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效應:為什麼自我對話能塑造身份,改變習慣與人生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們常聽到「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句話看似很誠實地道出自我,其實是在幫自己寫劇本。

人類總是忍不住聊自己,心理研究早就證明了:

  • 在日常對話中,有 60% 的時間,我們其實都在聊自己,在社群媒體上,這比例更高,可能高達 80%。
  • 想聊自己、比聊其他人還有效益。一項實驗讓人們有選擇地回答自己或他人的問題,同樣酬勞下,受試者選擇聊自己問題的比例達 66%–69%。
  • 96% 的成年人幾乎每天都在和自己對話,心裡的小劇場幾乎沒停過。

換句話說,聊自己不是偶爾的興致,而是人腦的天性,就像吃飯呼吸一樣自然。

那麼,「我就是⋯」有什麼魔力?它像種語言魔法,一旦說出口,大腦便自動幫你找證據來自我實現,讓行為和情緒逐漸符合這個標籤。「我就是⋯」不是單純的描述,而是一種身份宣告

  • 如果是負面,例如「我就是沒自信」,久而久之,它會真的成為你的束縛。
  • 如果是正面,例如「我就是一個可以堅持到最後的人」,它就像一面旗幟,讓你自然而然朝這個方向前進。

人類都愛講自己,那就善用這個本能,用想要成為的樣子來定義自己。

說多了,就會成真。

小插曲:就像我和太太打桌球一樣,我說:「我就是會贏妳的人。」她笑著回:「加油喔~」然後再補上一記擦邊球……看來,我還需要多宣告一陣子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揮拍人生
0會員
19內容數
在球桌上揮拍,是挑戰對手;在生活裡揮拍,是挑戰自己。 這裡記錄桌球場上的熱血時刻、中年生活的平衡練習,以及與不完美和解的真實心情。 我不追求完美,而是練習:害怕也行動,不完美也能發光。
揮拍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8/29
我們常以為改變靠意志力,卻忽略了最關鍵的起點:身份認同。當你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時,你其實已經替自己寫下了一段劇本。本文說明誰在操控你的劇本、如何重塑身份,並提供五個具體步驟,讓你重新拿回筆,編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2025/08/29
我們常以為改變靠意志力,卻忽略了最關鍵的起點:身份認同。當你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時,你其實已經替自己寫下了一段劇本。本文說明誰在操控你的劇本、如何重塑身份,並提供五個具體步驟,讓你重新拿回筆,編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2025/08/23
我發現自己在對話裡常常「太急」,結果聊著聊著,就變成兩個人各自發球,沒有真正對打。直到我學會在回應前,心裡默念名字三次,慢了下來,也讓對話真正接得上。
2025/08/23
我發現自己在對話裡常常「太急」,結果聊著聊著,就變成兩個人各自發球,沒有真正對打。直到我學會在回應前,心裡默念名字三次,慢了下來,也讓對話真正接得上。
2025/08/22
答案能讓人停止思考,好問題卻能讓人開始思考。 而今天困住我的是一個最日常的小問題。
2025/08/22
答案能讓人停止思考,好問題卻能讓人開始思考。 而今天困住我的是一個最日常的小問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愛自己是顯化夢想的先決條件。當我們愛自己時,好事就會發生。一切變得明亮、閃閃發光,更輕盈,卻更強大。
Thumbnail
愛自己是顯化夢想的先決條件。當我們愛自己時,好事就會發生。一切變得明亮、閃閃發光,更輕盈,卻更強大。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做自己」是很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會藉由理解自己、調和內在衝突、逐漸能為自己負責。 成為自己並不容易,但每當完成一個階段, 我們會越來越感到內外一致的喜悅和感到自己無所不能的力量。 ◎理解自己的方式可藉由他人回饋、深度談話、回顧自己的日記、諮商、或各種探索團體。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做自己」是很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會藉由理解自己、調和內在衝突、逐漸能為自己負責。 成為自己並不容易,但每當完成一個階段, 我們會越來越感到內外一致的喜悅和感到自己無所不能的力量。 ◎理解自己的方式可藉由他人回饋、深度談話、回顧自己的日記、諮商、或各種探索團體。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自言自語是梳理自我,幫助思考的過程" 自言自語,常見於任何人身上,有的人於腦中自我對話,有的人會說出口,沒什麼大不了的。
Thumbnail
"自言自語是梳理自我,幫助思考的過程" 自言自語,常見於任何人身上,有的人於腦中自我對話,有的人會說出口,沒什麼大不了的。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