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緊緊抓住過去不放?就像背著一只越走越沉的行囊,裡面裝著悔恨、怨懟與未完成的夢。一路走來,我也曾經在那些陰影裡徘徊,以為不斷回首就能找到答案,卻發現它只會讓人更疲憊。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嘗試「放手」—不是遺忘,而是承認,承認自己不必再被過去牽制,承認未來值得我用清醒的心去擁抱。
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和諧不是來自於無風無浪,而是能在波濤中仍保持內心的平靜。養生不只是身體的調養,更是心靈的修持。放下,不代表失去;真正的放下,才是為自己打開一扇更寬闊的門。 因為能放下的人,才有雙手去迎接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景。
這本書是一本自我成長/情緒管理類型的實用指引,核心在於教導讀者如何放下過去,前瞻未來,並真正獲得情緒上的自由。書中指出很多人因為憤怒、遺憾、悔恨、羞愧、對過去的懷念或理想化,或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而被自己的思緒與情緒所困。作者提供一套“工具箱”,包括 21 種策略(再加上額外的三個策略作為 bonus),幫助識別、面對和擺脫這些負面情緒與思維模式。具體技術有:認知重塑(retraining one’s brain)、挑戰內在批評者、放棄過度理想化過去、停止讓“追求快樂”的過程本身成為痛苦之源、立即可用的放手方法等。整體目標是讓人能從“被過去拖累”與“對未來過度憂慮”中回到當下,實際改變習慣與認知,進而享受更輕盈、富有彈性與情緒穩定的生活狀態。Damon Zahariades 是一位專注於自我提升、效率、生產力與情緒健康的作家與講者。他原本是在企業界工作,後來投身撰寫實用型的自助書籍與經營個人成長/生產力平台,希望幫助人們改善時間管理、思維模式與習慣。『The Art of Letting Go』是他 “The Art Of Living Well”(過上美好生活藝術)系列的第二本書。在該系列中,他通常以簡明易懂的方式提供策略與練習,鼓勵讀者不只是“理解”理念,更“付諸行動”(actionable exercises)以實際改變。此外,作者在這本書的口吻被認為是誠實且可親的,不誇張、不僅是理論,也注重心理學研究與日常可操作性。
以下摘要書中的重點與您分享:
Once we decouple ourself from the frustrations, regrets, and painful memories that burden us, we experience emotional freedom.

當我們擺脫那些困擾著我們的挫折、遺憾與痛苦記憶時,便能體驗到情感上的自由。
負面思緒與情緒(例如痛苦記憶、憤怒和挫敗感)會像心靈障礙般扭曲我們的視野,阻礙生產力,最終削弱生活品質。一旦我們擺脫這些重負,便能體驗到情感上的自由。這種自由會體現於行為、決策以及人際關係中。釋放陰鬱消沉的心態,能使我們得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人生要事。
The upside of letting go is that we can shed these feelings, reclaim our agency, and finally pursue our interests and desires free of needless emotional guilt and self-reproach.

放手的益處在於,我們能擺脫這些情緒,重新掌握自主權,最終在擺脫不必要的情感愧疚與自我責備後,自由地追求自身興趣與渴望。
悔恨若任其滋長,不斷重溫過往失誤,將會成為強大的情感阻礙。這種心態會使我們陷入困境,感到失望、沮喪,並認為自己無力做出積極改變。放手能讓我們擺脫這些無能為力的感受,重新掌握自主權(agency)。如此,我們可以懷抱著美好事物將降臨的期待向前邁進,並且相信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Letting go begins with accepting our new circumstances.

放手始於接納新的處境。
情感上的執著源於對改變的抗拒。拒絕向前邁進,是因為我們誤以為能帶來改變以挽回過往,這屬於悲傷過程中的「討價還價階段」,賦予我們虛假的掌控感。真正的放手始於接納現實。我們承諾不再沉溺於難以掌控的過往情境中,從而轉向接納階段,讓悔恨與失望的痛楚終能消散。
When we let go of a painful or unpleasant memory, we free up these resources.

當我們釋放痛苦或不愉快的記憶時,便釋放了這些資源。
執著於痛苦記憶會將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壟斷。放手能釋放這些資源,用於追求個人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這能減輕心理壓力,改善心理健康,增強自信、自尊與心理韌性。放手同時能減輕對身體的負擔,帶來更健康的關係,更強大的勇氣,提升適應能力,並讓我們更珍視日常的喜悅,最終實現情感獨立。
If a past incident, failed relationship, regrettable decision, or personal grudge bothers us to the point that we obsess over it, our fixation means we consider it important.

若某段過往經歷、失敗的感情、令人懊悔的決定或個人恩怨,持續困擾著我們以致無法自拔,這種執念正意味著我們視其為重要之事。
人們難以放手,是因為我們錯誤地賦予這些執念極高的重要性。我們抗拒放下造成情緒壓力的思緒,背後存在著多重因素。這些原因包括對改變的恐懼、害怕錯失機會、不願承認失敗(即沉沒成本謬誤),或受困於低自尊。理解心靈抗拒放手的根源,是瓦解阻力、擺脫情感執著,並獲得解脫的關鍵一步。
When we decide to let go of something, we open ourself to the possibility of living without it.

當我們決定放手時,便為沒有它的生活敞開了可能性。
改變令人恐懼,因為我們畏懼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寧願維持痛苦但熟悉的現狀。儘管放手帶來解脫,但我們仍害怕失去那份對舊痛苦的熟悉與認同。放下過去能激勵我們直面這種恐懼,這是擺脫令人不安的記憶與情緒的重要一步。隨著我們持續擁抱變化,信心將逐漸增長,使放手的過程愈發輕鬆。
The main stumbling block associated with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is found in its name: fear.

與害怕錯失感相關的主要障礙,就藏在其名稱之中:恐懼。
「害怕錯過」(FOMO)促使我們緊抓著失敗的關係或未達成的目標。我們堅信自己能「讓事情回歸正軌」,並告訴自己是在保留選擇權。但這種焦慮實質上是對向前邁進的恐懼,它導致我們持續沉溺於不快樂的事物,剝奪了我們享受新體驗和個人滿足感的機會。
Our headspace is filled with self-recrimination as our inner critic convinces us that we’re unlovable, ineffectual, and destined for — and deserving of — failure.

我們的思緒充斥著自我責備,內在的批判者不斷說服我們: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無能的,註定會失敗—而且理應失敗。
低自尊使人相信自己理應承受痛苦與遺憾的處境。內在批判者不斷地自我譴責,迫使我們緊抓過去的錯誤、失望與挫折不放。我們不願原諒自己,並將失敗視為自身無能的確鑿證據。唯有找到瓦解內心批判者負面指控的方法,擺脫自我責備的習慣,才能放下過去,讓生活繼續前行
This has had an interesting effect on our psyche. A lifetime of exposure to films, television shows, books, and music that idealize the past has made us more inclined to hold on to things.

這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了耐人尋味的影響。終生接觸那些美化過去的電影、電視節目、書籍與音樂,使我們更傾向於緊握不放。
娛樂產業將過去浪漫化,影響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傾向理想化那些曾造成痛苦的事物。例如,在失敗的關係中,我們只記得美好片段,忽略其毒性,這導致有些人重返有毒關係。這種美化過去的傾向會引致無謂的悲傷、挫折與失望。我們必須打破習慣,以務實的眼光審視過往處境,才能最終放下並繼續前行。
Sometimes, we do so purposefully. We ponder negative situations to determine what we did wrong so we can avoid repeating mistakes. But too often, we focus on negativity without purpose.

有時,我們是刻意為之。我們反覆思量負面處境,試圖找出過失所在,好避免重蹈覆轍。但更多時候,我們卻毫無目的性地沉溺於消極情緒。
儘管我們本能地享受快樂,但常會毫無目的地沉溺於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對其產生情感成癮。這種成癮可能源於感到缺乏掌控感,或為了證明自身決策的正確性。這種執念會使心智養成緊抓負面情緒的習慣,這習性會深植於內心,讓我們難以放手,即使這些情緒持續帶來痛苦。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keep in mind is that wanting to make a positive change isn’t the same as deciding to make it.

最需要銘記於心的是:渴望帶來積極改變,與決心付諸實踐截然不同。
做出放手的決定比單純的渴望更具力量,它是一種堅定的承諾。該決策涉及四個關鍵步驟:首先,認清痛苦的根源;其次,確定放下的動機(例如生活將如何改善);第三,釐清心靈抗拒的原因(例如是否與痛苦認同);第四,承認自己擁有做出決定的自主權。這是擺脫情感重擔、採取行動的基礎。
Letting go of a painful memory, bitter grudge, regrettable decision, or grief and sadness stemming from a personal loss is easier when we have an outlet for these emotions.

當我們為這些情緒找到宣洩管道時,便更容易釋放痛苦的記憶、刻骨的怨恨、令人懊悔的決定,或是源於個人損失的悲傷與哀慟。
宣洩管道本身雖不能消除情緒,但能釋放負面情緒帶來的壓力與焦慮,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評估情緒狀態。宣洩方式包括體力活動(如運動)或放鬆活動(如與朋友交談、閱讀、冥想)。當陷入痛苦時,我們常會自我孤立,但此刻正是我們應強迫自己去做喜歡的活動的時機。這能中斷負面思維循環,以較少的情感依戀面對核心困擾。
This lack of awareness regarding our purpose makes us more inclined to hold on to the past.

這種對自身目的的無知,使我們更傾向於緊抓過去不放。
目標賦予生命意義,驅動我們採取行動,並有助於情緒調節。當我們對人生目標感到茫然時,便會感到無聊、空虛和焦慮,進而錯誤地賦予過去不必要的份量。辨明何者賦予我們生命意義,是放下的關鍵。透過內省與提問(例如「什麼能打動我?」或「十年後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來釐清我們珍視的面向,一旦確認痛苦記憶與生命意義的根源無關聯,放下的過程便會輕鬆許多。
Rather than avoid our emotional misery, we must embrace it.

與其逃避內心的痛苦,我們更該擁抱它。
許多人透過分散注意力或壓抑情感來迴避痛苦,例如透過購物或自毀行為。要放下痛苦,我們必須直面它。我們應坦然承認當下的感受,接納其真實性,找出痛苦根源,並正面對抗。這並非縱容受害者心態,而是透過承認痛苦、療癒、寬恕,來修復自我價值。透過寫日記或自我書信,讓痛苦變得具體可觸,從而更容易接受並理解感受的來源。
Examining our regrets, looking for any lessons they offer us, is often the key to letting them go.

審視我們的遺憾,尋找其中蘊含的啟示,往往是釋懷的關鍵。
我們常執著於遺憾,暗示我們尚未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我們的錯誤提供了絕佳的學習機會,有助於辨識導致不良結果的行為與決策。從遺憾中領悟洞見,能幫助我們未來更有效地決策,這使人感到振奮並增強自主感。我們應將思維模式轉變為主動尋找可教導的時刻。訓練心智持續在負面經歷中尋求啟發,最終能讓放下這些遺憾變得更容易。
It’s imperative that we recognize that our idealized self is little more than a mirage.

我們必須認清,理想化的自我不過是海市蜃樓。
追求理想自我時,若發現當下真實自我與之有落差,便會引發無謂的自我批判、懊悔與失望。這種心態將我們困在悔恨與羞恥之中,使我們執著於「本該如此」的假設,無法向前。我們必須認清,理想化的自我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象。放下這種幻想,與真實的自己和解,接納現狀,才能釋懷對未能實現的理想所懷抱的遺憾與失望。
Unchallenged, pride also discourages us from letting go the things that haunt us.

若無人質疑,驕傲也會阻礙我們放下那些糾纏不休的過往。
過度的驕傲(與自尊不同)會轉化為傲慢與自我中心,成為阻礙我們放手的重要障礙。驕傲使我們不願承認錯誤或道歉,並緊抓怨懟不放,習慣與他人比較以維護優越感。放下驕傲並非放棄自尊,而是承認自身的人性與易錯性。透過對比值得自豪的事物與防禦性行為,我們可以切斷驕傲與自我肯定的連結,使放手變得簡單自然。
We need to break this cycle. We need to abandon our anxiety regarding how our behavior and choices will look to our friends, coworkers, and loved ones.

我們必須打破這個循環。我們需要拋開對自身行為與選擇在朋友、同事及所愛之人眼中如何被看待的焦慮。
渴望獲得他人認可是本能,但過度焦慮於他人的看法與批評,會使我們懼怕被拒絕。這種恐懼使得放手的過程與渴求認可糾纏不清,讓釋懷幾乎不可能。打破對他人眼光的循環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堅守自身價值觀,便能獲得自由去探索負面情緒,對自己展現慈悲,並採取療癒與前進的必要步驟。
Constantly trying to make everyone else happy only leads to misery.

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只會帶來痛苦。
犧牲自身需求去取悅他人,會導致壓力與痛苦,使我們在別人的優先事項中迷失自我。這種習慣剝奪了我們進行自我反思和情感探索所需的時間與精力,並將自尊獻祭在他人幸福的祭壇上。要放下怨恨與挫折,我們必須停止這種行為。設定健康的界線,能確保我們擁有資源來處理、化解並最終釋放有害的情緒負擔。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our obsession with being happy causes us to overemphasize the impact of our failures.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幸福的執念導致過度強調失敗的影響。
過度執著於追求快樂會適得其反,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壓力。這種執念會讓我們過度放大失敗的影響,產生不相稱的負面情緒,甚至因錯誤的期望落空而感到沮喪。事實上,幸福是我們的行為、關係和經歷的「後續效應」,而非刻意強求而來。放下對幸福的強求,能讓我們更有餘裕去正視、管理並釋放負面情緒,這是一個更健康的視角。
This hurtful self-assessment is antithetical to letting go of our negative emotions and painful memories.

這種傷害性的自我評價,與釋放負面情緒和痛苦記憶背道而馳。
懶惰若持續超出恢復精力所需,便會被內在批判者歸咎於性格缺陷,導致自我譴責與無價值感。這種傷害性的自我評價,使我們認為不配享受情感自由。診斷持續懶惰的真正根源(例如是否源於自卑感、害怕失敗或悲觀情緒)至關重要。一旦揭露這些負面思維模式,我們便能冷靜直面它們,並透過自我慈悲來放手。
If we hope to experience freedom from our nega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al burdens, we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our inherent lack of control.

若想擺脫負面思緒與情感重擔的束縛,我們必須接受自身與生俱來的無力掌控。
渴望掌控一切是一種自我施加的幻覺,這種執念會根本性地削弱我們放手的能力。若想獲得情感自由,我們必須接受無法掌控的現實。我們應將注意力集中於我們確實能掌控的事物,例如自身的選擇、思想和回應方式。接受生命的隨機性,能使我們更願意放手那些源於外部因素的心理痛苦,並更有能力以健康的方式應對挑戰。
But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keeping a scorecard always leads to bitterness and resentment.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計較得失總會引發怨恨與不滿。
我們常在人際關係中維護一張「記分卡」,記錄彼此的過失。由於負面偏見,這張記分卡常嚴重失衡,將關係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競爭。這種心態最終引發苦澀與怨恨。放棄這種計較,能讓我們停止沉溺於負面情緒,釋放無謂的怨懟與煩躁,開始享受健康的關係。
When we devote our attentional resources to a seemingly endless list of “duties,” we rob ourself of the energy we need to explore our emotional burdens.

當我們將注意力資源傾注於看似永無止境的「責任」清單時,便剝奪了自己探索情感負擔所需的能量。
過度承諾會導致壓力與倦怠,更重要的是,它耗盡了我們用於探索和化解情感重擔所需的時間與精力。我們必須學會拒絕低優先級的承諾,更頻繁地說「不」。透過制定時間預算,並設定健康的界線,我們能將寶貴資源保留給自己的優先事項,從而騰出時間進行自我分析,最終釋放情緒負擔。
But most importantly, doing so can help to end our emotional suffering.

然而最重要的是,寬恕能終結我們內心的情感煎熬。
情感痛苦源於他人的不公與自身的嚴苛批判。寬恕是解方,儘管難以實踐,因為它涉及脆弱性或對完美主義的捨棄。寬恕他人能釋放怨恨與苦澀,有助於減輕壓力。自我寬恕則讓我們接納自身的人性與易錯性,停止自我譴責,這是擺脫羞恥感與情感重擔最順暢的途徑。
Psychologists are discovering that experiencing a variety of emotions, both good and bad, is better for our long-term emotional health.

心理學家發現,體驗各種情緒—無論是好是壞—對我們長期的情緒健康更有益處。
情緒多樣性(emodiversity)直面痛苦根源,管理相關感受,最終釋放令人不安的記憶和怨懟。若發現情緒範圍過窄,應尋求機會拓展情緒的多樣性。
But if you’re willing to invest the time and effort, you’ll find that managing your expectations will lessen the potency of the emotional turmoil you experience when 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

但若你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便會發現:當事情不如預期時,管理好自己的期待能減輕情緒風暴的衝擊力。
過度投入情感於特定結果的期望中,一旦期望落空,便會引發強烈的挫折與怨恨。這會強化消極態度,使我們執著於不滿,難以釋懷。管理期望能使我們將自身期望與對結果的情感投入分離。如此能減輕不如預期時的情緒衝擊,使許多情緒痛苦的根源變得無關緊要,從而輕鬆釋放痛苦。
When we train ourselves to question our personal narratives, we’re less likely to get trapped in a cycle of self-recrimination.

當我們訓練自己質疑個人敘事時,便較不易陷入自我責備的循環。
大腦會編造故事來為經歷賦予因果關係,但這些個人敘事通常不夠準確。當不幸發生時,大腦常會創造出歸咎於自身性格缺陷的敘事(例如「我愚笨」或「我懶惰」),這會導致自我譴責與絕望。質疑這些敘事的真實性,能揭露其不誠實的本質。客觀審視事件,有助於我們不再被虛假的自我缺陷所困,得以放下懊悔,繼續前行。
Painful memories,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s they evoke, haunt us and hold us back.

痛苦的記憶及其引發的負面情緒如影隨形,束縛著我們的前進。
記憶有助於我們從過去學習,但未被化解的痛苦記憶及其負面情緒會持續纏繞我們。若未及時處理,悔恨將成為我們永恆的伴侶,阻礙真正的情感自由。本書旨在提供工具,協助讀者終結永無休止的自我責備與譴責之聲,轉而對自己展現慈悲、同理與耐心。這是通往更健康關係、更充實事業,以及更豐碩有意義人生的途徑。
結語
當我們學會放下過去的遺憾與痛苦記憶,心靈便能回歸和諧的狀態。負面情緒往往像是糾纏不清的枷鎖,使我們無法專注於當下,也難以享受日常的平靜與喜悅。透過「放手」的練習,我們能釋放佔據內心的雜念,將精力轉而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物上。這不僅讓心靈獲得自由,更能讓身心達到一種養生的平衡,減少壓力對身體的負擔,提升心理韌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
放手的過程,本質上是接納與調適的過程。當我們承認無法掌控一切,並選擇與自己和解,就能消融內在批判者帶來的自責與羞愧。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們不再被過度理想化的「完美自我」綁架,而是學會欣賞當下的自己。心理上的釋懷,會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更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更寬廣的情緒容量。最終,這種和諧的心境,正是一種深層的養生,為長遠的人生注入穩定、寧靜與持久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