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和朋友聊到,A 型流感正在校園裡大流行。沒想到中午就接到女兒學校的電話,通知我要去把孩子接回家。
「媽,我全身痠痛,站都站不住,沒發燒,可是我想回家……」
到學校一看,女兒臉色蒼白,班上好幾個同學也無精打采,有人趴在桌上,還有人正準備請假回家。診所快篩結果顯示不是流感,醫生說可能是「類流感」,先吃藥休養,有發燒再回診領克流感。回程的路上,我忍不住感嘆:學校真像是病毒集中傳染地,老師每天面對這麼多病懨懨的孩子,壓力應該很大吧?
那一刻,我突然有個念頭:基於身體健康,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請假不去學校,很合理。
那麼,如果孩子是因為心理不舒服呢?焦慮、恐慌、緊繃到頭痛、害怕,如果是因為這些身心狀況請假,難道就不算合理?
身心分家,造成無形的壓力
我們對於「身體不適」的容忍度很高:發燒請假、咳嗽請假、甚至痠痛請假,都可以被理解。
但如果孩子早上跟你說:「我今天不想去學校,因為壓力太大,一想到要考試就頭暈。」
家長與老師的第一反應,多半是:「不要想太多,去就好了。」心理的不適往往被視為意志力不足。
可是,身體與心理本來就不是分開的,心裡的壓力,也會以身體症狀出現:有的孩子會肚子痛,有的會嘔吐、頭暈。
當我們忽略心理層面的不適,等於在逼孩子用「更嚴重的身體訊號」來證明自己真的不行。
在教育現場,我曾聽過一個案例:孩子因為嚴重焦慮而拒學,家長無計可施,最後透過醫師開立診斷證明,讓孩子得以暫時停學休養。
這樣的制度安排,並不是要讓孩子逃避,而是給他們一個「安全緩衝區」。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孩子因為流感請假三天,卻無法接受他因為恐慌或憂鬱,休養幾天再回到學校,難道心理健康的價值,比身體健康要低?
現在環境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孩子常處在網路社群錯縱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
父母更應該多留意並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
如果孩子常常莫名地憂鬱,逃避上課,試著留意:是課業壓力太重?還是人際上遇到困難?這背後是恐懼、焦慮,還是缺乏歸屬感?
當然,心理不適不等於不用上學。和孩子一起探索原因,尋找支持的方式,才是父母和老師的責任。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至少要承認:心理的痛苦,和身體的病痛一樣真實。
給父母的一個提醒
或許,下次當孩子對你說「我今天真的不舒服,不想去學校」時,先不要急著回答「你只是想偷懶吧?」
也許,他需要的不是被質疑,而是被理解。
就像我女兒昨天病懨懨的模樣,她的身體很誠實地表達了「我撐不住了」。心理的不舒服,也是同樣的訊號。
健康,不只是沒有發燒咳嗽的身體,而是一個能安然坐在教室裡、專心聽老師講課的狀態。
當孩子的心撐不起來時,也需要被允許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