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十字軍是怎麼發生的呢?最簡單化的敘事會提到,其導火線來自於東羅馬/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賽向西方求援,陰錯陽差激起了遠超過他想像的大規模遠征行動。
然而,當十字軍興高彩烈,以為拜占庭會跟他們一起揮師耶路撒冷之時,皇帝陣營中,大概從來沒有動過收復耶路撒冷的想法。這是為何呢?
在拜占庭史的通說中,基本認為,在阿列克賽一世求援當下,他的戰略目標僅止於收復二十多年前,淪喪於突厥人之手的小亞細亞國土。
在這一戰略構想中,它最多就是打到小亞細亞之外的安條克,並且恢復前代馬其頓王朝東方的極盛邊界——相當於奪回比現代法國還大的領地。
從君士坦丁堡的觀點出發,若是能完成,已經是曠世偉業了,但那裡距離耶路撒冷還遠得很。
而若我們把時間拉長到一、兩百年的規模來看,就會發現:不光是阿列克賽一世皇帝沒想過收復耶路撒冷,拜占庭長期以來,都沒有把耶路撒冷認真當作收復失地的戰略目標。
耶路撒冷雖然在宗教上意義非凡,但當時並沒有獨特的戰略、經濟價值。對於防線立於小亞細亞的拜占庭帝國而言,就算一時奪下耶路撒冷,也很難長期據守。
何況在馬其頓王朝盛時,他們重新收復安條克的時候,「安條克」就已經有點防務上鞭長莫及的味道了。耶路撒冷那更不用談。
馬其頓王朝盛時在黎凡特一帶的軍事戰略目標,長年也都只止於震懾式的劫掠行動,很少想要認真繼續往南擴張。
那麼,為什麼會有「阿列克賽一世想收復耶路撒冷」這種說法冒出來呢?除了大外宣、大內宣外,還有一個可能是皇帝自己講的。
拜占庭皇帝在向西方徵募傭兵的時候,可能會時不時故意迎合西方人朝聖的渴望,把耶路撒冷當作一個餌掛在嘴邊,長年下來或許就建立起了一個形象:皇帝是打算揮師收復耶路撒冷的。
等到十字軍大批來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將皇帝拱為名義上的總帥時,在十字軍面前,「東羅馬帝國軍也將前往耶路撒冷」也就不得不半真半假地作為宣傳口號在各地散佈。
而這個「戰略目標差異」也成為十字軍、東羅馬之間的一大摩擦來源。十字軍經常抱怨東羅馬不願意真心幫忙打聖戰,實則東羅馬的目標從來就是收復小亞細亞。
拜占庭人投出的這記耶路撒冷煙幕彈在西方流傳很久,甚至一直到最近幾年,我還有時會在一些英文通史書上看到。
橫跨近千年的拜占庭煙幕彈,這迷惑視線的效果也算是持續夠久的。
&
圖片:馬其頓王朝,1025年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4KMACEDONIA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