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走完,才會看見真正的答案

健功-avatar-img
發佈於親職、育兒經驗分享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在工作的時候很常遭遇到「情緒」的議題,聽過許多次以下的提問:

「感受『情緒』是什麼?我知道自己生氣、委屈、難過,然後呢?我可以做什麼?」

「感受情緒有什麼用?問題不還是在那裡嗎?」

我同意,心理諮商不能直接解決物質層面的困境。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個案正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我會很明確地說明——諮商不能讓債務消失,可能需要諮詢金融專業或與銀行協商,這才是處理財務問題的有效方法。

但這是否代表心理諮商「毫無幫助」?我不這麼認為。

它能幫助你在壓力和焦慮中找到喘息空間,透過對話釐清盲點、看見更多可能性。只是現實中,一小時動輒兩千元的費用,若經濟壓力本就沉重,反而可能是「挖東牆補西牆」。除非案主真的需要這段陪伴且經濟能力許可,否則我會誠實地把利弊攤開,讓案主自行決定。

又例如那天我和家人在逛大賣場時,突然聽見附近傳來一陣哭鬧聲。

raw-image


一個小女孩邊哭邊吵著要下來推購物車。在人來人往的賣場裡,她的聲音特別引人注目,我明顯感受到大家都在尋找聲音的來源,我也不例外。

順著聲音走去,我看到媽媽正推著購物車,眉頭緊鎖,明顯在壓抑情緒,低聲急促地說:「閉嘴!大家都在看!不要哭了,安靜!」聲音中藏著焦急與無奈。

然而,因為沒有如願,小女孩哭得更大聲。媽媽似乎擔心吸引更多目光,情緒更加焦躁,一把將推車推到角落,想躲開所有人的注視。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只要帶過小孩去大賣場,都很容易遇到這樣的情況。望著那位媽媽的背影,我完全理解她的處境——她只想趕快平息這場鬧劇,好好地採買東西,卻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怎麼辦。而對孩子來說,她只是要下來,還沒有社會化的她,下意識的用盡所有力氣去爭取。

雖然我沒有追蹤她們後續的發展,但根據我在諮商中聽到的許多類似故事,情況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發展:

  1. 媽媽不斷要求小孩安靜,最後甚至動手打小孩巴掌說:「你再哭我就打你!閉嘴!」此時可能會有好心的民眾出言或出手制止,媽媽一邊向旁人道歉,一邊瞪著小孩,彷彿在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你為什麼要無理取鬧!」
  2. 媽媽嘟嘟囔囔地把小孩抱下來,雖然滿足了小孩的要求,卻可能對小孩說:「哭哭哭,整天就知道哭,這樣你開心了嗎?」用另一種方式指責小孩。
  3. 媽媽最後放棄購物,直接把小孩抱離賣場,然後責怪孩子讓自己沒辦法買到東西。

對於小女孩的事件我深有同感,因為我身兼父親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經常需要在這兩個身份間切換。有時候我也會感到疲憊,也曾在精疲力竭的日子裡被孩子的情緒推到極限。

作為心理師,我更加清楚——許多人從小就沒有機會「好好表達情緒」,甚至不明白情緒的價值和用途。


為什麼有人對情緒不敏感?

在剛剛我所述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不僅容易自責,還會逐漸形成一個觀念:「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不能隨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否則會給他人帶來麻煩。」

於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開始去覺察、感受甚至回應自己的情緒。

因為只要我們一哭鬧、跺腳尖叫時,大人多半的回應是:「你到底哭什麼?閉嘴!」

如果孩子不停,接下來可能是責罵、懲罰,甚至轉身離開——傳遞的訊息是:表達情緒會帶來懲罰或被拋棄。

久而久之,孩子為了生存,選擇不表達、不感受。

這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習慣了,而是把情緒鎖進壓力鍋。

幸運的人,也許只是偶爾覺得心裡悶悶的;但更多時候,情緒會不斷累積,直到某天一件小事就讓情緒失控地爆發出來。

然而,爆發後不代表我們就開始正視它——多數人還是會回到原來的模式,繼續忽略情緒。


另一種反應:用情緒抗議

有些孩子則採取相反策略,用哭鬧來表達需求,以此「抗議」或爭取所需。

這時大人很容易擔心:「現在不壓下去,以後更難管!」這種想法如同「小時偷摘瓜,長大偷牽牛」,認為不嚴格管教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但我觀察到,這種壓制方式只有短期效果。孩子總會找到突破口——就像我們熟悉一份工作後,也會知道何時能偷閒一樣。

例如我小時候常趁父母外出時偷打電動,與哥哥們分工合作輪流把風,直到有一天被發現——因為電視背後還是熱的。但我們放棄偷打電動了嗎?沒有,我們只是發展出更縝密的計劃。

所以我在工作中常用自身經驗告訴父母:我們不可能完全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透過強硬對抗只會促使孩子發展更高明的應對方式。實務經驗中,許多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很聽話,直到出了大事,才發現孩子與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

「他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她以前不會這樣的啊…」

「她以前很聽話的啊,怎麼會這樣?」

說出這些話的父母既心痛又自責,但這並非他們的錯。孩子本來就會想盡辦法做他們想做的事。

我常舉的例子是:當父母禁止孩子交男女朋友時,大多數孩子真的會選擇不交往嗎?

不是的,大多數孩子選擇「偷偷」交往,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愛情故事以此為素材。


理解,而不是壓制

面對孩子的情緒與狀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解」並允許他表達。

我常跟家長說:「就讓情緒走完就好。」因為未完成的情緒會造成內傷,也容易在未來被類似事件再次勾起,形成情緒堆疊。

情緒是主觀感受,沒有對錯。

當對方情緒走完後,才有空間去討論事件本身的對錯。否則,你永遠是對的,他卻永遠聽不進去——最後只會僵在原地。

當我們好好理解孩子,反而有時候他當他們情緒走完、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也會自然而然地浮現。


父母的困難:先穩住自己

raw-image

寫到這裡,我更想說:「做父母真的好難喔!」

我自己是全職父親,即便有太太的協力,也明白在疲累狀態下要穩住自己有多困難。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孩子把情緒走完,並盡量不被捲進去。

我提醒自己:

  • 最壞的情況,頂多吵到鄰居。
  • 孩子摔壞自己的玩具或撕書,那是他自己的後果,不必替他收拾。

幸好到目前為止,多數情況下,只要等他氣消,他就會主動回來找我們。

而我能做的,就是等待與陪伴。


總結:先照顧好自己

raw-image

對情緒的第一步,永遠是「照顧好自己」。

當父母面對孩子時,湧現的情緒往往不只是針對孩子,而是累積了工作的疲累、人際的挫折和生活的煩躁。

所以——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再去回應孩子。

同時,衡量孩子行為的可能後果,評估是否能接受,並讓孩子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穩住自己,才有力量去陪伴他們。

辛苦了,每一位努力在情緒中找平衡的父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剪影室
2會員
8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一起窺看那些被光影留住的生命片段, 透過敘事,輕輕整理與對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也是一個在生活、育兒裡,持續自我對話、讓故事流動的人, 願我們在彼此的剪影裡,看見勇氣與溫柔,陪伴彼此走向新的篇章。
敘事剪影室的其他內容
2025/07/26
在與聽障者的互動中,我們是否真的聽見了他們的聲音與心聲? 本篇從心理師的實務經驗出發,透過一段段與聽障案主的對話與觀察,描繪他們在人際關係、工作、認同與溝通上的困境與努力。從「對不起」的反射性道歉,到默默選擇吵雜職場的背後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解與傾聽。
Thumbnail
2025/07/26
在與聽障者的互動中,我們是否真的聽見了他們的聲音與心聲? 本篇從心理師的實務經驗出發,透過一段段與聽障案主的對話與觀察,描繪他們在人際關係、工作、認同與溝通上的困境與努力。從「對不起」的反射性道歉,到默默選擇吵雜職場的背後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解與傾聽。
Thumbnail
2025/06/12
早上想運動卻常按掉鬧鐘,其實不是你懶,而是大腦還沒醒就被一堆小決定「榨乾」電量。秘訣是前晚就把衣服、鞋子、路線都準備好,隔天醒來只做「穿了就出門」這一步。先要求自己跑 5 分鐘也算達標,等行為變成習慣,再慢慢加長時間。把環境設計得簡單、低干擾,你就不用靠意志力苦撐,也能持續把運動做下去。
Thumbnail
2025/06/12
早上想運動卻常按掉鬧鐘,其實不是你懶,而是大腦還沒醒就被一堆小決定「榨乾」電量。秘訣是前晚就把衣服、鞋子、路線都準備好,隔天醒來只做「穿了就出門」這一步。先要求自己跑 5 分鐘也算達標,等行為變成習慣,再慢慢加長時間。把環境設計得簡單、低干擾,你就不用靠意志力苦撐,也能持續把運動做下去。
Thumbnail
2024/05/10
母親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期待與感應矛盾的節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及了對於母親節的期待和矛盾情感,並呼籲大家正視並接受自己的感受,母親節不應該是一個需要勉強的節日。
Thumbnail
2024/05/10
母親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期待與感應矛盾的節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及了對於母親節的期待和矛盾情感,並呼籲大家正視並接受自己的感受,母親節不應該是一個需要勉強的節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自我覺察、正向情感以及表達自己等方面來擺脫情緒內耗,並提出了一些行動建議。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提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方法。具有實用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自我覺察、正向情感以及表達自己等方面來擺脫情緒內耗,並提出了一些行動建議。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提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方法。具有實用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