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張珍貴的郵票小全張,是我已故的姻舅谷朝新先生所贈。原本只是郵政史上的紀念物,然而當我凝視這張 「TAIPEI ’93 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 的作品時,卻油然興起一種穿越時空的感懷。
畫面取材自古人生活圖卷,仕女、文人、農夫,或耕於田畔,或坐於松下,或煮茶啜茗,或靜心觀物。這些片段,宛如一首散落的古詩,在齒孔之間串連成篇,使方寸之地散發出悠悠書卷氣息。 設計與藝術價值 小全張的整體設計,沿襲中國繪畫的傳統佈局,以大幅底圖承載三枚面額新台幣五元的郵票。齒孔猶如畫幅上的界欄,使得每一枚郵票都能自成一景,但拆開細賞,又各自具備獨立欣賞的價值。這種「可觀整體、亦可取局部」的安排,正是中國畫講究「散而能聚、聚而能散」的妙趣所在。 票幅四周,設計者選用古典回紋作為邊飾,端莊典雅,隱隱帶來文廟、宮闕般的莊重氛圍。上方「TAIPEI ’93」標誌以藍色繪出,在溫潤的水墨與設色之中,突兀而不失和諧,象徵著臺灣郵政既根植於東方傳統,也勇於邁向國際舞台。紅色中英文展名「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在藍色之下熠熠生輝,彷彿一道題跋,為畫面注入現代的註解。 題材與文化意涵 值得細思的是,郵票設計者並未選擇帝王將相、戰功事跡,而是以「尋常生活」入畫。農夫執鋤,傳達勤勞本色;文人焚香對坐,顯示修身養性;侍者奉茶,寄寓禮敬與交誼;仕女賞花,則象徵生活雅致。這種取材,體現了中華文化「勤儉與優雅並行」的精神。 茶事尤為引人矚目。自唐宋以來,茶文化便是東方士人生活的重要部分。郵票中人物就地坐席,案上擺放茶具,火爐氤氳,氛圍靜謐,恰似一場小型的「清談雅集」。我身為集郵者,當凝視之時,彷彿也能聞到淡淡茶香,體會「品茗不在口舌,而在心境」的况味。 歷史與郵展背景 時間回到1993 年,臺北承辦「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這對中華郵政而言可是一大盛事。郵展既是各國郵政文化的交流場,當然也是展示國家形象的舞台。
臺灣選擇以古畫為題,足見策劃者的深思:他們希望讓世界集郵愛好者,透過這些郵票,不僅認識臺灣,也能感受中華文化的底蘊。郵票因此不單是通訊的符號,更成為國家文化的代言人。 這張小全張的發行,既紀念了郵展,也標誌著臺灣在九〇年代逐漸走向國際的文化自信。對當年親臨郵展的觀眾而言,購得此張郵票,猶如帶回了一份「方寸中的文化禮物」。 賞郵的三重體會 對於今日的集郵者,這張郵票小全張所蘊含的價值,大抵可分為三層: 就歷史層面而言,它見證臺灣郵政參與國際郵展的里程碑,記錄了一段跨國交流的歷史。就藝術層面來看,在票幅之中,古畫構圖與郵票工藝彼此映照,呈現出細膩而雋永的美感。就文化層面觀之,透過繪畫題材,彰顯了中華傳統的生活智慧,使郵票成為文化傳承的寶貴載體。 郵票之美,不在於它的大小或價值,而在於它能否承載歷史、凝聚文化、觸動人心。這張「TAIPEI ’93」小全張,正是如此:它既是一枚郵展紀念,也是一幅微縮古畫,更是一首無聲的詩篇。 當我們翻閱郵冊,凝望這張小全張時,或許會想起蘇東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語。原來一枚方寸郵票,也能讓人從日常瑣碎中抽身,進入一種安然靜好的境界。——集郵之樂,正是在這一刻與歷史對話、與文化相遇,使我們在指尖,觸摸到一份恆久的溫潤。
「TAIPEI ’93 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郵票小全張(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