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了解『無我』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一般人所認知的『我』與『自我』。
在我們的認知系統裡,我們所說的『我』是一個固定不變,證明自己存在的標籤。因此,我們都認為『我』就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自己。
但佛陀說『無我』。它的意思是指:我們所認知的『我』的這個標籤,其實是不存在的。
因為一般人認知的『我』指的是我們這個肉身、我們的心、我們這個靈魂。
但是佛陀做進一步說明,我們這個肉身是會隨著時間漸漸老去的,最終走入死亡回歸於大地。所以這個肉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
我們的心也並非固定不變,因為心有各種覺受與情緒的起伏。而這就被統稱為『心理活動』現象。但佛陀在這部分也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所謂的『心理活動』它們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組成。
色代表肉身
受代表感知、覺受系統
想代表大腦
行代表心理作用
識代表認知
剛剛已經提到,肉身是會隨時間老去的,所以肉身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
而肉身是由 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種型態組合而成。因此這六種型態就產生了他們各自的感知系統,如
眼睛的感知系統為 視覺。能看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
耳朵的感知系統為 聽覺。能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舌頭的感知系統為 味覺。能嚐到各式各樣的味道。
身體的感知系統為 觸覺。能觸摸到各式各樣的感受。
意識的感知系統為 將前面五種感知系統集中起來。能分辨能搜尋能學習。
以上種種感知系統就是 『受』。
意識的感知系統是 『想』。
所有身心交互運作是 『行』。
所有接收到的外界訊息以及經過各種重複反應的覺受而形成明確認知定義 是 『識』。
然而這些種種身心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他們天天產生各種變化。並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知系統都會隨著時間逐漸衰退,或是使用過度而失去功能。
因此一般人認知的『我』或是『身心靈』指的就是以上這些內容。也就是說,一般人認知的『我』是由各種感官系統組織組合而成的『假我』。所以佛陀做進一步解釋說,這些並不是我。而是『無我』——沒有一個真正固定不變的自己的意思。
而『無我』這個詞是用來重新定義自己所使用。
更進一步解釋。
當你產生了一個念頭 例如『想要從家裡去到家樂福採買。』
一般人的認知是『我準備要去家樂福採買。』
但真正客觀的解釋是『假我』準備要去家樂福採買。
因為我們這個身心在A點移動到B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已經不知產生了多少的情緒感覺念頭的變化。所以這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
也許你會說,從A點移動到B點,我們的肉身並沒有什麼變化。但事實上,我們從A點移動到B點的期間,其實已經不知道死掉了多少個腦細胞。
因此佛陀說『無我』。這個詞不是要來否定自己。而是要用來如何客觀的看待自己。
因此佛陀說『出離心』。
用第三視角觀看自己、覺照自己、審視自己。
觀看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
覺照自己的心情與覺受的起伏。
審視自己的念頭與想法。
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這個肉身是要用來超越過去累世累劫中,尚未圓滿的自己。而不是用享受人生用的。
人生短短幾十年。享受人生也就才這麼多年。
在六道輪迴中,人道的壽命是第二短的。當中壽命最短的眾生是 畜生道的眾生,也包含傍生的眾生(生活在水裡的生命體,如魚蝦。)
然而其它道的眾生如:地獄道、餓鬼道、修羅道、天道的壽命,少則幾百年,多則幾萬年。
從六道的角度去看,在人道中能的穿越、能學習的時間真的不多。況且唯獨 『人道』的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部分是其他五道眾生無法掌握的。也就是說,其他五道的眾生是宿命的。只有人類可以不是!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世上有這麼多學佛的出家眾與在家居士會不斷出來弘揚佛法的真正原因。
因為人道的時間真的非常有限且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