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 : 台灣從來沒有"碳權"?!

PACM-avatar-img
發佈於雜記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先正名碳信用,再來學!


前言:為什麼要談「正名」?

在台灣,「碳權」這個詞近年被用得滿天飛。政府喊要推「碳權交易」、企業在 ESG 報告裡寫「購買碳權」、媒體也喜歡用「碳權」當標題。甚至 2023 年還成立了「台灣碳權交易所」(TCX),讓社會普遍以為台灣已經進入全球碳權市場。

但這裡有一個大問題:台灣其實根本沒有「碳權」。我們有的是「碳信用」、「碳費」和「再生能源憑證」,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碳權」。這不只是名詞上的吹毛求疵,而是牽涉到制度本質。如果名詞用錯,社會的理解就會偏差,政策設計也可能走歪,產業更會誤判國際趨勢。

所以,我們必須先正名,再來學。


第一章:什麼是「碳權」?

所謂「碳權」(Emission Allowance, EA),是一種由政府核發的「排放許可」。它不是一張企業自己可以印的證書,而是法律授予的排放權利。

這個制度來源於 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ETS,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ap-and-Trade)。運作方式大致如下:

  1. 政府先設定全國或某一產業的總排放上限(Cap)。
  2. 這個上限被切割成許多「排放配額」(Allowance)。
  3. 配額分配給受管制的企業,方式可能是免費分配或競標拍賣。
  4. 每家企業的排放必須有足夠的配額覆蓋,否則違法。
  5. 如果有多餘的配額,可以賣給別人;如果不夠,就必須去買。

這種配額才叫「碳權」。它的特徵是:

  • 有法律強制性:沒有配額就不能合法排放。
  • 總量管制:政府設定上限,逐年下降,迫使減排。
  • 可交易:配額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

最典型的例子是歐盟的 EU ETS,自 2005 年起上路。每年減少配額,讓排放成本逐步升高,迫使企業必須投入減碳。這就是名符其實的「碳權市場」。


第二章:台灣為什麼沒有「碳權」?

答案很直接:因為台灣沒有 ETS。

在台灣:

  • 政府沒有設定排放上限(Cap)。
  • 沒有排放配額(Allowance)分配。
  • 企業沒有持有配額才能合法排放的義務。

所以,台灣當然沒有「碳權」。

現在被稱為「碳權交易」的,其實是「碳信用交易」。但因為名詞誤用,讓社會誤以為我們已經有 ETS、市場正在跟國際接軌。這是很嚴重的錯覺。


第三章:台灣目前真正有的是什麼?

一、碳費


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劃了「碳費制度」,由環境部徵收。企業依照排放量繳錢,性質上是行政費用。這跟歐洲的「碳稅」不同,因為碳費是專款專用,收入會放入「氣候基金」,用於補助減碳與轉型。


碳費不是碳權,因為它沒有配額。它比較像是一種「罰單」或「過路費」:排放多少,就付多少錢。

二、碳信用(Credit)


台灣的碳信用分兩類:


  1. 國際自願碳信用(VCC),例如 Verra、Gold Standard。
  2. 國內自願性減量專案(Offset Projects),經環境部審定,未來可能可抵繳碳費。

碳信用的本質是「額外減量的證明」。比如有人造林、有人做再生能源專案,把這些減量經過驗證,轉換成碳信用。它不是「排放的權利」,而是「已經發生的減排成果」。

三、再生能源憑證(T-REC)


這是能源屬性憑證,用來證明消費的電力來自綠電。台灣企業常用它來回應 RE100 或客戶要求,但它跟碳權沒有直接關聯。


四、台灣碳權交易所(TCX)


名字裡雖然有「碳權」,但實際交易的是碳信用,尤其是國際 VCC。嚴格來說,它應該叫「碳信用交易所」。



第四章:碳稅 vs 碳費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台灣不是徵碳稅,而是收碳費?

  • 碳稅是財政部徵收,收入進國庫,不一定專款專用。政治上會被貼上「加稅」標籤,阻力很大。
  • 碳費由環境部徵收,收入成立「氣候基金」,專門用於產業減碳與研發。這樣比較容易獲得社會支持,也能確保錢用在環保。

所以台灣選擇了碳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沒有「碳稅」,而是「碳費」。


第五章:為什麼「正名」這麼重要?

有人會說,反正大家懂意思,叫「碳權」又怎樣?其實問題非常嚴重。

  1. 政策誤導:政府若把碳信用當成碳權,就可能誤以為自己有 ETS,實際卻沒有總量管制,減碳效果打折。
  2. 市場混亂:企業若以為買了 VCC 就等於有碳權,就可能誤判國際要求,導致出口被卡。
  3. 國際接軌困難:歐盟 CBAM、航空 CORSIA 都只承認合規市場的碳權與合規碳信用,不承認 VCC。名詞錯誤,會讓台灣企業誤以為準備好了,實際卻被拒之門外。

第六章:台灣產業的誤區

目前很多企業在 ESG 報告裡寫「購買碳權」,但實際上他們買的是 VCC。這種錯誤一旦攤開在國際檢視,會讓台灣企業被質疑在「漂綠」。

更嚴重的是,當 CBAM 正式上路時,歐盟要求的將是「實際排放+合規憑證」,不是 VCC。航空業在 CORSIA 下也不能再用 VCC 來抵繳。這意味著,台灣若繼續停留在錯誤的「碳權迷思」,會直接影響出口與國際合作。


第七章:碳洩漏的風險

如果碳費太低,產業沒有減碳誘因;如果碳費太高,產業可能外移,形成「碳洩漏」。

要避免碳洩漏,台灣需要:

  • 逐步調升碳費:給產業適應時間。
  • 差別費率:高碳密集出口產業先給過渡期。
  • 抵換專案:允許部分碳信用抵繳,降低衝擊。
  • 與國際接軌:透過 Article 6 ITMO,避免被認為碳價太低。

第八章:名詞演進與國際趨勢

在國際上,名詞的演變大致是這樣:

  • RCM(Regulatory Carbon Market):早期用語,泛指管制市場。
  • ETS(Emission Trading System):隨著 EU ETS 成為主流,大家更常直接講 ETS。
  • CCM(Compliance Carbon Market):巴黎協定時代的新概念,把 ETS 的碳權與 Article 6 的合規碳信用都納入。

今天全球市場已經清楚分為:

  • 合規市場(CCM)= ETS(EA)+ CCC(合規信用)。
  • 自願市場(VCM)= VCC(自願信用)。

而趨勢很明顯:合規市場逐步擴張,自願市場快速萎縮。


結語:先正名,再來學

台灣社會必須認清現實:

  • 沒有碳權,因為沒有 ETS。
  • 只有碳費、碳信用、T-REC,以及一個名稱誤導的 TCX。
  • 國際市場的主流是合規市場,自願市場正在邊緣化。

因此,必須再次強調:

先正名,再來學。台灣從來沒有碳權,請叫它碳信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說書的
2會員
38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說書的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本文探討碳市場中日益嚴重的重複計算問題,分析其定義、類型及國際間的防堵機制,並以臺灣的政策、企業實務、金融投資、學界和媒體作為對比,揭示臺灣在面對重複計算議題上的差距與風險,最後提出具體建議,呼籲政府、企業、學界及媒體共同努力,提升碳市場的誠信與透明度。
Thumbnail
2025/09/29
本文探討碳市場中日益嚴重的重複計算問題,分析其定義、類型及國際間的防堵機制,並以臺灣的政策、企業實務、金融投資、學界和媒體作為對比,揭示臺灣在面對重複計算議題上的差距與風險,最後提出具體建議,呼籲政府、企業、學界及媒體共同努力,提升碳市場的誠信與透明度。
Thumbnail
2025/09/26
新加坡斥資7.6億新幣購買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合規碳權(CCC),而非自願性碳權(VCC)。本文深入剖析合規碳權的IA、LoA、CA機制,以及其與VCC的關鍵差異,並探討此交易對企業、投資者和政府的啟示,點明未來碳市場的主流趨勢:主權對賬、制度確定性,而非單純的減碳數量。
Thumbnail
2025/09/26
新加坡斥資7.6億新幣購買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合規碳權(CCC),而非自願性碳權(VCC)。本文深入剖析合規碳權的IA、LoA、CA機制,以及其與VCC的關鍵差異,並探討此交易對企業、投資者和政府的啟示,點明未來碳市場的主流趨勢:主權對賬、制度確定性,而非單純的減碳數量。
Thumbnail
2025/09/25
全球積極發展碳交易機制,試圖減緩氣候變遷,但伴隨而來的卻是許多「碳」相關的負面現象。本文盤點13種常見的「碳詞彙」,揭露碳交易背後的黑暗面,包含碳殖民、碳海盜、碳牛仔、漂綠、幻影碳等,讓讀者瞭解這些名詞背後的意涵,並提高對碳交易的警覺性。
Thumbnail
2025/09/25
全球積極發展碳交易機制,試圖減緩氣候變遷,但伴隨而來的卻是許多「碳」相關的負面現象。本文盤點13種常見的「碳詞彙」,揭露碳交易背後的黑暗面,包含碳殖民、碳海盜、碳牛仔、漂綠、幻影碳等,讓讀者瞭解這些名詞背後的意涵,並提高對碳交易的警覺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不囉嗦了,直接看正題。 台火股價最近很強,對不? 老牌資產股,是在漲什麼? 台火有雙題材,因為是資產股,營建強,所以台火股價也蒸蒸日上,此外,其實去年有段時間,碳權交易類股很火,台火由於有大片林地,在碳權上有想像空間。但台火當時股價很快就回落,沒什麼動。 大概是當時主力還沒吃夠籌碼? 不清
Thumbnail
不囉嗦了,直接看正題。 台火股價最近很強,對不? 老牌資產股,是在漲什麼? 台火有雙題材,因為是資產股,營建強,所以台火股價也蒸蒸日上,此外,其實去年有段時間,碳權交易類股很火,台火由於有大片林地,在碳權上有想像空間。但台火當時股價很快就回落,沒什麼動。 大概是當時主力還沒吃夠籌碼? 不清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CBAM首次申報結果顯示中國擁有最多高碳密集度產品,而台灣則名列前五。此外,未申報納管商品的企業可能在7月面臨罰款[1][3].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進口商針對高能源密集度產品申報其碳含量,並購買「CBAM憑證」,這將對出口國產生影響,包括台灣[2][5].企業面對碳管制壓力的同
Thumbnail
CBAM首次申報結果顯示中國擁有最多高碳密集度產品,而台灣則名列前五。此外,未申報納管商品的企業可能在7月面臨罰款[1][3].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進口商針對高能源密集度產品申報其碳含量,並購買「CBAM憑證」,這將對出口國產生影響,包括台灣[2][5].企業面對碳管制壓力的同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