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不多」的假象
為了要有車位,我原本租了一間23坪(虛坪)的整層住家,兩房一廳一衛浴一廚房,某天突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覺得一個人住似乎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加上這時我開始思考未來規劃需要存多少錢,貝版在《會走路的錢》中提到,儲蓄30%並不難,想想那些比你收入少30%的人也還是過得很好,而最容易節省的就是居住成本。
我的東西好像也不多,住在小一點的空間裡,應該也很OK吧!
從開始有搬家的念頭到下定決心,大約間隔兩週,這兩週我一邊檢視自己的所有物,一邊構思著搬家的流程,總是告訴自己:我的東西不多,只有一些生活必要的東西,搬家應該輕輕鬆鬆一兩天就搬完了吧!
花了1個多月時間,找到了新的住處,是一間8坪的大套房。從23坪兩房一廳搬到8坪大套房,每個月當然省下不少房租,但空間整整少了2/3,無疑是收納的極大挑戰。
因為早已確定要搬家,所以我很早就開始打包,下架打包是第一個崩潰點,我的物品數量大約是想像中的3~5倍之多!
原本以幾天就可以打包完,實際花了大約兩週,一項一項物品判斷它的去留、分類裝箱。
搬家的物品精煉
搬家正好是斷捨離的最佳時機,如果不是把東西全部無腦裝箱的話,搬家的標準流程也是將相同性質的物品集中、分類、到新家在歸位,與物品整理的步驟「集中、挑選、分類、歸位」一模一樣。
這不是我第一次搬家,先前就使用過怦然心動整理法的我,也曾經做過幾次斷捨離,在面對兩房一廳如此大量的物品,很明確知道有些東西我帶不走、或是也不想帶走,便在打包時增加了「贈送」這個分類,也訂好死線在最後一天就全部丟掉。
但最終還是搬了66箱的物品到新家。
用汽車後車廂來回搬了大約12趟。
到新家後拆箱歸位的過程,正好與日本藤岡南的「從0到100件物品的生活」挑戰一樣。
藤岡搬到了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家,除了一開始穿著的衣物以及食物、電力、瓦斯、自來水等必要的生活基礎設施以外,每天只能從舊家中取回1樣物品,持續100天,找出人類生活最低限度所需的起始物品。
住在新家的日子越來越多,但搬來的箱子卻沒有全部都被打開,我發現「生存」必須的物品非常之少,多出來的物品大多是以為買來後就可以建立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先不論是否因為擁有這些物品而達成了「理想生活」,「生存」與「生活」之間就存在非常巨大的鴻溝,更不用說有品味、有品質的「生活」與「理想生活」之間,更是存在著差距。
朋友曾經問我:少物之後是「生存」還是「生活」呢?
我回答:我在生存之中尋找生活。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澀谷直人《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歷經這次搬家的洗禮,讓我感受到龐大的物品數量給人不小的壓力,恰巧在Podcast上聽到這本《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看完書以後獲得不少整理物品上的動力。
極簡生活是滿足於現在的狀態,「已經足夠了」這種充滿感激的心態,進一步讓自己被喜愛的事物給包圍。
書中提到「極簡生活的生活方式,正是越積越少。」,現代生活充滿了無數多的選項,要能夠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事物,很需要對自己有深度的了解與覺察。
若沒有看過這本書,有興趣找來看之前,推薦可以看以下幾篇書評
-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心滿意足、沒有羈絆地生活吧:簡介書中提到的概念
- 極簡主義者阿斐拉的財務自由筆記:摘錄書中的重要內容
- 加加減減的過程才是極簡的精隨:以實踐心得為主,可以從中開始發想屬於自己的「極簡」是什麼
看完這本書更讓我篤定地朝向極簡的方向努力,雖然還不敢稱自己達到極簡生活,但還說得上是練習「少物生活」。
送出物品的趣事
前面提到我搬家打包時的「贈送」分類,我在地方社團Po文贈送,大多數的物品都在發文的兩三天內贈出,雖然也會遇到一些問問哥、問問姐,或是約好時間後放鳥的人,不過也有些意料之外的驚喜,像是有一位阿姨送了我一大袋麵包作為回禮(還挺好吃的!)。
二手拍賣經驗談
不需要的物品可以在Carousell旋轉拍賣上拍賣,藉由這段過程我終於把那些懶得拍賣、或是明知道不需要卻捨不得賣掉的物品賣出去,開始準備搬家後的2個月期間,售出物品的累計金額居然高達2萬,如果以二手商品的市場售價大約是原價的一半來估算(若是冷門的物品、使用過的物品價格通常更低),我「至少」花了4~5萬元以上的金錢購買了對我的人生沒有什麼助益的東西,這數字實在非常驚人。
為了增加客源提升販售速度,我有部分物品同時在蝦皮上販售,我在旋轉拍賣跟蝦皮上賣出物品的比例大約是9:1,絕大多數還是在旋轉拍賣上賣出,猜測是因為旋轉拍賣的二手平台定位清楚,不過旋轉拍賣經常誤判違禁品,蝦皮則相對寬鬆,流量也不見得高,但是手續費抽成非常高(活動時接近10%),兩者有不同的優缺點。
至於二手物品的拍賣售價可以參考前面所說的原價對折,也提醒想要拍賣的人,既然是用不到的物品,建議就當作是要丟棄的物品,比較不會糾結在想賺一點點錢卻得持續持有物品佔用更珍貴的空間。
最後也提醒如果想要在多個平台同步販售,一定要建立好自己的SOP步驟確保各平台之間的庫存正確,以免無法出貨被平台記點或是造成自己與買家的困擾。
我曾經發生過三次類似的情況,其中兩次是該物品在A平台售出了,還來不及下架就在B平台被下單,另一次是物品售出後忘了在另一個平台上下架,只好跟買家道歉,對買家十分不好意思。
極簡生活是一種動態平衡
持有物品減量以後,我開始體驗到人生變得比較輕盈,那些堆積已久的物品再也不需要我掛心了。
於是我又依循近藤麻理惠建議的整理順序,從衣物開始另一波的少物練習。
在搬家前以為自己的衣服不多,其實都是藏在衣櫃中,平時櫃門關起來看不到罷了。
這波斷捨離我首先面臨的煩惱是:丟掉這些衣服是不是代表某部分的我不見了?
衣服很特別,有時候它承載的是「回憶」,有時它承載的是「我是一個OOO的人」,好像丟掉它那些回憶跟形象也會被一起丟棄,
我甚至還問過ChatGPT:最少要有多少件衣服,才不會被同事發現都穿同樣幾件?
答案非常簡單,你只要擁有7件上衣、7件褲子絕對是綽綽有餘了,但爆滿的衣櫃絕對塞超過10倍、20倍以上的衣服。
這時候要看清事實,會在意這件衣服好不好看、好不好穿的人其實只有你自己!
這時候的我開始看一些日本的極簡YouTuber,例如Minimalist sin,也讀完了陳麗卿的《衣櫃減法》,只保留隨時都想穿出去的「一軍服」,其餘的「二軍服」都可以放手,並且從二軍服中了解它們不適合的原因,才能挑選出未來的一軍服。
依據這樣的原則篩選出了我的一軍服,送走了一些板凳球員,二軍服的部分則是在觀察名單,若它表現極為良好重新進入一軍也是有可能,但若在此期間被送走我也不會太難過。
極簡本來就是一個逐步的動態平衡,像是以下這支影片,原本有200件以上的衣服,經過3年的淘選汰換,才精簡到剩下48件衣物。
比起一口氣把物品全部丟掉,每天整理一些物品,每天重新選擇理想的生活樣貌,雖然堅持下去是最難的挑戰,但執行上的試誤成本比較低,也可以在過程中依據不同的狀態調整步調。
感謝看完到這邊的大家,希望各位都能夠朝向自己的理想生活邁進:)
附錄:細節控的持有物管理法
受到這篇脆文的啟發,熱愛建立資料庫的我,也開始記錄自己的持有物品。
身為標準大寫J人的我,資料庫一定會把每一部分都記錄的清清楚楚,也非常喜歡嘗試各種不同的工具,每種都要測試過一次才甘願XD
我嘗試過iPhone備忘錄、Google試算表、Notion,最後覺得iPhone的提醒事項最好用,不僅是免費的內建軟體,隨手記錄很方便,能夠在不同裝置上同步,更重要的是有到期提醒的功能。
我目前的物品清單分為食材、日用品、衣物等三大類,因為有在煮飯,目前食材清單中的品項及數量是最準確的,其餘日用品及衣物還在持續整理,每整理一小區塊就拿起手機馬上登記,大約已經記錄了8成,一共是664件物品(同一種物品有多件會以總數計算,不會只計為1件)。
目前也尚未計入一些零星的收納用品,我很喜歡各種盒子(說好的極簡呢⋯),因此估計我擁有的物品大約在1,000件左右,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能將持有物品控制在500件左右。

我的持有物清單。光是食材就有175件物品,還以為我是什麼愛偷吃東西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