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四年(1995),正值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半個世紀前,中華民族歷經八年浴血奮鬥,以千萬生命的代價,換取最後的勝利。對國際秩序而言,抗戰不僅是一場民族存亡之戰,更是二戰格局的轉折點。當時,《開羅宣言》清楚規定:臺灣及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這成為後來臺灣光復最直接的法理基礎。
然而五十年後,冷戰已近尾聲,臺灣社會正邁入民主轉型之路,中華民國的國際處境卻愈加險峻。在此背景下,中華郵政發行「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郵票及小全張,不僅是回望歷史的姿態,更是一份歷史話語權的宣示。它提醒世人:臺灣光復與抗戰勝利密不可分,歷史真相不容扭曲。
圖像設計小全張以上下對照的結構,將戰爭場景與戰後秩序並置,極具象徵意涵。
上半部黑白照片:取材自1943年「開羅會議」。蔣中正、羅斯福、邱吉爾與宋美齡並肩而坐。影像雖為黑白,卻散發莊嚴厚重的歷史感,象徵盟國共商戰後安排的重要時刻。
五元郵票:描繪國軍士兵在前線奮勇突擊的場景。煙硝之間昂首前進,象徵八年抗戰的血與火。畫面充滿動態張力,傳達民族求存之志。
十九元郵票:以總統府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主景,背景繪出台灣島的紅色輪廓,明確宣告「臺灣光復」與政權延續。設計莊嚴有力,將戰後成果與國家正統結合。
最為關鍵的是,小全張下方附有《開羅宣言》原文英譯句: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這一短句,使郵票超越單純的紀念,而成為歷史法理的物證。
歷史意義
這張小全張所承載的意義,不僅止於紀念,更在於為歷史正名。
首先,它清楚昭示:臺灣的歸屬並非臆測,而是國際條約與盟國承諾的結果。其次,在當代語境中,這枚郵票更具政治力量。今日中國大陸刻意曲解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聲稱該決議意味「台灣屬於中國」。然而事實是:2758號僅涉及「中國代表權」問題,與臺灣地位無涉。相比之下,郵票上明確標記的《開羅宣言》,成為最直接的反駁,提醒世人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安排不可被隨意抹煞。
因此,這枚郵票不僅是方寸紀念,更是一份歷史證言。它向後世訴說:歷史雖可被遮掩,但無法被改寫。
國際比較視角
若將這枚郵票放入國際脈絡,對照中國大陸與聯合國的相關紀念,更可看出差異。
中國大陸的版本。同樣在1995年,大陸亦發行「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郵票。設計上強調八路軍、新四軍的革命形象,紅旗與群眾場景佔據主導,將抗戰成果單一化歸功於中共,刻意淡化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付出。這種選擇性敘事,成為政治宣傳的一環。
聯合國的紀念。聯合國也曾就二戰勝利發行郵票,但多以「和平」「反法西斯同盟」為題,刻意抽象化。自1971年2758號決議後,更未在郵政品上明言臺灣歸屬。這是一種「沉默的政治」,以迴避方式掩蓋敏感議題。
臺灣的版本。相比之下,中華郵政的設計最為獨特。它直接引錄《開羅宣言》原文,將國際法理具體化於方寸之間。這既是文化符號,也是歷史見證
三方比較之下可見,中國大陸郵票重在「意識形態化」,聯合國郵票偏向「和平抽象化」,而臺灣郵票則走向「史料見證化」。這種差異,正映照出各自的政治立場與歷史選擇。對收藏家而言,臺灣版本格外珍貴,因它在郵票這種最日常的載體上,保留了最具份量的歷史依據。
收藏價值
就集郵角度而言,這張小全張設計嚴整、印製精良,黑白與彩色的呼應更添莊重氣氛。它不僅是郵政史上的紀錄品,更是一種「歷史的縮影」。其市場價值固然有限,但文化價值卻不容估量。對於研究戰後郵票、國際法理與歷史記憶的人而言,它是一份難以取代的實物史證。
郵票,向來被稱為「國家的名片」。這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小全張,在方寸之間,承載民族苦難的回望、戰爭勝利的榮光,以及臺灣光復的法理憑據。
今日國際論戰紛紛,歷史常遭曲解。然而這枚郵票提醒我們:歷史不是可以隨意操弄的符號,而是有憑有據的真實。當我們凝視它,不僅是在追思過去,更是在當下捍衛真相。這正是方寸之物的力量——在最微小的紙片上,訴說最深沉的歷史。

台灣發行「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郵票 (李建崑攝影)

中國發行「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郵票 (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