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新創公司的行銷經理,我們叫她 Lisa。
在檢討會上,主管直接說:「你的簡報太長,客戶沒有耐心聽完。」 Lisa 當場點點頭,臉上掛著「我接受」的表情,但轉頭跟同事嘀咕:「我覺得我已經講得很完整了啊。」
這就是常見的場景:回饋說出口了,但人卻沒有改。
不是因為她聽不懂,而是因為人在面對回饋時,會卡在不同的落差。

SBI 是什麼?
在職場裡,有個常被主管或教練用的回饋框架:SBI。
- S(Situation)情境:事情發生在什麼場景?
- B(Behavior)行為:你當時做了什麼動作?
- I(Impact)影響:這個行為對別人或任務造成什麼結果?
SBI 的好處是,它讓回饋變得具體,不再是「你很不專業」這種模糊指控。
但就算回饋很具體,對方還是可能「聽了卻沒改」,因為他卡在不同層次的落差裡。
三層落差,解釋為什麼聽了卻沒改
1|知道落差(資訊差)
Lisa 聽到主管的話,第一反應可能是:「蛤?我有講太久嗎?」
她還停在 SBI 的 S 與 B——連「自己在當下到底講了什麼」都沒有意識到。
👉 這就像有人提醒你「剛剛你打斷了別人」,但你腦中一片空白,甚至回想不起來。
解法:幫助對方回到具體畫面,例如「你在第三頁到第七頁,講了 12 分鐘。」讓她清楚看見自己「真的」做了什麼。
2|理解落差(脈絡差)
有時候 Lisa 會承認:「好,我的確講得比較長。」但下一句緊接著是:「可是這樣才完整啊!」
這表示她知道行為存在,但沒連結到 I(Impact)——她不覺得這會帶來什麼後果。
👉 就像有人說「我只是回了一句訊息,沒什麼吧?」卻忽略對方感受到被打斷的尷尬。
解法:讓對方真的看到「行為 → 結果」的鏈條,例如「當簡報超過 20 分鐘時,客戶開始看手機,注意力散掉,重點聽不到。」
3|認同落差(價值差)
還有時候 Lisa 很清楚:她知道自己講太久,也理解客戶不耐煩。她甚至能說出:「是,我知道這樣會讓對方覺得冗長。」
但她仍然加上一句:「這就是我的風格啊,我喜歡完整。」 這就是第三層,「認同落差」。 👉 換句話說,資訊她有了,脈絡她也懂了,但她內心沒有把這件事視為「值得我改」。
解法:這時候光講事實沒用了,要連結到她在乎的價值。比如:「如果你能把簡報濃縮,客戶更容易買單,你的方案才能被採納。」這樣,她才可能真正動起來。
✨ 總結
SBI 幫我們把回饋說清楚,三層落差則幫我們看清「為什麼聽了沒改」。
- 知道落差:看不見 → 缺資訊。
- 理解落差:看見但不懂 → 缺脈絡。
- 認同落差:懂了但不改 → 缺價值。
所以,有效的回饋不是一句「你下次要改進」,而是先判斷:對方卡在資訊?卡在脈絡?還是卡在價值?
找到對的層次,才能給出對的引導。
真正的突破,不在於說了多少次回饋,而在於:能不能對準那個「卡住的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