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對慾望的看法>
當一位藏傳佛教大師說出
「慾望不是敵人,虛偽才是」時,無數修行者的內心防線瞬間崩塌。
我們花了多少年時間與慾望作鬥爭,壓抑它、逃避它,卻從未想過—
也許我們一直在錯誤的戰場上廝殺。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這句話,如同一記當頭棒喝。在傳統認知裡,慾望往往被貼上「貪嗔痴」的標籤,成為修行路上的頭號公敵。
但仁波切卻指向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對待慾望的虛偽態度。
什麼是虛偽?就是明明有慾望,卻假裝自己已經超脫;
明明被慾望牽引,卻要裝作視而不見。這種自欺欺人,才是真正的障礙。
欽哲仁波切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將慾望作為修行的工具。
這並非鼓勵放縱,而是邀請我們以全新的眼光審視內心的動力機制。
當飢餓感升起時,不必急著譴責「貪欲」,而是觀察這個感受如何在身心中顯現;
當憤怒湧現時,不必立刻壓制,而是看清它的能量如何流轉。
這種觀點深深紮根於金剛乘佛教的「轉毒為藥」理念。
就像煉金術士將普通金屬轉化為黃金,修行者要學會將煩惱轉化為智慧的燃料。
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成為束縛的繩索,也可以成為覺醒的階梯。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覺知來駕馭這股能量。
真正的修行,從誠實開始。當我們不再需要在慾望面前裝腔作勢,不再需要維持一個「無欲無求」的假象時,修行才真正開始。 這種誠實需要勇氣。
承認自己的貪婪、嫉妒、憤怒,比假裝慈悲要困難得多。
但正是在這種坦誠中,真正的轉化才成為可能。
欽哲仁波切的教導並非讓我們成為慾望的奴隸,而是要求更高層次的覺知。
這是一門精細的藝術——既不壓抑,也不放縱;
既不譴責,也不沉溺。 就像騎馬一樣,你需要與馬建立連結,感受它的節奏和力量,而不是硬要它停下來或者任由它狂奔。
慾望就是那匹馬,覺知就是你的馬術。 當我們不再把修行視為一場消滅慾望的戰爭,而是看作一個整合內在各種力量的過程時,修行變得更加生動和真實。
我們不再是分裂的—一邊是「應該的我」,一邊是「現實的我」。
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該如何戰勝慾望」,而是「我們敢不敢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慾望」?
當虛偽的面具卸下,修行的真正面目才會顯現—那會是怎樣的風景?
1. 慾望的本質
「慾望」本身並無罪,它只是心性活動的一種流動能量。
佛法說「一切法空」,慾望亦然。 它能纏縛你,也能解放你,端看你如何運用。 若執為實有,它成了繩索; 若觀為緣起,它成了覺照的明鏡。
2. 虛偽的陷阱
許多修行人,不是被慾望困住,而是被「假裝沒慾望」困住。
這就是仁波切所揭示的虛偽。 你看,壓抑是一種慾望(想成為無欲者的慾望), 否認也是一種慾望(維護修行者形象的慾望)。 所以真正的敵人不是慾望,而是「假面」。
3. 轉毒為藥
金剛乘的精神正是在此:
不把煩惱當垃圾丟掉,而是當燃料熬煉成智慧。 貪欲若能觀照其生滅,便是「心的明覺」在顯現; 嗔恚若能清楚覺知,就成為穿透力的火焰。 毒與藥的分界,不在對象,而在態度。
4. 誠實與勇氣
修行真正的起點,是敢於對自己誠實。
承認「我貪」、「我嗔」、「我妒」並不丟臉, 丟臉的是假裝自己慈悲、假裝自己清淨。 這份誠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為它推翻了我們長久經營的「聖者幻象」。 可是一旦敢於誠實,慾望就失去了遮掩的力量。
5. 中道的調御
慾望不是要壓死的馬,也不是要放縱的馬。
它是一匹健壯而狂野的駿馬, 修行人要學會騎乘它、與它合拍。 不壓抑、不放縱、不否認、不依附,
而是與它共處,並以覺知為韁繩。
6.核心的觀點
佛陀從未要我們成為「沒有慾望的人」,
而是要我們成為「不被慾望欺騙的人」。 當你敢赤裸裸地看見慾望、看穿它的空性, 那一刻,慾望就已經轉為智慧。
所以,修行的問題從來不是:
「我能不能戰勝慾望?」
而是: 「我能不能誠實到,讓慾望顯出它的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