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故事。
你在會議室裡,看著同事報告。投影片一張接一張,他說得很投入。可是你心裡冒出一句話:「這人怎麼老是廢話太多?」你一邊瞄著時間,一邊在心裡吐槽:「天啊,還沒講完?」
可是一輪到自己上場,風景完全不同了。你講到第三頁,就有同事忍不住打斷:「可以快一點嗎?」這時候你心裡的聲音不是「我廢話太多」,而是「他們不耐煩,沒給我時間鋪陳」。別人身上的問題,一眼就看穿;自己身上的問題,卻像霧一樣看不清。
為什麼?

1|注意力僵固:眼睛只會往外看
我們的眼睛天生長在前面,注意力自然往外跑。我們習慣去觀察別人的語氣、表情、姿態,這讓我們在社交中能夠快速調整、保護自己。
問題是,這種「朝外的慣性」一旦僵固,就變成一種偏差。
- 我們能立刻捕捉同事的失誤,卻很難即時覺察自己重複的語氣。
- 我們能馬上感受客戶的皺眉,卻忽略自己語速過快。
因為太忙著看外面,結果留給自己內心的空間被擠到角落。
2|注意力有限:資源只夠一邊
注意力就像手機電量,用在這裡,就少在那裡。當你一邊簡報、一邊思考、一邊回應問題,你的「頻寬」幾乎全被佔滿。這時候要再分出心力去觀察自己,就很難了。
所以我們在舞台上時,腦袋裡滿是「我有講清楚嗎?他們有聽懂嗎?時間快到了沒?」自我檢視的空間被擠壓到剩下 5%,自然看不見自己問題。反而當觀眾的時候,腦袋反而很清閒,全神貫注都在對方身上,看得比誰都清楚。
3|意外的啟示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看我們」往往比「自己看自己」還要準確。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是空的、是自由的,不會被演講內容或壓力牽著跑。他們是旁觀者,而旁觀者永遠更容易看到整體。
這裡有個吊詭:我們最相信的,常常是自己的感覺;但在某些情境裡,別人的觀察才是真相。
4|如何打破?
既然問題來自「僵固」與「有限」,解法也就清楚了。
- 鬆動僵固:刻意練習把眼睛轉向內在。比如演講後先不要急著收東西,花 30 秒寫下「我剛剛最卡的地方」。
- 分配有限:不要在最忙的時候才檢視自己。拆成兩段——行動時專心,事後重播檢查。最笨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錄下來,事後自己重播一遍。
✨ 收尾
我們總能看見別人的問題,卻常常看不見自己。不是因為我們不聰明,而是因為注意力的慣性與限制。
僵固,讓我們只習慣看外面;有限,讓我們沒有餘裕看裡面。
你會發現一件很驚人的事:答案其實一直在,只是你從沒真正看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