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ChatGPT的全球周活躍用戶超過7億,日均處理超過25億則訊息。
用戶性別結構由男性轉為女性(52%),並偏好寫作與實用指導。
年齡層以18至25歲用戶最活躍;26歲以上用戶工作用途較高。
用途分為「詢問」(49%)、「執行任務」(40%)與「表達感情」(11%)三類。
主要使用場景涵蓋指導、寫作輔助與資訊查詢,占全部訊息約78%。
source: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HOW PEOPLE USE CHATGPT

為什麼要關注 ChatGPT 用戶行為?
想像你每天打開 ChatGPT,不只是問天氣或查資料,有可能是在尋求寫作靈感、請它改稿,甚至只是對話。過去我們以為 AI 助手主要被「專業人士」、被「工作用途」所掌握,但這份來自 OpenAI 的最新研究顯示:實際用戶與交互方式,比我們想像中變化更快、更廣。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 開發者與商業應用者若只關注「工作用途」設計,可能錯失更大部分市場。
- 社會對 AI 的期待不該只是工具那麼簡單,也包含「諮詢」、「陪伴」、「學習」等角色。
- 隱私、倫理與使用者心理層面的問題,更不可被忽略。
從數據中看到什麼驚人的趨勢
從這份研究裡,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趨勢:
- 年輕人是主力軍
約 18~25 歲的使用者,傳送了近一半(約 46%)的訊息。雖然低於 18 歲的用戶也有,但未被納入主要分析。 年輕一代不只是「試用者」,他們在日常中頻繁地把 ChatGPT 當作工具或對話夥伴。 - 性別比例快速拉近,女性使用比例微幅佔優
原本 ChatGPT 初期被認為是被男性主導,但截至 2025 年7月,使用者名字被判定為「女性化」的占率已達約 52%。
不只是數字上的平衡,女性與男性在「用途類型」上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 女性更愛用來寫作、尋求指導;男性則傾向技術與多媒體方面。 - 用途多於預期,非工作相關內容快速增長
- 用戶非工作用途的對話量已從研究早期佔比約 50~53%,成長到超過七成。
- 分類意圖中,「詢問(asking)」佔約 49%;「執行(doing)」約 40%;「表達(expressing)」約 11%。
- 在工作情境中,執行情境比重更高(約 56%),尤其寫作輔助是主流。寫作請求中,多數是改、審、翻譯,而非從零創建全文。
4.全球覆蓋與使用量驚人
周活躍使用者數已超過 7 億人,約佔成年人口近 10%。 日均處理消息量突破 25 億條,相當於每秒數萬條請求。 地域與收入層次的差距正在縮小;低收入國家/地區的使用增速尤其強勁。高學歷、高收入者則更可能將 ChatGPT 用於工作角色中。
這些數字背後,是怎樣的使用者經驗?
想像一位大學生,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後不只會用 ChatGPT 寫作業,更會用它當「晚間導師」幫忙潤稿、解題、甚至聊聊天。雖然這些對話不是「正式工作」,但卻是他/她在成長與學習的常態。
再看職場上班族,白天用 ChatGPT 處理公文、撰寫報告;夜晚則請它幫忙規劃孩子假期活動、整理食譜、找育兒建議。ChatGPT 在生活中不只是工具,更承擔「生活協調器」。
這樣的場景,現在越來越不稀奇。年輕人與女性用戶崛起、非工作用途大幅增加,代表 ChatGPT 的角色不只是工作助手,而是生活、學習、情感、成長各個面向的輔助者。
ChatGPT 的角色與設計要怎麼調整?
這些變化帶來幾個值得思考與調整的方向:
- 功能側重從「純任務執行」往「諮詢與引導」傾斜
當使用者更多在「詢問」或「尋求意見」時,回應的風格與精度就非常重要。ChatGPT 若能強化解釋原因、提供選項與比較,會比單純執行指令更有價值。 - 界線與隱私設計不可疏忽
隨著非工作、非任務型的使用增加,「情感」、「個人反思」等內容雖然比率尚低,但其影響可能比數字顯示的深遠。設計者應考慮如何支援情感傾訴、心理需求,同時避免誤導或造成依賴。 - 文化與語言的多樣性需強化
隨著非英語系國家、低收入國家使用率上升,ChatGPT 回答的文化敏感度、語言精細度、內容本地化(如示例、規律、格式)就變得更加重要。 - 對新手與資深用戶的體驗差異設計
老用戶與新用戶在使用頻率與熟練度上差別大。系統可以有針對「探索型」新手的引導,也給高頻使用者更強大、可自訂、提示更少的操作模式。
對不同角色的建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不同角色,有以下幾點建議:
- 給使用者:
如果你正在用 ChatGPT,只當成查資料或輔助寫作以外的工具,試著多探索「詢問」型或「諮詢」型的使用方式,讓它成為思考或決策的夥伴,而不只是幫你完成事情的工具。 - 給內容創作者與教育者:
創建教學、影片或文章時,可以聚焦如何教大家用 AI 做「思考輸出」——如何問對問題、怎麼讓 AI 幫你整理觀點,而不只是吐出答案。 - 給產品與服務設計者/開發者:
在設計 ChatGPT 或相關 AI 應用時,應該把諮詢/表達型用途納入核心功能,把語言風格、文化認同、心理層面納入評估指標。可考慮引入更多互動引導、情感支持功能,以及更精細的分類標籤,讓使用者清楚知道 AI 的角色與限制。
現在可以怎麼做/觀察
如果你是讀者/使用者/從業者,這裡有幾個簡單可以立刻試驗或觀察的方向:
- 記錄自己最近五次使用 ChatGPT 的對話類型:是「詢問」多?是「執行」多?「表達」呢?觀察自己是偏重哪一類用途。
- 嘗試改變用途:如果你常請 ChatGPT幫你做文件,就換一次問它「你會怎麼建議我提升我的寫作風格?」從「做」轉為「指導」。
- 給 AI 提供背景與偏好:例如你是哪國人、哪種語言風格比較合你胃口、喜歡哪些例子,讓回應更符合你的生活與文化。
- 關注更新與政策變動:隨著使用多元化而來的風險,例如隱私、錯誤、情感依賴等問題,政策與設計會逐步跟進。保持資訊敏感,是讓你既能方便使用,又能保護自己的辦法。
結語
這份來自 OpenAI 的最新用戶行為研究,除了數字層面上的報告;也揭示一個正在發生的日常:AI 正從工具逐步演化為伴侶、導師與協調者,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機器。年輕人與女性成為使用者基礎的主力,非工作用途的拓展意味著 AI 正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對你我而言,理解這些轉變,才能在 AI 迅速變化的時代,既做安穩的使用者,也做敏銳的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