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痛苦中找到參與的力量。
我們常以為快樂應該是一種毫無牽掛的輕盈狀態,像是拾起一片雲朵,悄悄飄過心頭便不留痕跡。可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快樂往往不是來自避開傷痛,而是來自我們在面對傷痛時,依然選擇投入、選擇行動、選擇與生命共舞的那股力量。當我們願意接納內心的陰影、不再抗拒外在的不確定,快樂就不再是逃避的出口,而是與自己、與世界同頻共振的回聲。
芝盈的日常:理性外殼下的空洞
芝盈今年三十八歲,是一家城市設計顧問公司的資深規劃師。她的世界看似穩定:每天早上六點半的鬧鐘、手沖咖啡機、精確到分鐘的行事曆,以及那支永遠保持整潔的中性筆。然而,這份精準與秩序無法填補她心底的空洞。
每天清晨,她都在鏡子前檢視臉上的每一根細紋,試圖從膚色與神情判斷自己的情緒。她設計的公園鋪滿鵝卵石,卻再也感受不到孩童在石縫中奔跑的樂趣;她參與的會議裡,她的發言語調平和理性,可內心卻像一張始終拉緊的弓,無法放鬆。她常常在夜裡驚醒,心跳如鼓,卻想不起是哪一個念頭驚擾了睡眠。
在深夜的捷運月台,她隨手從漂書架上拿起一本書:《與哲學家談快樂》。她翻開書頁,讀到作者對「快感、快樂、幸福」的區分:快感是短暫的滿足,幸福是長遠的圓滿,而快樂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既關注當下,也帶有內在能量的迸發。芝盈心頭一震:自己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機器,追求結果卻忘了感受過程。她決定以這本書為「快樂習作簿」,將書中的建議逐一實踐。
第一課:快樂不是掌控,而是專注當下
書中提醒,專注並非效率的同義詞,而是對當下感官與思維的忠誠。芝盈給自己設定了簡單的練習:每次進食時,嚐一口食物,閉上眼睛感受溫度與質地;她開始練習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刻意放下耳機與手機,只用雙眼與雙腳感受街道的節奏與空氣的溫度。
一天下午,她決定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走進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巷口有家老舊的豆花店,油煙與甜蜜在空氣中交織。她買了一碗紅豆豆花,坐在店門口的塑膠凳上,嘗到了久違的豆香與微微的冰涼。店主是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太太,當她看到芝盈專注地品嚐時,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說:「慢慢吃,才算回本。」芝盈在那一刻,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從未真正放慢腳步去感受一碗豆花的存在。
她將這段經驗記錄在筆記本裡,字裡行間寫滿驚喜與平靜。隨後的幾週,她又在清晨的公園看一株花的綻放、在傍晚的天台聆聽風的聲音。當她專注於那些微小的片刻時,快樂就像無聲的潮水,緩緩湧上心頭——並非驚天動地的狂喜,而是一種柔軟而堅實的滿足。
第二課:快樂不是逃離,而是回到真實的自己
書中提到,斯賓諾莎認為快樂源自於「生命力的增強」。而要增強生命力,我們必須回到自己最真實的渴望。芝盈開始回顧年輕時的夢想:那時她熱衷於用建築回應人的情緒,曾設計過一座名為「心靈島」的模型,讓走進的人可以依序體驗孤獨、憂傷、釋放與喜悅的空間。但進入職場後,她被KPI與專案報告綁架,連只屬於自己的創作時光都被壓縮到周末深夜。
於是,她聯合幾位心理諮商師、藝術家和社區志工,在市郊租下一處舊倉庫,開始打造一個「快樂實驗場」。空間裡有一面可以敲打的「情緒鼓牆」、一間用霧氣與彩燈營造夢境的「釋放心室」、還有一座種滿香草的「沉思花園」。
建設過程並不順利。倉庫漏水、資金不足、居民投訴噪音,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可能讓計畫喊卡。芝盈卻在與各路人馬的磨合中,逐漸體會到真實自我的滋味:她從追求完美圖紙,轉為熱衷於與不同專業的人交換想法;她不再焦慮他人眼光,而是投入每一次錯誤的修正;她將所有不安與不確定,化作空間裡的一道道裂縫,使這座實驗場更具真實感。
有一次,她半夜在倉庫裡獨自打掃,驟雨將雨滴砸在鐵皮屋頂上,發出急促的節奏。她站在漏光的廊道裡,看著地面積水映出碎片狀的光斑,心中忽然湧起一股溫暖——這些裂縫、不完美和嘈雜,才是真實生命的樣貌。她終於明白:快樂不是逃離困境,而是從困境中挖掘出屬於自己的能量。
第三課:快樂不是孤立,而是與世界共舞
書中借尼采之言:「真正熱愛生命,是在接受痛苦與喜悅的同時,仍然對世界說『是』。」芝盈在「快樂實驗場」陸續舉辦工作坊,邀請社區長者、身障青年、藝術創作者共同參與。她從一開始的組織者角色,逐漸成為一名合作者。
有一天,她帶著一群長者在「回憶廊」裡繪製童年場景,線條未必流暢,顏色也不一定鮮豔。當一位九十歲的老爺爺拄著拐杖,在牆上畫下一片芒草田時,現場爆出一陣清脆的笑聲,像是多年來被塵封的記憶一瞬間重現。芝盈蹲在爺爺身旁,靜靜聆聽他的斷斷續續:「那時候……孩子們……追著月亮……」語言簡短,卻有一種讓人窒息的真實。
那一刻,芝盈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與這群陌生人一起織成一張情感網絡。她明白,快樂不是一個人的獎賞,而是集體創造的火花。當我們在一起分享痛苦,也在一起分享喜悅,快樂就會在無形中放大。
張力與轉折:書中之人的試煉
在每一次課題之後,芝盈都會在倉庫的中心廣場,遇見一位「書中之人」——他們是作者筆下思想的化身。初見時,書中之人身穿斯賓諾莎時代的簡樸長袍,語氣平靜:「你是否感受到,當你放下掌控,你反而更接近自己?」當芝盈回以點頭,他便化作星塵,隱入夜空。第二次再遇,是一位穿著緊身運動服的尼采化身,充滿激情地說:「承擔痛苦,就是擁抱生命的舞台!」每一次對話都讓芝盈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新的平衡。
儘管倉庫計畫歷經無數次差點流產的危機,但每當芝盈在工作室的白板前,一筆筆刪改構想時,她都能聽見內心那句:「快樂不是掌控,而是參與。」
結語:從芝盈的故事看《與哲學家談快樂》的核心
芝盈的旅程,並非戲劇化的甦醒,而是由點滴累積的參與。她從專注當下、回歸真我,到與世界共舞,逐步體會書中提出的三條快樂途徑:
· 調整心態,用專注與接受取代控制與抗拒
· 找到自我,在挫折與挑戰中挖掘生命力
· 與他人和世界和解,讓連結成為快樂的催化劑
《與哲學家談快樂》融合斯賓諾莎的生命力增強論、尼采的命運愛戀觀、榮格的個人化過程,提醒我們:
1. 快樂不是一種外在的獎勵,而是對生命的回響
2. 快樂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身心感受
3. 快樂不是個人的特權,而是與世界共創的火花
當我們願意在痛苦中仍然選擇參與,願意在不確定裡保持開放,快樂就不再是逃避的幻想,而是與自己、與他人共同譜寫的生命交響。
芝盈的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真正的秘密,不在於掌控,也不在於完美,而在於,哪怕面對傷痛,我們依然願意把手伸向那片未知的天空。
歡迎訂閱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lans/content
✨每天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