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能看清別人,卻無法看清自己?──注意力盲視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自我教練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有個小故事。

你在會議室裡,看著同事報告。投影片一張接一張,他說得很投入。可是你心裡冒出一句話:「這人怎麼老是廢話太多?」你一邊瞄著時間,一邊在心裡吐槽:「天啊,還沒講完?」


可是一輪到自己上場,風景完全不同了。你講到第三頁,就有同事忍不住打斷:「可以快一點嗎?」這時候你心裡的聲音不是「我廢話太多」,而是「他們不耐煩,沒給我時間鋪陳」。別人身上的問題,一眼就看穿;自己身上的問題,卻像霧一樣看不清。

為什麼?

raw-image

1|注意力僵固:眼睛只會往外看

我們的眼睛天生長在前面,注意力自然往外跑。我們習慣去觀察別人的語氣、表情、姿態,這讓我們在社交中能夠快速調整、保護自己。


問題是,這種「朝外的慣性」一旦僵固,就變成一種偏差。

  • 我們能立刻捕捉同事的失誤,卻很難即時覺察自己重複的語氣。
  • 我們能馬上感受客戶的皺眉,卻忽略自己語速過快。
因為太忙著看外面,結果留給自己內心的空間被擠到角落。

2|注意力有限:資源只夠一邊

注意力就像手機電量,用在這裡,就少在那裡。當你一邊簡報、一邊思考、一邊回應問題,你的「頻寬」幾乎全被佔滿。這時候要再分出心力去觀察自己,就很難了。

所以我們在舞台上時,腦袋裡滿是「我有講清楚嗎?他們有聽懂嗎?時間快到了沒?」自我檢視的空間被擠壓到剩下 5%,自然看不見自己問題。反而當觀眾的時候,腦袋反而很清閒,全神貫注都在對方身上,看得比誰都清楚。


3|意外的啟示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看我們」往往比「自己看自己」還要準確。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是空的、是自由的,不會被演講內容或壓力牽著跑。他們是旁觀者,而旁觀者永遠更容易看到整體。

這裡有個吊詭:我們最相信的,常常是自己的感覺;但在某些情境裡,別人的觀察才是真相。


4|如何打破?

既然問題來自「僵固」與「有限」,解法也就清楚了。

  • 鬆動僵固:刻意練習把眼睛轉向內在。比如演講後先不要急著收東西,花 30 秒寫下「我剛剛最卡的地方」。
  • 分配有限:不要在最忙的時候才檢視自己。拆成兩段——行動時專心,事後重播檢查。最笨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錄下來,事後自己重播一遍。

✨ 收尾

我們總能看見別人的問題,卻常常看不見自己。不是因為我們不聰明,而是因為注意力的慣性與限制。


僵固,讓我們只習慣看外面;有限,讓我們沒有餘裕看裡面。

你會發現一件很驚人的事:答案其實一直在,只是你從沒真正看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13會員
42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9/23
高功能狀態不是超能力,而是心理條件。當你有清晰目標、適度挑戰、善意支持,能把緊張化為專注,並在安全與自主中嘗試時,就會進入最佳狀態。記住:強大不是完美,而是活出自己最完整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9/23
高功能狀態不是超能力,而是心理條件。當你有清晰目標、適度挑戰、善意支持,能把緊張化為專注,並在安全與自主中嘗試時,就會進入最佳狀態。記住:強大不是完美,而是活出自己最完整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9/11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能改變與過去的關係。當它只是傷口,你會想逃避;當你能重新賦予意義,它就能成為力量。真正的自由不是忘掉,而是帶著過去前行,讓它成為推動你的養分。
Thumbnail
2025/09/11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能改變與過去的關係。當它只是傷口,你會想逃避;當你能重新賦予意義,它就能成為力量。真正的自由不是忘掉,而是帶著過去前行,讓它成為推動你的養分。
Thumbnail
2025/08/27
在職場遇到挑戰時,焦慮常常來自內心對差距的放大。RULE 幫你連結感受,LIFT 幫你轉換思維,GAPS 幫你看清現實差距。從情緒到語言再到定位,三步讓壓力不再只是打擊,而能成為成長的座標。
Thumbnail
2025/08/27
在職場遇到挑戰時,焦慮常常來自內心對差距的放大。RULE 幫你連結感受,LIFT 幫你轉換思維,GAPS 幫你看清現實差距。從情緒到語言再到定位,三步讓壓力不再只是打擊,而能成為成長的座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感到困惑的事情,甚至有時會不禁想,「怎麼會有人這麼蠢?」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在我們心中閃過,但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反思,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不知道」的意義...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感到困惑的事情,甚至有時會不禁想,「怎麼會有人這麼蠢?」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在我們心中閃過,但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反思,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不知道」的意義...
Thumbnail
明白自己的資源有限 因為性格特質,無法和他人一樣充滿行動力 不是你曾經以為的不夠努力,而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功課 。 常因為那些早已擁有的而感到不足,卻也是自己持續不斷前進的動力 但你的努力用對地方了嗎?還是又陷入另一種無明的追求。 看見自己的不同,多給予肯定。不把你擁有的能力及特別之處,視
Thumbnail
明白自己的資源有限 因為性格特質,無法和他人一樣充滿行動力 不是你曾經以為的不夠努力,而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功課 。 常因為那些早已擁有的而感到不足,卻也是自己持續不斷前進的動力 但你的努力用對地方了嗎?還是又陷入另一種無明的追求。 看見自己的不同,多給予肯定。不把你擁有的能力及特別之處,視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停地思考,醒著在想、睡著了也在想,可能因為某人一句話我們失眠一整晚、可能因為某人一個眼光讓我們「腦補」好多故事。活在別人想法中的我們因此用許多框架框住自己,在這本書中由各種角度說一則則小故事,與我們探討是否該用這個看法看自己、看別人。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停地思考,醒著在想、睡著了也在想,可能因為某人一句話我們失眠一整晚、可能因為某人一個眼光讓我們「腦補」好多故事。活在別人想法中的我們因此用許多框架框住自己,在這本書中由各種角度說一則則小故事,與我們探討是否該用這個看法看自己、看別人。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太過分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等於說你的焦點都在別人那裡,焦點不在自己身上,這個差別是什麼?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太過分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等於說你的焦點都在別人那裡,焦點不在自己身上,這個差別是什麼?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