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
談到「創作」這個詞彙,你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的是作家、畫家、音樂家諸如這些具有專業能力的職業。然而這本書寫的內容,卻不是專為我認知中的創作者而寫的。「每個人的每件事,都是創造力的修行。」就算你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你也可以看這本書,也許正因為我們並非專業的創作者,更應該看這本書。
這裡面有78則內容,每一則都不會過於冗長,就算你沒有一次讀完也沒有關係。78則內容探討的是78種關於思考的議題。是一本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拿起來翻閱的書籍。
「創造者並不限於藝術創作。我們每天都在創造。」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創造者,創作這件事並不僅限於藝術作品,舉凡你與某個人的對話,重新布置家中物品擺放的樣子,你設計出一條不塞車路線的方法,這些都是創造的表現。你的創作不一定要被看見、被裱框成一件藝術作品才能稱之為創造者。你於日常的存在,透過自身五感去感知周圍發生的事物,留意生活中的細節,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去轉換。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在參與創造。你不需要多厲害,也能帶給社會一點力量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想要寫點什麼,想要做點什麼,這樣的自己必須要很厲害。人生必須過得很有成就,才能與他人分享你自己。我們是否曾經覺得,我們在向別人分享自己的時候,必須要用一些實物的存在才能說明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人。我的小孩考上很厲害的學校,我家有車有房衣食無虞,我去了哪個高級的飯店享受貴婦級下午茶,我到了哪個國家獲得了花費昂貴的高級體驗,我擁有最新款的手機,我是哪一間大公司的管理層。我們是否覺得我們應該需要有這些經歷,才能與他人分享關於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多采多姿,而漸漸遺忘了我們真實的感受、情緒、想法等這些內在的感知,我們忽略了這些內在的東西也是能與世界分享的一部分。
我很喜歡他說,人們通常認為外在看起來要不平凡,經歷很多事才有辦法分享一點什麼。若是我們更能夠向內覺知自己,透過接收外在發生的事物,咀嚼成自己獨特獨有的觀點,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那些外在的標籤並不能定義你這個人是誰,你腦袋裡的東西,你內在的想法,這些精神層面的豐富度是那些名聲地位或是價值昂貴的物質條件無法給予的。
網路上看到的一句話,書本裡的一段文字帶給你的想法,與朋友對話觸發你的思緒,一部電影情節片段帶給你的共鳴,或者只是去家裡附近散步,路上聽到的蟲鳴鳥叫,大自然帶給你的感受,這些體驗觸發你內心真實的感覺,並不需要你多厲害才能做到。
敏銳的心思讓創作者擁有深入觀察的能力,卻也容易因為外在的聲音讓自己過不去
一個內在情感豐富的人,他對於一件事物的敏銳度會比較高,他會留心發生在身邊周遭的一切,並從這些事物中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小細節。可以說這樣的人擁有比較細膩的心思。
清晨的鳥鳴聲對有的人來說可能就只是習以為常的鳥叫聲,象徵著夜晚結束,白天要開始了,但對於敏銳度較高的人,他會去發現到每一天的鳥鳴聲看似一樣其實不同,偶爾悅耳,偶爾哼唱個一兩聲斷斷續續,又或者注意到誰又加入了一起歌唱。他會去細聽鳥鳴聲激盪出他內心的火花是什麼,一大早的鳥鳴便使他有著無限靈感。然而,敏銳度較高的人也會對其帶來缺點,由於心思細膩,懂得察覺生活裡種種的變化,他們的內心也許會比一般人較為脆弱,尤其當自己的想法與世界分享時,會比較容易去在意其他人的回饋甚至是批評。如果今天這個人接收到別人給他不好的評價時,很容易就往心裡去,很容易就受到影響。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如果一個人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想法,全世界幾十億人口就有幾十億種聲音,全台灣也有千萬種不同的觀點,我們無法去控制其他人怎麼想,也許當我們遇見不同的聲音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流過。我聽過很多藝人接受訪談的時候,主持人會問說網路上的留言你們會看嗎,大多數答案都是不太會去看,因為我們身而為人,就算每個人的敏銳度不同,但是去看見聽見這些負面言詞,對我們的創作並不會有多大助益。創作可以透過文字、畫畫、音樂等方式表達一個創作者在當下的人生階段想要呈現的自己是怎麼樣的,並不是一種創作出來給自己以外的人去評斷這件作品的好或壞。
懷疑使創作者停滯:懷疑自己與懷疑作品是兩件事
創作者不僅是在面對與自己不同觀點時容易產生的敏感情緒之外,進而影響到發揮作品本身,在其他層面也容易使創作者停滯。
「懷疑」這兩個字,在創作的這條路上多少都會降臨在創作者身上。懷疑會使我們停下腳步,偶爾甚至會想,繼續創作下去是對的嗎?我的創作還能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我會不會再也沒有任何素材啟發我的觀點?作者在書中提到,懷疑自己跟懷疑作品是兩件事。以音樂為例,「懷疑自己」是我覺得我寫不出好歌,這會讓人有一種無望感,天生不適合做這件事的感覺;然而「懷疑作品」是,我不知道我的這首歌是不是已經盡其所能表現,這樣的懷疑有時候有助於改善作品品質,甚至會讓作品呈現的更完善。
創作一件作品沒有所謂最完美的版本,每一件作品都是代表今天創作的你,此刻當下的你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是會改變的。改變也許來自你增添的經歷,也許也有你因為時間的淬鍊而萌生新的思考,新的點子。有的人會對於一件作品最終要完成的階段,準備向這個世界發表的時候而停下腳步。我們會害怕發表這件作品後就此定義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比起我們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我們更害怕沒有人喜歡,我們更在意的是接收者(觀賞者)的反應,我們恐懼被批評。我們甚至還會害怕自己寫不出更好的作品,我們害怕腦袋沒有新的點子,新的想法創作出能讓他人產生共鳴的作品。
我們害怕自己的作品沒有人看,我們會去在意一篇文章瀏覽的人數,我們在社群媒體發布的貼文獲得多少的讚數,我們期望粉絲增加,我們容易認為沒有收到任何喜歡、分享或留言的作品就不是好的作品,我們容易為此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有創作的潛力,卻忽略了我們在每一次的創作過程中培養出來的能力,這個能力可能是,你對於外在事物的敏銳度,你會注意到別人沒注意到的東西,你察覺到一個觀點,一則報導或者與朋友的閒談,可以如何與你內在的世界連結,進而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東西。還有你培養出來怎麼用這些外在的事物與你內心產生共鳴,你是如何越來越熟練的將這些資訊組合成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一個作品發表出去沒有人看,或是鮮少人看,並不代表你的想法就是不對的。「假如我們為了預測他人的喜好,而質疑自己的內在感知,我們最傑出的作品將永遠不會出現。」創作一件作品,你寫出別人想看的東西,跟你寫出可以引起共鳴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理解,世界上就是擁有這麼多種聲音,我們的作品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喜歡。創作不是要做出大家想看的東西,而是你在那個時間點的感受帶來的產物,剛好給世界某個角落的另一個人或者另一群人帶來能量與啟發,甚至是心裡有個歸屬的地方。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越是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認同自我,我們與自己就越是失去連結,我們能夠汲取的能量就越少。」如果我們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就開始預測別人會怎麼看,會怎麼想,會如何給予評價,那麼我們就已經把自己限制住了,這件作品在還沒有開始之前,還沒有發揮我們的內在感知與能量之前,就已經被我們自己侷限了。當我們想做出我們自己以外之人會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就少了一點以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我們就少了創作的純粹,我們就少了此刻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
你怎麼看待發生在你生活裡的事情
如果你今天是個作家,難道你就不能對大自然的生態感到好奇嗎?如果你今天是企業家,難道你就不能對料理帶給你的感受給予想法嗎?如果你今天是編劇,難道你就不能對一首曲子帶給你的心情起伏賦予內在情感嗎?不為自己貼標籤,創作才有無限可能。
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時讓我想到《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這本書,松浦彌太郎要表達的也是一種透過觀察、透過思考、透過持續關注一件事,讓我們放慢腳步,用「心」真正去感受生活。每一個人都是創造者,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生活中的細節,生命中的難題,人生裡的考驗淬煉成更好的自己。我們透過外在事物與我們內在的情感互相激盪出獨有的思考,而這些思考讓我們透過文字、音樂、畫畫、戲劇等方式呈現我們內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宇宙發出訊息,我們都是這些訊息的譯者。」
Info
書名: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分類:藝術設計
作者:里克.魯賓
譯者:杜蘊慈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7/28
#創造力的修行 #大塊文化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創造力 #創作 #藝術 #思考 #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