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何謂懶惰的謊言?
作者告訴我們,懶惰並不存在。我們會害怕自己停下來就跟不上別人、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怕暫時喘口氣會因此跟不上世界的腳步,於是不允許自己休息,視「休息」為不必要且浪費時間。我們的社會,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的經濟體系,以及父母的教導乃至於學校教育,不知不覺塑造了關於「你不能停下來,好還要更好」的觀念。作者於書中提及,他曾經看過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小孩說,這些路上的遊民是因為他們懶惰,不去找一份正當工作才得以當遊民,並不值得我們同情。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曉得對方經歷了什麼,僅憑藉著表象看見的,就給人家貼上懶惰的標籤。
而且,科技的發達讓我們比從前更容易看見成功人士做了些什麼,他們是怎麼成功的,他們是做了多少努力才有這樣的地位,他們不僅白天有工作,下班後依然充實自我,努力做得越多越好。不光是陌生人,就連我們身邊的人,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做出比較,「比較」總讓我們覺得自己還不夠好。這些眼睛所及,耳朵所聽,都不需要上什麼課,社會的這門課程早已不自覺地告訴你「你不能沒事做,你必須做出一點什麼你才有價值。」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作者稱其為「懶惰的謊言」。而「懶惰的謊言」由三個部分構成:
1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的生產力
2 你不能把你的感受與極限當真
3 你永遠還可以做得更多
要一個人試著什麼也不做很困難,休息總是跟奢侈、浪費畫上等號
韓劇《低谷醫生》朴信惠飾演的南荷娜有一句台詞是這樣說的:「我有點搞不清楚我是真的想工作,還是覺得自己在休息很丟臉,才想要快點找事做。」
當一個人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崗位,打算休息一陣子,這個人是否會在這段期間聽到各種聲音,像是「那你接下來要做什麼?」「那你打算休息多久?」休息好像必須有個期限。不太會有人真正去關心這個人離職的原因,也不太會有人對於「可以休息」而去對這個人說:「太好了,你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這個人在沒有工作的期間,仍舊會背負著別人會怎麼看待我選擇回應的方式。像是「我有在找工作」「我有報名什麼課程」「我想趁著休息完成什麼」。說出自己是個無業遊民,單純想好好休息好像很難以啟齒。這個人應該趁著休息期間去做點什麼,去充實自我,才沒有白白浪費。因為「『有事在忙』永遠被視為比『沒事做』更有價值,至於你到底在忙什麼,反而不重要。」
休息就只是休息,沒有一定非得要做點什麼。我們透過休息,讓自己的腦袋喘息,讓自己的內心感覺到平靜,這也是休息能帶我們的收穫,並不一定要產出什麼,跟別人比拼什麼才沒有虛度光陰。
休息這件事,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似乎是一個很難說出口的詞彙,而且也很難被承認的狀態。這個世界多少還是會對於正值應當努力工作的年紀,若你選擇跟別人不一樣反而會被投以異樣眼光,認為你就是無所事事。休息像是跟懶惰畫上等號,好像只有到了退休的年紀,你才能真正進入休息的階段,毋須在意他人眼光。
除了工作,人際關係也會耗損我們的能量,心理上的疲倦總是容易被忽略
我們以為,只有在工作上過度付出身體的勞動才是過勞,其實在情緒上超過負荷也是過勞的一種形式,只是因為身體會發出訊號使我們感覺到哪邊疼痛,我們因此會有所警覺,但在情緒上的過勞像是:焦慮、焦躁、憂鬱、不安、想哭...等等這些暗示,也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該停下來重新審視一下你現在處於的狀態是否有調整的必要。
心理上的疲倦總是會被我們忽略,我們很容易跟自己說,我只是因為沒睡好,最近壓力大,休息一下就沒事了,於是任由他人不斷地消耗自己的情緒。我們腦袋中認知的休息一下也可能是睡一覺或者假日放個一兩天假就好了。
我們不僅在工作上想要有所表現,就連我們在人際關係上,不管是家人、朋友、另一半,我們都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我們想要透過別人來證明我們自己的價值,我們為了不想讓身邊重要的人失望,對於身邊的人的請求總是照單全收,不管今天你想不想要,不管你今天累不累,比起想不想做這件事,我們更擔心的是對方的感受,我們總是把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擺在最後。
我們以為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是示弱的表現,於是刻意隱藏
在別人面前,我們總想要呈現狀態最好的自己,我們被教導要自己堅強,有負面情緒是不被允許的,過多的感情用事會影響我們走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以為壓抑這些負面情緒,時間會幫助我們慢慢變好。我們被刀子割傷,若我們沒有刻意去治療,查看傷口,沒有去做止血的動作,傷口不會自己好。
情緒也是一樣,我們被社會的這門課程不知不覺灌輸「表達太多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種抱怨的行為,與其不斷抱怨,不如做出改變。」我們總是會試圖趕快跳過講出自身「感受」到什麼的這個步驟,因為普遍大眾認為,如果我展現了我的脆弱,似乎我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兩件事。展現自己的脆弱,承認自己當下的狀態很無助跟你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兩件事。我們總得先釐清自己為什麼會有悲傷、憤怒、焦慮、害怕的感覺,而不是試圖壓抑這些身體帶來的訊號。
正視自己的感受,接住自己的情緒,一點也不丟臉
不管是工作也好,任何一段關係也好,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你得先看出問題,而你的情緒與感受就是最好的覺察方式。
正視自己的感受,接住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理解你的情緒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什麼樣的事件引發你有這樣的感覺,才有調整的可能。講出來有時候不能馬上解決什麼,但是你自己的感受會好很多。很多時候比起解決問題,我們其實更希望有人可以看見我們內心的情緒波動在發生什麼事。這個人可以是心理諮商師,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協助,這個人可以是你信任且會聽你講話的朋友,光是有人聆聽你說話就能起很大的作用,又或者如果你正在面臨的狀況很難以啟齒不想讓別人知道,你自己永遠會是接住自己最好的那個人。
該怎麼適時的接住自己呢?作者在書中提出「表達式寫作」的方式,可以迫使我們面對最真實的自己,這個方式的好處在於,當你不想要別人知道你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時,但你又很想要情緒有個出口,你是隨時可以透過「表達式寫作」寫下你的種種感受,你不需要文筆有多好,也不用管文法正不正確,你只需要盡情書寫,隨心所欲地寫下你當下的情緒在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專注傾聽內心脆弱的聲音,而不是整天只想著如何讓自己的脆弱閉嘴。」
我們都想讓別人喜歡自己,那我們自己喜歡自己嗎?
很循序漸進的一本書,很好看。有點像在看《夠好的工作》跟《少,但是更好》的感覺。書中不僅敘述了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也穿插不少被「懶惰的謊言」纏身的例子,閱讀時你會從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至少我是這樣子。當我讀著發現「對欸,就是這樣」的時候,原來我自己也是身陷在「生產力等於一個人的價值」「休息有罪惡」「好像要再努力一點」「別人好像都沒有停下來,我這麼悠閒是對的嗎」的觀念裡被緊緊綑綁。
我以為我不是。我也從未想過,原來這些觀點並不需要刻意記得,它就能直接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知不覺扎根下來,而且還很牢固。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觀念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不會去查證這是誰說的,因為大家都在這麼做、大家都是這樣說,所以我們不曾懷疑,甚至也不會想去質疑。反而還會覺得自己沒有跟著做好像很怪異。就像1+1=2那樣,沒人會去說這有什麼不對。
並不是跟大家一樣才是好,你有沒有喜歡現在的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好。
—「我們會覺得自己很懶,但那並不是因為我們糟糕或無動於衷,而只是因為我們真的累了。」
Info
書名:被誤解的懶惰
分類:心理勵志
作者:戴文.普萊斯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23
#被誤解的懶惰 #大牌出版 #遠足文化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心理勵志 #工作 #人際關係 #情緒 #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