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新加坡政府宣布:用 7.6 億新幣(約 2.175 百萬噸),向 迦納、祕魯、巴拉圭等地的自然系專案買碳信用,2026–2030 年分批交付。
- 這些碳信用不是一般「自願性」的 VCC,而是 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的合規碳信用(簡稱 CCC)。
- 關鍵差別:有政府授權(LoA)+相應調整(CA),可以被國家帳本承認,計入新加坡的 NDC。
- 這筆交易告訴我們:合規才是未來主流;沒有主權對賬的舊 VCC,只能當形象宣示,不能拿來「抵繳」。
兩本帳_國家總帳與幻影帳本
- 自願市場(VCC):像是社團的「便條帳」,你寫上今天捐了 100 元,社團也寫 100 元,容易重複計算。
- 合規市場(CCC):像是政府的「國家總帳」。只有東道國政府蓋章、把那 100 元從自己的帳上扣掉(這步叫 相應調整 CA),別的國家(如新加坡)才能把這 100 元記到自己帳上。
- 結論:能進國家總帳的,才有法律與政策的「真實度」。
三個關鍵詞,秒懂 A6 合規
- IA(Implementation Agreement)政府對政府協議
新加坡先跟對方國家簽 IA,規定怎麼審、怎麼算、怎麼移轉。 - LoA(Letter of Authorization)授權
東道國說「這批減量我同意出口」,給專案或買方一紙正式授權。 - CA(Corresponding Adjustment)相應調整
東道國把這批減量從自己的 NDC 扣掉,避免一減兩算;買方國(新加坡)才可加到自己的 NDC。
沒有 IA/LoA/CA,就只是「好看的故事」,不是能入帳的資產。
這次新加坡買的是哪些?為什麼是NbS?
- 專案類型包含 REDD+(減少毀林)、草地土壤碳、景觀復育。
- 自然解方(NBS)能帶來生態、社區、保水等共益,短期也較容易放量。
- 單價約 S$35/噸:這個價格不是便宜貨,而是含了合規流程成本與法律確定性的「合規價帶」。
常見迷思 × 快問快答
Q1:我公司以前買過很多 VCC,還能用嗎?
A:可以當 ESG 溝通(捐助、支持),不能當作合規「抵繳」與企業「抵換」。要抵繳或對外宣稱「抵換」,請改買 CCC(A6.2/6.4)。
Q2:為什麼一定要 CA(相應調整)?
A:因為沒有 CA,就可能出現同一減量,企業說一次、國家也說一次。這叫重複計算,國際規則已禁止。
Q3:自然系碳信用不是有「永久性」疑慮嗎?
A:是的,所以合規專案會要求更嚴的方法學、緩衝池、逆轉處理機制,並且在 IA 中約定責任分工。合規≠完美,但它把風險納入了制度管理。
Q4:那為什麼很多企業還買 VCC?
A:多半是做 BVCM(價值鏈外減緩支持) 或ESG形象專案。要抵繳或抵換就別買 VCC,這是生死線。
這件事對「你」的啟示(依角色拆解)
企業(特別是難減排部門)
- 採購清單三問:有沒有 LoA?有沒有 CA?能不能出示東道國與新加坡的 IA 條款符合性?
- 合約重點:交割分期、替代條款、逆轉責任、爭端管轄、MRV(含衛星/遙測)證據。
- 心理準備:合規價會系統性高於傳統 VCC,因為你買的是可審計的合規確定性。
一級開發商/投資人
- 從「專案導向」→「主權導向」:沒有 IA/LoA/CA 的專案,再漂亮也變不了合規資產。
- 社區共益是硬要求:許多 IA 要求收益分享與調適金(常見 5%);忽略社會面,將直接影響交割與合規審查。
政府/主管機關
- 先制度、後交易:把 IA 模板、LoA 發放、CA 登錄、國家登錄冊(NR)銜接建好,再開標。
- 公開透明:最低限度揭露 方法學版本、VVB、地籍權屬、利益分享、逆轉處置。
一段話收尾:為什麼說「新加坡在買的是制度確定性」
這筆交易,不只是買「減多少噸」;更是買一條 能被審計、能重複複製的流程:IA → LoA → CA → 入帳 → 公開資訊。
它把「避免重複計算」從口號,變成可操作的賬務動作。這就是 PACM(巴黎協定第六條) 的靈魂,也是未來碳市場的分水嶺。
結論
「碳信用不是你花錢就算數,主權對賬才算數。
新加坡示範的是:先 IA,後 LoA,再 CA,最後入帳。能過這條生死線的,叫 合規信用(CCC);過不了的,就只是 ESG 支持(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