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故意找麻煩,行為的背後,常常是渴望被愛的訊號。
朋友最近剛生完第二胎,跟我抱怨:「每天帶小的已經夠累了,還要煮飯、做家務,結果大的又常常打弟弟,晚上還尿床,甚至還搶弟弟的奶瓶喝!」
聽完,我能理解她的無奈,但我更想告訴她:這些行為,並不是「找麻煩」或「故意搗蛋」,而是孩子在傳遞訊息,「媽媽,我也需要被照顧。」退步,是在說「我還需要愛」
兩歲半的姐姐,明明已經戒尿布,卻突然又開始尿床;原本喝水喝得好好的,卻偏要跟弟弟搶奶瓶。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退化」。
心理學上常說,孩子在面對手足出生時,會重新調整自己在家庭裡的位置。
當他感受到,爸媽的注意力都被弟弟搶走了,他可能會選擇「退回去當小寶寶」,因為那樣的自己,似乎比較能獲得父母的照顧。
打弟弟也未必是出於惡意,而可能是孩子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我不喜歡弟弟搶走爸媽,我也想要你們的關注。」
大人常常忽略的陷阱
在我們成長過程裡,常聽到一句話:「大的要讓小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成了手足相處的道德標準。
於是,哥哥姐姐經常被期待懂事、體貼、分享,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後面。
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很可能帶來無形的受傷。
多少成人心裡仍隱隱帶著小時候的委屈:爸媽總是偏心,對弟弟妹妹特別寬容,卻對自己嚴格要求。
孩子非常敏銳,他們能讀懂父母的表情、語氣、肢體,但卻是最差的詮釋者。當他感覺到「爸媽笑著抱弟弟,卻皺眉看自己」,他可能解讀成:「爸媽不愛我了。」
父母可以怎麼做?
- 分配專屬時間
即使每天或每周只有 10 分鐘,刻意安排「只屬於你」的孩子個別陪伴時間,讓孩子知道自己依然重要。 - 肯定情緒,不急著說教
當孩子表現出嫉妒或退化,不要急著責備,可以先說:「我知道你希望我也像照顧弟弟一樣照顧你。」讓孩子的感受被看見。 - 公平,不是完全一樣
公平不代表平均分配,而是回應每個孩子當下的需要。有時候老大需要的是一個擁抱,有時候小的需要的是一瓶牛奶。
當孩子退步、鬧脾氣、搶奶瓶,其實是在說:「請你別忘了,我也還是個孩子。」
我們常期待老大懂事,卻忘了,他跟弟弟妹妹一樣,都需要父母的愛與安全感。唯有在愛中被看見,他才能慢慢長出力量,真正成為能「分享」的哥哥或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