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到一個喜歡的自媒體博主,評價自己:「i是性格,e是能力」。
假如你對「MBTI」並不陌生的話,應該一眼就能認出:這裡的i指的introvert(內向);e指的是extrovert(外向)。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八個字,卻與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MBTI,是剖析還是限制?
在MBTI還沒有大規模在年輕人之間形成一股「潮流」之前,我就因為在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攻讀商學碩士而接觸到了這項工具。
那時,學校的career center(職涯發展中心)給每個學生都安排了來自「MBTI官方權威機構」的專業測驗。
這個測驗,與現在經常在網路上能搜到的16 personalities的MBTI測驗大不相同。
假如你有看過MBTI專業認證導師的分享,
「官方測驗」(需付費)是基於榮格心理類型理論。題目經過可信度與有效度測試,能測量一個人「偏好的穩定傾向」,因此在不同時間重測時,結果也會保持一致。
「16 personalities」(免費)則是「第三方網站」自行改編的版本,結合 MBTI 的四個維度與 Big Five(五大人格)的部分元素。題目相對少,容易受當下情緒影響,因此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測試,結果可能會有變動。

擷取自iMyFone
我的官方測試結果為:INTJ。
也就是我的性格底色,在大部分自然情況下,展現的是INTJ。
我記得,在測驗的當下,我並不把MBTI當回事,以為只是另一個「協助找到就業方向」的工具,
但是當結果出現,特別是認知到「INTJ是極少數族群」後,我忽然對這「四個字母」感到著迷。
「原來我是少數人?」

我的MBTI官方測驗報告
我開始搜索更多有關INTJ的性格說明,在裡面尋找認同感。
起初,我滿足於自己的性格特質,終於被一套官方說辭所理解和解釋。
看得多了以後,我發現自己無意間開始強化那些「性格描述」,讓自己越來越像所謂的INTJ。
我漸漸地認為「別人不理解我很正常」,因為我是官方鑑定的「少數群體」。
之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傾向把「接觸的人」分門別類至那「四個字母」,並且更偏好和與自己的同類相處。覺得這樣的相處更舒服。
一段時間後,我才驚覺,MBTI原本是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工具,卻不知不覺將我推向一個極端:
「因為我是...所以我...」
我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框定在某個特定的方向了。
MBTI是「了解自己」的工具,但不是「限制自己」的手段
我反思自己:為什麼本來應該是讓我「了解自己」的工具,反而變成是「限制自己」的枷鎖了?
跳出四個字母,人應該是「多元立體」的。
我是INTJ,但不代表我只能用「INTJ」的視角來體驗世界。
畢竟,單一視角,將是多麼的無趣。
我開始有意識的去「學習」其他字母所代表的能力。
比如:
我知道自己先天的傾向是i(內向),獨處的時候才能給自己充電、從心底產生快樂,但是我依然去學習e(外向)人的社交手段。
這不代表我就讓自己不開心了,只是我開心的角度不同,我看到的是自己的「社交能力得到了鍛鍊」。因為技能的提升,而感到了滿足。
再比如:
我先天更常使用的是n(抽象的思考能力)。在思考的時候,更習慣使用抽象概念,並探討可能性。
然而,為了讓表達能夠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我去了解s人的思考方式(具象思考能力),在我的課堂上列舉更多「具體例子」,幫同學掌握概念。
再比如:
我的j(計劃性)讓我在做任何行動前,一定要有明確計劃。但我知道,這也容易給身邊人帶來壓力。
因此我也去學習p(隨心所欲)人的豁達,偶爾在生活中留白,反而讓我收穫「活在當下」的喜悅,以及「計劃之外」的驚喜。
擁抱了更多「字母」,我的世界反而變得更多姿多彩!

擷取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
關心自己就是關心社會
我知道,也有很多長輩對於年輕人沈迷於MBTI,「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文化感到不解。
的確,
過去的「社會風氣」不鼓勵年輕人太強調自我。過去的攝影機沒有前置攝影頭,大家關注的是「大眾」、是「芸芸眾生」。「自我」不重要。
然而,到了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一切完全翻轉。主流審美變成「把自己放在C(中心)位」。每個人開始以「自我為主體」做敘事。「我」被強調了。
但是,「個體」和「社群」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多個「個體」,才組成了社群,以及我們的社會。
而社會進步的表現,正是從只關注「主流」,到能關注到每一個「獨特的群體」,再到每個「獨立的個體」。
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我身上的議題,就是「社會的議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斷強調「你的故事很重要」,不斷鼓勵「大家寫自己的敘事」,
因為你的視角值得被全世界看到。
世界也會因你的故事,變得更有趣和多元。
🌍 如果你也想把自己的故事,寫成能被世界看見的文字,
歡迎加入我下一期的 出版寫作營:https://eve-life-strategy.kit.com/book_writing_camp_future_round

一起把「獨特的你」,化成影響他人的敘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