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孩子身心健康都重要!別忽視心理不適,給孩子一個喘息空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昨天才和朋友聊到,A 型流感正在校園裡大流行。沒想到中午就接到女兒學校的電話,通知我要去把孩子接回家。

「媽,我全身痠痛,站都站不住,沒發燒,可是我想回家……」

到學校一看,女兒臉色蒼白,班上好幾個同學也無精打采,有人趴在桌上,還有人正準備請假回家。診所快篩結果顯示不是流感,醫生說可能是「類流感」,先吃藥休養,有發燒再回診領克流感。

回程的路上,我忍不住感嘆:學校真像是病毒集中傳染地,老師每天面對這麼多病懨懨的孩子,壓力應該很大吧?

那一刻,我突然有個念頭:基於身體健康,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請假不去學校,很合理。

那麼,如果孩子是因為心理不舒服呢?焦慮、恐慌、緊繃到頭痛、害怕,如果是因為這些身心狀況請假,難道就不算合理?

身心分家,造成無形的壓力

我們對於「身體不適」的容忍度很高:發燒請假、咳嗽請假、甚至痠痛請假,都可以被理解。

但如果孩子早上跟你說:「我今天不想去學校,因為壓力太大,一想到要考試就頭暈。」

家長與老師的第一反應,多半是:「不要想太多,去就好了。」心理的不適往往被視為意志力不足。

可是,身體與心理本來就不是分開的,心裡的壓力,也會以身體症狀出現:有的孩子會肚子痛,有的會嘔吐、頭暈。

當我們忽略心理層面的不適,等於在逼孩子用「更嚴重的身體訊號」來證明自己真的不行。

在教育現場,我曾聽過一個案例:孩子因為嚴重焦慮而拒學,家長無計可施,最後透過醫師開立診斷證明,讓孩子得以暫時停學休養。

這樣的制度安排,並不是要讓孩子逃避,而是給他們一個「安全緩衝區」。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孩子因為流感請假三天,卻無法接受他因為恐慌或憂鬱,休養幾天再回到學校,難道心理健康的價值,比身體健康要低?

現在環境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孩子常處在網路社群錯縱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

父母更應該多留意並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

如果孩子常常莫名地憂鬱,逃避上課,試著留意:是課業壓力太重?還是人際上遇到困難?這背後是恐懼、焦慮,還是缺乏歸屬感?

當然,心理不適不等於不用上學。和孩子一起探索原因,尋找支持的方式,才是父母和老師的責任。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至少要承認:心理的痛苦,和身體的病痛一樣真實。

給父母的一個提醒

或許,下次當孩子對你說「我今天真的不舒服,不想去學校」時,先不要急著回答「你只是想偷懶吧?」

也許,他需要的不是被質疑,而是被理解。

就像我女兒昨天病懨懨的模樣,她的身體很誠實地表達了「我撐不住了」。心理的不舒服,也是同樣的訊號。

健康,不只是沒有發燒咳嗽的身體,而是一個能安然坐在教室裡、專心聽老師講課的狀態。

當孩子的心撐不起來時,也需要被允許休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314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9/21
探討親子溝通中的常見誤區,點出父母的焦慮如何影響與子女的關係,以及如何透過同理和理解建立更良好的親密關係。文章以朋友轉職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傳遞愛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9/21
探討親子溝通中的常見誤區,點出父母的焦慮如何影響與子女的關係,以及如何透過同理和理解建立更良好的親密關係。文章以朋友轉職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傳遞愛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9/17
從職場女性到全職媽媽,作者分享了她人生選擇中的掙扎與體悟,探討在職場成就與家庭親情間取得平衡的課題,並鼓勵媽媽們正視自己的感受,尋求支持,在愛孩子與愛自己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Thumbnail
2025/09/17
從職場女性到全職媽媽,作者分享了她人生選擇中的掙扎與體悟,探討在職場成就與家庭親情間取得平衡的課題,並鼓勵媽媽們正視自己的感受,尋求支持,在愛孩子與愛自己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Thumbnail
2025/09/14
從職場到家庭,探討「被需要」的價值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創造溫暖連結,並說明如何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都能夠感受到被需要,建立更緊密的親密關係。
2025/09/14
從職場到家庭,探討「被需要」的價值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創造溫暖連結,並說明如何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都能夠感受到被需要,建立更緊密的親密關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焦慮和憂鬱彼此交融,特別在孩童成長時期,家長和教育者應以愛心陪伴與理解,給予正向情緒命名、自我揭露與正念的培養,以促進情感健康與獨立。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學業和情緒調適上的經歷,並提出了應對焦慮和憂鬱的建議。
Thumbnail
焦慮和憂鬱彼此交融,特別在孩童成長時期,家長和教育者應以愛心陪伴與理解,給予正向情緒命名、自我揭露與正念的培養,以促進情感健康與獨立。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學業和情緒調適上的經歷,並提出了應對焦慮和憂鬱的建議。
Thumbnail
有些孩子, 在學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回到家裡, 家長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經常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有些孩子, 在家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到了學校, 老師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想要建議家長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孩子們不管在哪,都能好好的。
Thumbnail
有些孩子, 在學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回到家裡, 家長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經常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有些孩子, 在家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到了學校, 老師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想要建議家長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孩子們不管在哪,都能好好的。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