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某品牌引發了母乳風波。帶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我問太太:「OOO怎麼了?」這一問打開了太太的話匣子,她立刻分享了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情緒。爭議的短片主要聲稱嬰兒配方奶「等於喝可樂」,還暗示會導致孩子過動、睡眠品質差。
聽著太太分享時,我想起兒子剛出生時的情景。太太因母乳狀況不如預期而感到挫折。雖然她知道「配方奶」是一個選擇,但她仍希望能提供更多母乳,甚至強迫自己多吃「發奶水」的食物。然而,效果不如預期,最後我們權衡後決定停止哺乳,完全改用配方奶。如今孩子健康強壯,太太也從擠奶的煎熬中解脫,省下大量擠奶和清洗奶瓶的時間。我深信親職教養的核心是當個「快樂」的父母,把快樂帶給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為了孩子的健康而給自己太大壓力,反而適得其反。

從這個影片及後續大眾的反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反思:
1. 母乳神話與罪惡感的反撲
許多母親產後面臨的首要壓力就是「奶量夠不夠」。當奶量不足時,她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多親餵才健康」、「才會跟孩子比較親」。這些評論不但無益,反而讓母親感到自己「不夠好」。
餵母奶的媽媽經常面臨許多挑戰。我太太曾經承受塞奶的痛苦,幸好當時月子中心安排了專業人員幫助她,但後續仍有許多不適。此外,有些媽媽忍受著乳腺炎的痛苦而落淚,有些則因頻繁擠奶而睡眠不足,卻仍背負著「母乳才是最好」的期待。因此,當一支宣稱「配方奶等於可樂」的影片出現時,無異於在這份已然脆弱的心靈上又狠狠補了一刀,自然引起許多媽媽的憤怒。
2. 情緒勒索式的行銷
從心理角度看,這樣的訊息可以視為一種「情緒勒索」:
- 如果你真心愛孩子,就要選擇母乳。
- 如果你給配方奶,就是讓孩子承擔風險。
這種二元劃分不僅忽略了不同母親的身心狀態,也無視科學事實。結果是,母親陷入「無論怎麼做都不對」的焦慮迴圈。餵母乳既勞心又勞力,可能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奶水;選擇配方奶卻感覺像是讓孩子陷入風險,這容易讓媽媽們陷入焦慮。
3. 曾經的爭議:國際政策的提醒
在國際上,這類爭議並非首次。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81年就制定《國際母乳代用品行銷守則》,強調不可在廣告中貶低母乳,或以誤導方式宣傳配方奶。這份守則的核心不是要讓母親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羞愧,而是要避免商業行銷在脆弱時期加重母職壓力。
一些歐洲國家更進一步禁止針對新生兒配方奶的電視廣告,避免父母在壓力中被廣告操縱;同時政府提供哺乳支援資源,讓母親能在知情與被支持的情況下做選擇。這些案例提醒我們:母乳推廣與配方奶規範,應該是「支持」母親,而「不是控制」母親。

4. 台灣的現行規範
在台灣,衛福部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相關子法,對嬰兒食品的廣告有明確限制。以0–12個月嬰兒配方奶粉為例,廣告不得聲稱「等同或優於母乳」,也不得使用醫師、專家背書。近年來政府也積極推動「母乳哺育友善醫院」,希望建立支持母乳的環境,而非單靠行銷左右母親的選擇。想到這,我忍不住抱怨一下,雖然政策出發點是友善的,但卻造成需要配方奶的媽媽諸多困擾。各家廠商無法在電話裡報價,我們只能一間一間跑,再花時間了解開瓶價等差異進行比較,增加了育兒程序的負擔。
然而,規範雖在,實務上仍有漏洞。例如部分品牌會透過「親職講座」、「社群影音」間接宣傳,避開廣告法規。這正是此事件引發的反思:資訊透明與專業把關仍需更加強化。
5. 危機回應的心理啟示
寫到這裡,我原本以為文章快完成了,卻在半途看到品牌最新的聲明,只好邊感嘆邊補上(累⋯)。
對照兩份聲明,差異非常明顯:
- 8/28的聲明:主要在「澄清誤會」,強調影片針對的是「一歲以上成長奶粉」,並重申「要慎選、母乳最好」。雖有致歉,但更像是把問題歸因於「大家誤解了」。
- 8/29的聲明:進一步承認「用詞不精確,混淆了配方奶與成長奶粉」,並明確表示「影片已下架」,同時承諾建立專業審查機制。這樣的道歉才真正回應了大眾的疑慮。
從心理角度來看,這正好揭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
- 澄清式的回應容易讓媽媽覺得「我的焦慮沒被看見」。
- 承認錯誤+提出補救則更能安撫不安,因為這傳達了一個訊息:「我知道妳已經很辛苦,不該再增加妳的擔心。」
6. 給廠商的心理建議
這次事件也提醒品牌,面對母親群體時,最需要的其實是「理解」而非「辯護」:
- 避免放大恐懼:不要用聳動數據製造焦慮,因為媽媽們本就承受巨大壓力。
- 承認錯誤比解釋更有力量:及時、真誠的道歉,比起反覆澄清,更能修復信任。
- 同理母職處境:品牌若能多說一句「我們知道媽媽已經很辛苦」,效果往往勝過任何產品比較。
畢竟,對一個剛生完孩子的媽媽而言,她需要的不是「被教育」或「被警告」,而是「被理解」。這或許才是品牌在行銷之外,最值得學習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