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聊了人格三元論:本我、自我、超我。今天要接著介紹的是,當他們三個彼此拉扯時,會跑出來一種奇妙的心理保護機制——防衛機轉!

防衛機轉是什麼?
當本我和超我意見衝突太強烈時,自我必須想辦法調和,既要滿足本我的慾望,又要符合超我的理想。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兩邊都代表著自我的一部分,若偏向其中一方,另一方就會被完全否定,這樣的否定,對於一個人的完整性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壓力。可這樣該怎麼辦呢?我們的自我會做出什麼決定?
舉個例子:
阿強是家中的長子,成長過程中因為爸媽工作繁忙,肩負起了要照顧弟妹的責任,一直以來都很認真的幫忙父母、家裡的事物,直到長大,開始工作。有一天回家吃飯時,聽到妹妹在桌邊抱怨工作:「我真的覺得壓力超大,好累喔,怎麼都沒人懂我。」,阿強心裡突然竄起一股火氣。他忍不住對妹妹說:「自己選的,不要一直怪別人!」,除了場面尷尬,他也被自己的激動嚇到:「我怎麼會這麼生氣?我只是看不慣抱怨嗎?為什麼特別刺耳?」
阿強可能發生什麼事了?
我們從人格三元論的角度分析看看,
超我(自我要求、理想的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阿強不斷地表現出堅強、可靠的長子形象,也在爸媽的肯定下喜歡這樣的自己,便持續的告訴自己「只要堅強、可靠,就是好!」。
本我(慾望、根本的需求):,就算想要,阿強也從來沒有「要求、抱怨、撒嬌」過,堅強、不哭不鬧、謙讓幼小,但需求一直都在,只是長期被壓了下去。那個很想被照顧、很想喊累、很想撒嬌的孩子,一直都在他自己心裡。
防衛機轉:
阿強長期告訴自己「你是長子,你要懂事、要扛住」, 當他聽到妹妹把這些需求說出口時,心裡那個被壓抑的小孩就被撞見了。於是把那個「想撒嬌的自己」投射到了妹妹身上,覺得「她才是愛抱怨的人」。同時,把自己內心的渴望(撒嬌)反向的包裝成完全相反的態度——厭惡、憤怒。
「防衛」保護的,是你身為人,內心的完整,
而「機轉」則是自我使用的方法。
有時候當你發現了自己的情緒不合理,或是激動到不符合現實狀況,
甚至被自己出現的情緒嚇一跳時,不妨停下來看看。
投射
無法承認的衝動、感覺或慾望,或是那個無法面對的“曾經的自己”,轉嫁到別人身上
畢竟處理別人的問題比面對自己的焦慮要容易多了。
戀愛裡的猜疑:
自己的多情因爲道德價值觀被否認 → 不斷懷疑另一半劈腿的可能。
工作場合:
希望自己競爭表現能被認同,但覺得爭權奪利是傷人害己的行為 → 覺得同事很愛搶功勞。
反向
把內心真實的衝動或慾望,表現在完全相反的行為或態度上。
當越反過來高聲疾呼,更證明了你的在乎。
愛情裡:
從前不懂的內心的躁動,總是對他冷淡批評,卻在多年後的相遇徹底愛上了他。
自我形象:
壓抑自己的同性吸引,過度強調異性戀態度,甚至攻擊同性戀。
看到這邊,會不會覺得自己都不是自己了XD,其實防衛機轉並不是誤導我們的壞東西,它是自我在保護我們的方法。熊吉希望透過這些心理學的分享,讓大家更懂得和自己相處。透過防衛機轉的認識,我們可以有個方向尋機探討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些需求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善惡,只是越被忽視、否認,就越可能換來更多掙扎。
期待大家都能活得更像自己喜愛的樣子!
了解越多,就離我們成仙的日子不遠了(?),下一章會看到哪些有趣的防衛機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