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記》第十四章延續上一章對大痲瘋的規範,但焦點轉向痊癒後的潔淨禮,以及房屋出現霉斑的檢驗與處理。這些條例不僅是醫學或衛生措施,更在神學上揭示:污穢能被神的方式潔淨,恢復與群體、與神的團契。
一、痲瘋患者痊癒的潔淨禮(14:1–20) 當痲瘋患者得醫治,要帶到祭司面前檢查(v.2–3)。若確實痊癒,就要取兩隻潔淨的活鳥、香柏木、朱紅色線子和牛膝草(v.4)。一隻鳥要在瓦器裡,用活水宰了,另一隻蘸那鳥的血與水,連同香柏木、朱紅線、牛膝草一起,灑在被潔淨的人身上七次,然後放活那隻鳥(v.5–7)。 患者要洗衣、剃毛、沐浴,然後入營,但仍在營外居住七日(v.8)。第七日再剃毛、洗衣、洗身(v.9)。第八日,他要獻贖愆祭、公羊羔、素祭與奠祭,由祭司在壇上獻祭,為他贖罪並使他潔淨(v.10–20)。 兩隻鳥象徵死與生——一隻被宰殺,一隻得釋放,預表潔淨不是出於人的努力,而是藉著代替與釋放。剃毛與沐浴象徵徹底更新。最後的獻祭顯明真正的潔淨乃藉贖罪。 二、窮人獻祭的條例(14:21–32) 若患者貧窮,不能獻三隻公羊羔,可以用一隻公羊羔為贖愆祭,並獻少量的素祭與油,另外再加兩隻雛鴿或斑鳩(v.21–22)。祭司要照樣為他贖罪,使他潔淨(v.30–31)。
神體恤貧窮人,祂的赦免不因經濟能力而受阻。救恩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向所有尋求祂的人敞開。三、房屋發霉的條例(14:33–57) 進入迦南地後,若房屋牆壁出現發綠或發紅的斑紋,房主要告訴祭司(v.34–35)。祭司要檢查,並封鎖房屋七日(v.38)。若霉斑擴散,要刮去牆上的石頭,換上新的(v.40–42)。若仍然蔓延,就要拆毀整棟房屋,把材料搬到營外(v.43–45)。 若霉斑消退,祭司要取兩隻鳥、香柏木、朱紅線與牛膝草,照著病人潔淨的條例行禮,為房屋行潔淨之禮(v.48–53)。 房屋象徵生活環境。霉斑的處理提醒人:罪不僅影響個人,也能滲入家庭與群體,需要徹底清除。神要求祂子民的居所同樣分別為聖。
四、神學意義 這些規例顯示:污穢並非不可逆轉,神設立潔淨之道,使人恢復與群體的交通;潔淨涉及代替(鳥的死與釋放)、更新(洗身剃毛)、獻祭(贖愆祭、贖罪祭);神的聖潔觸及生活全方位,包括居所與社群。 五、基督論的指向 新約中,耶穌潔淨痲瘋人(可1:40–42),顯明祂有權柄赦罪與醫治。兩隻鳥的禮儀預表祂的死與復活——祂為我們受死,使我們得釋放進入新生命。祂不僅醫治個人,也要潔淨「神的家」,使教會成為聖潔的居所(弗2:21–22)。 《利未記》第十四章提醒:神的聖潔要求人與群體的全然潔淨;污穢雖嚴重,但神為人預備了潔淨的途徑;真正的潔淨在於基督,祂藉著死與復活,使我們得著赦免與更新;今日信徒蒙召不僅守潔淨的生命,也要潔淨自己的家庭與群體,使之成為神聖潔的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