劇,我們既是主角,也是觀眾;既在演出,也是編劇。然而,許多人卻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故事的主導權交了出去。於是,社會的期待、家庭的框架、過去的傷痛,就這樣主宰了我們的角色。
現在,我想邀請你:
別再只是被動的「讀者」,而是主動的「創作者」。
別再只是舞台上的木偶,而是能書寫自己人生方向的主人。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 重塑身份認同。
第一節:要改變,先改思維
為什麼改變這麼難?
《原子習慣》的作者提醒我們:因為我們總是追逐「結果」,卻忽略了「身份」。這兩種思維模式,決定了改變是短暫,還是持久。
- 結果導向思維:專注於成果,例如「減重十公斤」、「收入百萬」、「精通英語」。這能激發動力,但風險很大:
- 成功後,失去方向,舊習慣迅速回歸。
- 失敗時,陷入自我懷疑,乾脆放棄。
最終,價值感被外在綁架,改變淺層又脆弱。
- 身份導向思維:專注於「我是誰」。 例如,「我是健康的人」、「我是自律的創業者」、「我是終身學習者」。當行動與身份重疊,閱讀、運動、學習就不再需要意志力,而是自然的選擇。這樣的改變,來自內心,深刻且持久。
一句話總結:結果導向問「我要怎麼做?」;身份導向問「這樣的人會怎麼做?」
當焦點從「得到什麼」轉向「成為什麼」,行動才會自然發生。
案例:
- 結果導向型選手:腦中充滿「我要贏」。比分落後時焦慮爆棚,動作僵硬,關鍵時刻容易失常。
- 身份導向型選手:心態設定是「我是冠軍」。專注於當下的每一球,無論比分如何,都能處變不驚。因為他們的劇本是:「我越戰越勇」,逆境反而成為舞台。
NBA 傳奇科比·布萊恩就是最佳範例。早期的他急於證明自己,常因追逐數據而在關鍵時刻操之過急。真正的蛻變,來自他重寫身份:從「得分王」到「曼巴精神的領袖」。於是,在罰球線上,他不再想「這球一定要進」,而是「這是曼巴的時刻」。這種身份認同,成為他源源不絕的力量,最終贏得五座總冠軍。
第二節:誰在寫你的人生劇本?
要重塑身份的第一步是先問自己:你的人生劇本,真的是你自己寫的嗎?
許多我們深信不疑的想法,其實並不是親身的體驗,而是被外在世界悄悄植入的觀念。它們往往來自三個方向:
1. 家庭與社會的預設劇本
想想電影《楚門的世界》。楚門的人生,看似真實,卻是被導演操控的一場秀。
我們雖然不是楚門,但同樣活在家庭、社會、文化編好的「劇本」裡。
- 家庭期待:父母替孩子描繪藍圖。 例如軍公教家庭常說:「咱們家幾代都當公務員,創業太冒險,考個鐵飯碗才保險。」於是,有夢想的孩子,最後常常放棄夢想。
- 社會標籤:社會替不同身份設定了範本,例如「女孩子要溫柔」、「男兒有淚不輕彈」、「三十歲前要買房結婚」……這些潛規則,讓我們為了迎合期待而壓抑真我。
- 文化定義:某些文化把「成功」定義為「光宗耀祖」,於是即便達成,也可能空虛,因為那從來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目標。
2. 過去經歷的創傷與信念
一次挫敗,可能足以改寫一生。
- 單一事件的陰影:學生在比賽中失常,就貼上「我不會表達」的標籤。此後,每次上台前都聽見心裡的聲音:「我一定又要出糗。」於是逃避展現自己的機會
- 成長烙印:童年常被說「笨手笨腳」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自我設限,「我什麼都做不好。」於是下意識縮手縮腳,即便能力不差,也不敢主嘗試。
這些限制性的信念就像無形的枷鎖,在面對相似情境時,讓我們自動啟動逃避模式。
3. 盲從的人生教條
有些格言聽起來正確,卻未必真實,我們不加思索就接受,最後反而成了束縛。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固然勵志,但忽略了現實裡還有時機、環境、運氣等變數。當努力沒有立刻得到回報,我們很容易掉進「是不是自己不夠好」的自責循環,卻忘了質疑這個規則本身。
· 「莫忘初衷」:初衷當然重要,但環境會變,人也會變。若一味堅持當年的想法,可能錯過新的契機,甚至在不合時宜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奪回編劇權
要重塑身份,第一步是承認:家庭、社會、過去、格言,這些外來的設定,都可能替你寫好了一套「樣板劇本」。
接下來,你得提醒自己:只有你,才有資格重寫自己的劇本。
第三節:重塑身份認同的五個步驟
當你看清了舊劇本,接下來就是動筆創作新故事。
身份認同的轉變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必須經過一次次持續的練習。以下五個步驟,或許能幫助你把「理想的自己」具體化,並一點一滴落實。
步驟一:審視舊劇本,寫下你的核心信念
改變從自覺開始。試著像偵探一樣,挖掘隱藏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規則」。以下是兩個建議執行方式。
· 列清單:寫下三到五個影響你最深的核心信念,不管正面或負面。例如:「我不擅長社交」、「我必須努力才值得被愛」、「我總是把事情搞砸」。
· 追溯與提問:對每個信念問自己:
o 它從哪裡來?
o 第一次出現是什麼時候?
o 它幫助了我,還是限制了我?
o 有沒有例外情況?
案例:一位年輕工程師長期相信自己「不適合領導」。他總覺得自己性格內向、話不多,所以當公司有帶小組的機會時,他總是退避三舍。他發現這個信念源自大學時的一次專題合作:當時他試著帶領團隊,但因缺乏經驗,分工混亂、進度落後,最後被同學抱怨,於是他給自己貼上了「領導無方」的標籤。多年後反思,他發現問題其實是「缺乏經驗」,不是「性格缺陷」。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他其實常能幫助同事解決問題,也能勾勒願景,鼓舞同事,這些是領導者的重要特質。當這層認知被翻轉,他開始勇於承擔小組任務,逐步建立起新的身份。
步驟二:設計新角色描繪理想自我
替自己設計一個新的主角,那個你想努力成為的人。三個可行的方式:
· 撰寫訃聞:這是《與成功有約》書中的經典練習。想像在你生命終點時,親友、同事會怎麼形容你?這份「訃聞」能幫助你看清自己最在意的價值。
· 定義北極星:找出能引導一生的核心價值。若你想成為「創新者」,北極星可能是「探索未知,解決人類問題」;若你想成為「協調者」,北極星可能是「透過溝通促進理解」。
· 視覺化理想的一天:閉上眼,描繪自己理想中的一天。醒來做什麼?與誰互動?心情如何?這樣的畫面,會成為你新劇本的重要場景。
步驟三:用小習慣建立身份
身份不是口號,而是透過重複行為逐步強化。可以從小到幾乎無法拒絕的行動開始:
- 想成為作家 → 每天寫一句話。
- 想成為健康的人 → 每天五個深蹲。
- 想成為自律的人 → 每天寫下待辦清單。
這些微小的「原子行動」,就像種子,隨時間發芽,逐漸構築新的身份。
步驟四:用行動「投票」給新身份
每一次符合新身份的行為,都是一張投給「理想自我」的選票。
· 追蹤選票:完成行動後,打勾或在 App 標記,並心裡提醒:「我是○○的人。」
· 創造儀式感:例如在學習前泡一杯茶、整理桌面,讓大腦進入專注狀態。
· 環境支持:加入相關社群。想成為健身愛好者,就加入健身房,讓「這樣的行為」成為日常。
步驟五:重新詮釋你的故事,從過去汲取力量
過去無法改變,但詮釋可以重寫。幾個經典的例子如下:
· 創傷到力量: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集中營中,選擇把痛苦定義為「發現人類自由意志」的旅程,後來寫下《活出意義來》,幫助無數人找到方向。
· 不足到優勢:《阿甘正傳》裡,阿甘沒有讓低智商成為阻礙,反而用單純與專注,成就一段非凡人生。
· 失敗到成功:J.K. 羅琳在離婚、失業、貧困的低谷裡,仍堅持寫作,最終用行動為「作家」這個身份不斷投票,創造了哈利波特的世界。
同樣地,你也能替自己的經歷寫下新註解,把挫折化為轉機。
第四節:總結與行動策略
重塑身份認同,是所有改變的核心。
當焦點從「我完成了什麼」轉向「我正在成為誰」,就像從外在的績效檢查,轉向內在的自我塑造,每個微小的舉動都會被賦予新的重量。
立即行動清單
- 今天就開始:挑一個「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動,連續做 7 天。
- 每日確認:完成後,告訴自己:「我是○○的人。」
- 週末反思:檢視這週的「身份投票」,觀察內心是否有些微變化。
長期實踐方針
· 月度檢視:每月審視一個限制性信念,問自己:「這還是真實的嗎?」
· 季度更新:根據新發現,調整「理想自我」的描述。
· 年度重寫:替過去一年重要的經歷加上新註解,把它轉化為力量。
最後的提醒
你不是劇中的旁觀者,而是全場的首席編劇。
當你真正相信這一點,你的筆下,就不會只是流水帳,而是一段屬於你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