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記》第十五章詳細規定了身體排泄所造成的不潔,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病態分泌、正常的精液排出,以及婦女月經的情況。經文的重點不在道德判斷,而在於禮儀上的不潔與潔淨程序,提醒以色列人:身體與生活的各層面都與聖潔相關。
一、男性的分泌(15:1–18) 若男人因病有漏症(異常分泌),就不潔淨;凡他所躺臥或所坐的都不潔(v.2–4)。觸摸他的人要洗衣、洗身,直到晚上才潔淨(v.5)。當漏症止住後,要數七日,並在第八日獻祭兩隻斑鳩或雛鴿,一隻作贖罪祭,一隻作燔祭(v.13–15)。若男人與女人同房,精液排出,兩人都要用水洗澡,直到晚上為不潔(v.16–18)。 不潔不等於罪惡,而是提醒人關於生命流失的有限與死亡的影子。排泄象徵生命力的喪失,因此需要透過獻祭恢復與神的交通。
二、女性的月經與病症(15:19–30) 女人行經時七日不潔;凡摸她的,直到晚上都不潔(v.19)。凡她所躺臥、所坐的都不潔;摸這些東西的人要洗衣、洗身(v.20–23)。 若婦女患漏症,血多日不止,超過經期,她在患漏的日子裡都不潔淨,如同行經一樣(v.25)。待病止住後,她要數七日,然後在第八日獻兩隻斑鳩或雛鴿,分別作贖罪祭與燔祭(v.28–30)。 血象徵生命(利17:11)。血的失落不單是生理現象,也觸及屬靈的提醒:人因死亡的權勢被玷污,唯有神能使人恢復潔淨。三、神學意義(15:31–33) 「你們要使以色列人與他們的污穢隔絕,免得他們玷污我的帳幕,就因自己的污穢死亡。」(v.31) 帳幕是神的居所,祂的聖潔不容玷污。這些條例表明:即使是最自然的身體排泄,也提醒人「在神面前,我們是有限、有死、有污穢的」。神呼召祂的子民在生活各處分別為聖。
四、基督論的指向 新約中,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觸摸耶穌的衣裳,立刻得醫治(可5:25–29)。這事顯明基督超越律法的界限,祂不是被污穢玷染,反而以祂的能力帶來潔淨。 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將生命傾倒,為我們成就了最終的潔淨(來9:14)。祂使人不再因身體的有限而被排斥,卻能在祂裡面被接納,進入神的同在。
《利未記》第十五章提醒:神的聖潔觸及生活最私密與自然的領域;人的有限與生命的流失,顯明我們需要神來潔淨與更新;獻祭是恢復與神交通的途徑,而這在基督裡已經完全應驗;信徒今日蒙召,不是遵守禮儀上的潔淨條例,而是靠基督寶血得潔淨,並在身體與生活上榮耀神(林前6: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