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是一名在五金建材行打工的工讀生。她每天的工作看似枯燥無味——經理交給她一疊厚厚的建築設計圖,要她計算整棟大樓所有門窗所需的五金件:哪裡要用什麼門鎖、哪裡需要什麼把手。許多人覺得這只是無聊的瑣事,但小周卻異常用心。她不僅逐一核對,還替每扇門窗標註地點與規格,最後整理成清楚的文字檔。
日子一久,小周反而成為最了解整棟大樓細節的人。某次,建築師與營造商在會議上因數量對不上而爭執不休,營造商老闆氣得拍桌大罵:「誰能給我正確的數字,我立刻獎一萬!」在場所有人面面相覷,沒人能給答案。


從那天起,小周的角色徹底改變了。原本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工讀生,卻因為細心與專業,成為團隊裡最可靠的人。無論是建築師、營造商還是經理,凡是有任何關於五金的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漸漸的不是五金的問題,人家也找她解決。小周也因此明白——在職場上,若能把事情做到極致,讓別人覺得少了你就不行,那麼你就是那個「不可或缺」的人。
那麼,該如何才能像小周一樣,從平凡的角色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職場中無可替代的存在呢?
一、專業是立身之本
想成為不可或缺的人,首先必須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專業是一個人最穩固的護城河。舉例來說,在行銷團隊裡,如果你是唯一熟悉數據分析的人,當團隊需要快速洞察市場數據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在設計部門裡,若你能駕馭最新的 AI 設計工具,當新專案來臨時,你自然會成為不可少的資源。
因此,專業的累積不能只是「把事情完成」,而是「把事情做到最好」。當你成為部門裡的「答案提供者」,你就已經走在不可或缺的道路上。
二、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做好分內的工作」就足夠,但真正讓人不可或缺的關鍵,是能在困境中提出解方。
例如,一位工程師小陳在產品上線前夕遇到重大 Bug,全組慌亂之際,他冷靜地提出應急方案,隔天還提交修正流程。從此之後,主管在關鍵時刻總是第一個想到他。 不可或缺的人,往往就是那個能在混亂中帶來秩序的人。
三、累積「跨領域」的價值
若只懂單一領域,雖然有專業,但在團隊中未必能形成獨特價值。
假設你是工程師,如果同時理解客戶需求、具備簡報能力,那麼你不只是寫程式的人,而是能幫團隊「翻譯」技術與商業語言的橋樑。這樣的獨特組合,讓你更難被取代。 跨領域能力,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讓專業有延伸性,形成「專屬於你」的價值。
四、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職場上,光有能力還不夠,若不懂人際互動,很容易被孤立。要讓自己不可或缺,必須在人際之間建立信任。
舉例來說,有位同事阿芳,雖然專業不是最頂尖,但她總是樂於協助別人,幫大家整合資訊、提醒細節。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有阿芳在,事情會順利很多」。當主管要評估人員調整時,第一個被留下的就是她。 被需要的價值,不僅來自硬實力,也來自軟實力。
五、讓主管放心,讓同事安心
不可或缺的人,通常是那個「交辦事情就能放一百個心」的人。主管喜歡這樣的員工,因為不用額外擔憂。
同時,若能讓同事感到安心,不搶功、不卸責,反而會在合作中累積信任。職場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張互相依存的網絡。能讓人安心的人,自然更被需要。
六、持續學習,保持稀缺
很多人做到某個程度後,就停止學習,最後被新進員工追上甚至超越。要想不可或缺,就必須保持「稀缺性」。
例如,當 AI 技術逐漸融入各行各業,如果你仍停留在舊方式,很快就會被淘汰;但若你能掌握新工具,成為團隊中懂得整合傳統與創新的人,你就是最需要被留下的那一位。
七、心態決定高度
最後,不可或缺不僅是技能與關係的累積,更是一種心態。
有些人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因此只想低調完成工作。但真正不可或缺的人,往往抱持著「我要讓團隊更好」的心態,主動提出建議、勇於承擔挑戰。這種積極與責任感,會讓你在主管與同事眼中,變成少了就不行的存在。
結語
「不可或缺」並不是天生的標籤,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當你有專業、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懂得跨領域,能與人建立信任,又能持續保持學習熱情,你自然會成為團隊中被倚重的人。雖然制度上沒有人真的完全無法取代,但在人情與實際運作層面,某些人就是會讓人覺得「少了他,事情就不一樣」。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職場裡站穩腳步,不妨從今天開始,像小周一樣,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逐漸培養出讓自己「不可或缺」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