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句話看似很誠實地道出自我,其實是在幫自己寫劇本。
人類總是忍不住聊自己,心理研究早就證明了:
- 在日常對話中,有 60% 的時間,我們其實都在聊自己,在社群媒體上,這比例更高,可能高達 80%。
- 想聊自己、比聊其他人還有效益。一項實驗讓人們有選擇地回答自己或他人的問題,同樣酬勞下,受試者選擇聊自己問題的比例達 66%–69%。
- 96% 的成年人幾乎每天都在和自己對話,心裡的小劇場幾乎沒停過。
換句話說,聊自己不是偶爾的興致,而是人腦的天性,就像吃飯呼吸一樣自然。
那麼,「我就是⋯」有什麼魔力?它像種語言魔法,一旦說出口,大腦便自動幫你找證據來自我實現,讓行為和情緒逐漸符合這個標籤。「我就是⋯」不是單純的描述,而是一種身份宣告:
- 如果是負面,例如「我就是沒自信」,久而久之,它會真的成為你的束縛。
- 如果是正面,例如「我就是一個可以堅持到最後的人」,它就像一面旗幟,讓你自然而然朝這個方向前進。
人類都愛講自己,那就善用這個本能,用想要成為的樣子來定義自己。
說多了,就會成真。
小插曲:就像我和太太打桌球一樣,我說:「我就是會贏妳的人。」她笑著回:「加油喔~」然後再補上一記擦邊球……看來,我還需要多宣告一陣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