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工作的時候很常遭遇到「情緒」的議題,聽過許多次以下的提問:
「感受『情緒』是什麼?我知道自己生氣、委屈、難過,然後呢?我可以做什麼?」
「感受情緒有什麼用?問題不還是在那裡嗎?」
我同意,心理諮商不能直接解決物質層面的困境。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個案正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我會很明確地說明——諮商不能讓債務消失,可能需要諮詢金融專業或與銀行協商,這才是處理財務問題的有效方法。
但這是否代表心理諮商「毫無幫助」?我不這麼認為。
它能幫助你在壓力和焦慮中找到喘息空間,透過對話釐清盲點、看見更多可能性。只是現實中,一小時動輒兩千元的費用,若經濟壓力本就沉重,反而可能是「挖東牆補西牆」。除非案主真的需要這段陪伴且經濟能力許可,否則我會誠實地把利弊攤開,讓案主自行決定。
又例如那天我和家人在逛大賣場時,突然聽見附近傳來一陣哭鬧聲。

一個小女孩邊哭邊吵著要下來推購物車。在人來人往的賣場裡,她的聲音特別引人注目,我明顯感受到大家都在尋找聲音的來源,我也不例外。
順著聲音走去,我看到媽媽正推著購物車,眉頭緊鎖,明顯在壓抑情緒,低聲急促地說:「閉嘴!大家都在看!不要哭了,安靜!」聲音中藏著焦急與無奈。
然而,因為沒有如願,小女孩哭得更大聲。媽媽似乎擔心吸引更多目光,情緒更加焦躁,一把將推車推到角落,想躲開所有人的注視。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只要帶過小孩去大賣場,都很容易遇到這樣的情況。望著那位媽媽的背影,我完全理解她的處境——她只想趕快平息這場鬧劇,好好地採買東西,卻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怎麼辦。而對孩子來說,她只是要下來,還沒有社會化的她,下意識的用盡所有力氣去爭取。
雖然我沒有追蹤她們後續的發展,但根據我在諮商中聽到的許多類似故事,情況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發展:
- 媽媽不斷要求小孩安靜,最後甚至動手打小孩巴掌說:「你再哭我就打你!閉嘴!」此時可能會有好心的民眾出言或出手制止,媽媽一邊向旁人道歉,一邊瞪著小孩,彷彿在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你為什麼要無理取鬧!」
- 媽媽嘟嘟囔囔地把小孩抱下來,雖然滿足了小孩的要求,卻可能對小孩說:「哭哭哭,整天就知道哭,這樣你開心了嗎?」用另一種方式指責小孩。
- 媽媽最後放棄購物,直接把小孩抱離賣場,然後責怪孩子讓自己沒辦法買到東西。
對於小女孩的事件我深有同感,因為我身兼父親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經常需要在這兩個身份間切換。有時候我也會感到疲憊,也曾在精疲力竭的日子裡被孩子的情緒推到極限。
作為心理師,我更加清楚——許多人從小就沒有機會「好好表達情緒」,甚至不明白情緒的價值和用途。
為什麼有人對情緒不敏感?
在剛剛我所述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不僅容易自責,還會逐漸形成一個觀念:「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不能隨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否則會給他人帶來麻煩。」
於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開始去覺察、感受甚至回應自己的情緒。
因為只要我們一哭鬧、跺腳尖叫時,大人多半的回應是:「你到底哭什麼?閉嘴!」
如果孩子不停,接下來可能是責罵、懲罰,甚至轉身離開——傳遞的訊息是:表達情緒會帶來懲罰或被拋棄。
久而久之,孩子為了生存,選擇不表達、不感受。
這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習慣了,而是把情緒鎖進壓力鍋。
幸運的人,也許只是偶爾覺得心裡悶悶的;但更多時候,情緒會不斷累積,直到某天一件小事就讓情緒失控地爆發出來。
然而,爆發後不代表我們就開始正視它——多數人還是會回到原來的模式,繼續忽略情緒。
另一種反應:用情緒抗議
有些孩子則採取相反策略,用哭鬧來表達需求,以此「抗議」或爭取所需。
這時大人很容易擔心:「現在不壓下去,以後更難管!」這種想法如同「小時偷摘瓜,長大偷牽牛」,認為不嚴格管教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但我觀察到,這種壓制方式只有短期效果。孩子總會找到突破口——就像我們熟悉一份工作後,也會知道何時能偷閒一樣。
例如我小時候常趁父母外出時偷打電動,與哥哥們分工合作輪流把風,直到有一天被發現——因為電視背後還是熱的。但我們放棄偷打電動了嗎?沒有,我們只是發展出更縝密的計劃。
所以我在工作中常用自身經驗告訴父母:我們不可能完全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透過強硬對抗只會促使孩子發展更高明的應對方式。實務經驗中,許多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很聽話,直到出了大事,才發現孩子與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
「他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她以前不會這樣的啊…」
「她以前很聽話的啊,怎麼會這樣?」
說出這些話的父母既心痛又自責,但這並非他們的錯。孩子本來就會想盡辦法做他們想做的事。
我常舉的例子是:當父母禁止孩子交男女朋友時,大多數孩子真的會選擇不交往嗎?
不是的,大多數孩子選擇「偷偷」交往,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愛情故事以此為素材。
理解,而不是壓制
面對孩子的情緒與狀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解」並允許他表達。
我常跟家長說:「就讓情緒走完就好。」因為未完成的情緒會造成內傷,也容易在未來被類似事件再次勾起,形成情緒堆疊。
情緒是主觀感受,沒有對錯。
當對方情緒走完後,才有空間去討論事件本身的對錯。否則,你永遠是對的,他卻永遠聽不進去——最後只會僵在原地。
當我們好好理解孩子,反而有時候他當他們情緒走完、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也會自然而然地浮現。
父母的困難:先穩住自己

寫到這裡,我更想說:「做父母真的好難喔!」
我自己是全職父親,即便有太太的協力,也明白在疲累狀態下要穩住自己有多困難。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孩子把情緒走完,並盡量不被捲進去。
我提醒自己:
- 最壞的情況,頂多吵到鄰居。
- 孩子摔壞自己的玩具或撕書,那是他自己的後果,不必替他收拾。
幸好到目前為止,多數情況下,只要等他氣消,他就會主動回來找我們。
而我能做的,就是等待與陪伴。
總結:先照顧好自己

對情緒的第一步,永遠是「照顧好自己」。
當父母面對孩子時,湧現的情緒往往不只是針對孩子,而是累積了工作的疲累、人際的挫折和生活的煩躁。
所以——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再去回應孩子。
同時,衡量孩子行為的可能後果,評估是否能接受,並讓孩子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穩住自己,才有力量去陪伴他們。
辛苦了,每一位努力在情緒中找平衡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