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次十字軍攻陷札拉後,因為冬季已至,被迫在那裡過冬。他們窮得只剩下債,跟威尼斯人關係緊張,還被教宗「絕罰」開除教籍了,就在這士氣低迷到谷底的時刻,「救星」忽地出現:
拜占庭的流亡皇子,「阿列克賽.安格羅斯」的使節突然來訪。一同過來的還有神隱許久的十字軍名義領袖,鮑尼法斯侯爵。他們帶來一份十字軍無法拒絕的offer:「我父子被叛徒不公義地推翻了,我請求基督戰士匡正秩序,協助我父子重奪皇帝之位。」
「如諸位願意相助,重回皇位後,我願用下列條件相報:
「一、支付二十萬銀馬克為酬金。」
「二、希臘教會將與羅馬教會重新合併,並從此奉羅馬教宗為領袖。」
「三、我將親率一萬人協助遠征聖地。」
「四、遠征過後,聖地將有我東羅馬五百名騎士協防。」
——嘩!這是什麼萬靈丹解方!謝謝你!皇子A夢!
然而,馬上就有一批十字軍義正辭嚴地站出來了:「但是我拒絕!」
在十字軍高層會議之間,「皇子提議」果不其然,引發了激烈地爭論。例如,熙篤會一間修道院的院長居伊(Guy of Vaux-Cernay),就站了起來,莊嚴地反對道:
「這不是(又要)攻打基督徒嗎?基督戰士可不是離鄉背井來做這等事的!他們該去敘利亞!」
另一方面,卻又是一個熙篤會修道院院長西蒙(Simon of Loos):
「接受皇子的協議才是最有效能贏回聖地的辦法!不然遠征怎麼打下去!」
而十字軍的領袖中,鮑尼法斯(蒙費拉特領)、鮑德溫(法蘭德斯領)、路易(布盧瓦領)、休(聖波勒領)以及丹多羅總督(威尼斯)最終都願意接受皇子提議。
另一方面,比較下級的十字軍隊伍中,也在交頭接耳討論這件事情:
「打君士坦丁堡啊?這不太好吧?」
「札拉窮得叮噹響。不打君士坦丁堡,我們吃什麼!」
「皇子會不會只是在唬爛啊?」
「感覺像是威尼斯人的陰謀啊……」(威尼斯:又我!)
「你們這些三八!我等基督騎士堅決反對打君士坦丁堡!聖城豈可侵犯!」
「可是我在老家聽禮拜的時候,神父跟我說希臘人不是好基督徒耶。」
眾聲喧嘩中,許多人終究良心不安,決定腳底抹油,不參加這麼邪惡的事業。
例如布盧瓦伯爵路易的堂表親「蒙特米蘭的雷諾」(Reynald of Montmirail)藉故說,他要帶人馬先去聖地通知那邊的人事情發展,發誓兩周後就會與主力會合。
兩周後,這批人不見蹤影。從此脫離第四次十字軍攻擊君士坦丁堡的戰事。雷諾則一直到君堡淪陷後才重新歸隊。
但在此起彼落的反對聲浪中,十字軍高層最終仍以多數通過皇子提議,強行壓下反對聲浪,把目標從埃及暫時轉移到了東羅馬/拜占庭身上了。
&
圖片來源:
Gemini AI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lips,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Thomas F. Madden, “Venice: a New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