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六节–声闻阿罗汉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raw-image


阿姜曼住在沙里卡石窟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声闻阿罗汉[1]以禅相[2]的方式现身来拜访他。每一位阿罗汉都会为他说法,讲述的内容都是圣者们传统的修行方法,大意如下:

「经行的时候,一定要宁静、泰然自若。集中注意力以正念系念在每一项你所从事的例行任务。如果你观照身体色蕴或组合因缘的本质,又或者只是系念于某个特定的法的议题,都要确保正念能稳固地系念在对象之上。不要让你的注意力飘散到其他的地方;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疏忽就是缺乏稳固的心锚来定住它及缺乏可靠的内在庇护的特征。正念的觉知应该要在你每天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要到位。做这些动作时不要像是在睡觉一样不自觉地身体摇晃或做很多梦的样子。早上托钵的时候,进食、大小便:像这些基本的生活动作,你都应该紧紧跟随圣弟子们的传统修行,不要表现得像缺乏适当的修行与纪律一样。要始终保持一个出家弟子应有的平静、祥和的威仪举止,要像一个真正的沙门[3],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动作与姿势都要保持「止」与「观」,以此消除深植在心中的毒素。彻底地观照省思所有你吃的食物,不要让食物的美味增添了心中的毒素。就算食物可以增强体力,但如果没有适当的观照省思,心就会因其破坏性的影响而变弱;如果是为了滋养身体而进食,就是不具正念,实际上,你将会被营养所毁而耗尽心智的活力。」

「一个沙门绝不会无惭无愧地累积无明去损人不利己;因为,这不但会伤了自己,还会如雨后春笋般损及他人。以佛陀圣弟子的观点来说,所有精神方面的垢染都非常的可怕,应该要非常地小心不要因一时的疏忽而让无明泛滥,因为这些微小疏失就像是可以烧毁一切的星星之火。为世尊的一切圣弟子所修持的尊贵圣洁的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着重在严谨的自律 —— 不论是行、住、坐、卧或大小便,以及一切与他人的对话及社会互动。散漫、没有纪律的放逸行为就是一种无明的恶习,会导向恶思惟,也因此,令出生及死亡不断循环。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的人都应该要避免这些恶习,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坠入万丈深渊,最后使人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 一个不幸的沙门。没有人喜欢享用不洁的食物;没有人喜欢住在恶劣之房子里;没有人喜欢穿着难看的衣服,甚至多看一眼。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厌恶及逃离令人不悦的事物 —— 一个有卑劣之心的卑鄙小人更是令人不悦。但世上最令人厌恶的莫过于外貌是佛教的比丘,但骨子里却是卑鄙的沙门,因为他同时深深影响着好人与坏人的心,也毫无例外地影响着诸天与梵天的心。因此,比丘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正念及持戒清净,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沙门。」

「世上的人所重视及关心的事物中,人的心是最珍贵的。事实上,心灵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宝藏,所以务必要好好地照顾它。了解了心就是了解了法。一旦洞悉了心,也就能全然认识法。洞悉了心的实相就是解脱涅盘的成就。很明显,心是一种无价之宝,绝不可忽视。那些没有好好去培育心在身体中的特殊地位的人,其出生都必有缺陷,不论他们轮回几百次或几千次都一样。一旦我们了解心的珍贵本质,我们就不应该疏忽,且完全清楚之后一定不会有悔恨。像这样的懊悔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绝不可任其发生。」

「人类是大地上最聪明的生物,因此,不该自甘于愚痴;否则,必将过着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无法找到幸福之道。真正的沙门从事每一件事的态度及举止,不论在入世或出世,都会为后世树立一个值得信赖的典范。他所作的任何事都是清净且无可指责;他的行为正直又沉稳;努力去培育你自己的沙门典范,慢慢地让它成长茁壮,不论你身在何处,你的修行成果必将繁荣昌盛。一个爱惜戒德、禅定、正念、智慧、精进的沙门,一定很快就会达到沙门崇高的成就,并在未来持续下去。」

「我给你的教诫都是要你成为努力且精勤不懈的人、一个战胜无明的心灵战士、一个完全超脱了苦并摆脱束缚的勇者。使你达到完全的解脱,即成佛:三界的心灵老师。如果你能了解这个教导对你的特殊价值,过不了多久你将能彻底除去内心一切的垢染。我将法的教导托付予你,希望你能以最大的敬意珍惜它。那么,你必能体验到心中生起的不可思议的惊喜,即庄严又美好。」

一尊声闻阿罗汉说完了法后便离开,阿姜曼恭敬地接受了法的教导,并从各种角度仔细地沉思,区隔每一个独立的观点,然后一个又一个彻底地分析。当愈来愈多的阿罗汉以这种方式在他的面前现身来教导他,他经由闻法而获得许多修行上新的内明。听着他们精彩的开示,增长了他对禅修的热忱,也因此大幅提升了他对法的领悟。

阿姜曼说,虽然他从未见过佛陀,但聆听每一位圣弟子阿罗汉的开示,都会让他觉得彷佛佛陀就在他的眼前。专心地闻法,使他的心洋溢着法喜,他全神贯注在「法」上,以致外界的物质世界,包括他的身体,对他而言在那一刻都不存在了。只独留「心」的存在,他的心意识闪耀出「法」的光芒。只是后来,当他退出这样的境界,他意识到他所背负的沉重负担:因为他再度意识到他的身体 —— 其他四蕴所积聚的焦点,每一蕴(khandha)都是他的大苦聚。

阿姜曼长期逗留在沙里卡石窟的期间,曾遇过很多的阿罗汉并仔细聆听他们的建言,使得这个石窟成为在他住过的地方中变得很独特。住在那里的时候,「法」清净无误地在他的心中生起;也就是说,他证得了阿那含果(Anāgāmī)[4]。根据佛教的经典,阿那含果的成就已经摆脱了重返低下欲界的五种束缚:欲贪、瞋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五下分结。有这种成就的人绝对不会再重生人间,或者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身体的其他有情存在。如果这种人死前不能证得阿罗汉果,那么在他死亡的那一刻,他会投生到色界梵天的五净居天。阿那含圣者依照他们抵达解脱的程度,将分别投生在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阿姜曼只有单独对亲近的弟子揭示他在沙里卡石窟的那段时间已证三果;但,考虑到读者,我决定在此公开。如果这样的公开有任何的不妥当,我愿意为思虑不周而接受指责。

阿姜曼持续静修了好几个月,在某一天的晚上,他对他的同修生起了一种异常强烈的悲悯。就在那个时候,惊人的内明每晚都在他的禅修中浮现,他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奇特、美妙的事物 —— 那些都是在他一生中作梦也看不到的事。当晚他想到了他的同修,他的禅修对此达到了一种极度不寻常的境界。他的心在禅定中达到了一种如空气般特别轻盈飘逸的精致状态,生起了许多非凡的内明。他充分了解到过去的愚痴所带给他的伤害,他感动到流下了眼泪。同时,他了解到持续精进的价值,并且从中他可以得到惊人的成果。他在心中对世尊无上的教导生起了一种深挚的感恩之情;因为,世尊慈悲弘法并让他人跟随他的脚步,从而使他们了解业力的复杂本质,因此有这么一项重要的法偈:众生皆因业而生,亦为业之继承者,佛陀如是说。

虽然有这些内明,然而阿姜曼仍继续提醒自己,尽管它们真的很惊人,但他尚未达到路(八正道)的尽头,也没有灭苦。为了要完成修行的功课,他仍须倾全力继续修行 —— 以无尽的决意。同时,他很高兴看到长期以来罹患的胃病,如今已完全痊愈。不但如此,他的心,现在也已牢牢地被钉在坚实的精神基础上。虽然,他尚未完全根绝心中的垢染,但他确定他正走在正道上(解脱道);他的禅修,目前进展得很顺利,已没有早年那么波动摇摆不定。当他在黑暗中摸索时,也不像往昔那么孤独无助,如今他已确定他正走向一条通往最高的「法」的路上,他完全确信有一天必将断除一切的「苦」。

他的「止」与「观」已达到一种不停地完美交互运作的境界。他不再需要催促它们运作,「明」与「觉」,日以继夜不断地生起 —— 也就是:内在精神的内明及对外界无尽现象的察觉。他的心在如此神奇的法中愈明亮,就愈为他的同修感到悲悯:因为他多么急切想与他们分享这些不可思议的内明。最后,这份深挚的悲心促使他离开了这座吉祥的石窟。尽管有些不舍,但还是离开了,去找他先前住在东北部时所认识的其他头陀比丘。

就在他离开沙里卡石窟的前几天,他先前第一次遇到的那个神秘非人,带着一群地居天神来到他的面前听他说法。当他结束说法后,阿姜曼告诉了祂们他的决定,说他即将要离开祂们了。聚集在那里的地居天神不忍见他离去,恳求他为了祂们长期的幸福与利益继续留下来。阿姜曼解释,如同当初他就是因这个因缘而来到这座石窟;所以,他也是因这个因缘必须离开。他并不是像奴隶般受他人的使唤而来去,而是凭他的意愿。他请祂们能谅解,告诫祂们不要因此而沮丧。他承诺,将来因缘成熟时,他还是会回到这里。地居天神表达了祂们由衷的遗憾,以及一直以来内心对他的敬爱与恭敬。

在他离开前的某晚大约十点左右,阿姜曼突然想起 Boromaniwat寺的Chao Khun Upāli长老,他想知道这位长老在想什么。于是他集中心念,由意念生出一道心念波,往长老所在的方向发射出去观察他。他发现Chao Khun Upāli长老当时正在思惟有关缘起(paṭiccasamuppāda)[5]的无明(avijjā),阿姜曼留意了日期与时间。当他终于抵达了曼谷,便向Chao Khun Upāli长老求证他看到的一切。Chao Khun Upāli长老带着爽朗的笑声立即承认他看得没错,并赞美阿姜曼:「你真的很厉害,我自己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师,但无法跟你相比 —— 我感到很惭愧。你真的是一位大师,这才是追随无上导师的真正佛弟子该有的表现。我们这群追随世尊脚步的佛弟子不能都不及格 —— 总要有人去护持崇高原始教义的法,不允许在我们所居住的现代,对法至高的成就心存一种懒散放逸、失败主义的态度,而你就是能展现出佛陀教法至高无上且永恒不朽的代表。缺少像你一样的比丘,正法将不可能在世上流传。你刚才展现的特殊能力令我致上最高的敬意,这才是世尊的教法应该发展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方式。」

阿姜曼提到了Chao Khun Upāli长老对他极为钦佩与尊敬。有几次Chao Khun Upāli长老请阿姜曼协助,解决了他原先无法满意解决的难题。最后当因缘成熟,阿姜曼离开了曼谷并直接回东北部。

阿姜曼逗留在沙里卡石窟之前的几年,曾到过邻国缅甸,然后经由泰北的清迈府回来;继续再走入寮国,在寮国的龙坡邦附近过了一段时间的头陀行脚生涯,最后再回到泰国黎府的Khok村度雨安居,该处与Pha Pu石窟相当的近;当时,那些地方都是荒芜之地,充满野兽,村落稀少,村与村之间也相隔甚远:从一村走到另一村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且一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这一大片荒野地区,如果有人走失,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处境相当的危险,必须在荒凉的环境中露宿,任由老虎及其他野兽宰割。

曾有一次,阿姜曼渡过湄公河,在靠近寮国旁的一大片山林里落脚。当他在那里露宿时,一只巨大的孟加拉国虎在他住的地方经常出没。牠总是在晚上的时候来,牠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看着阿姜曼来回经行。牠从未表现出张牙舞爪的行为,但牠在附近徘徊时,仍不时会发出吼声。阿姜曼早已习惯与野生动物为邻,所以根本不太注意这只老虎。

在他短程的行脚旅程中,有另一位比丘相伴,他是阿姜悉达(Ācariya Sitha),比阿姜曼出家的时间还要早一些。他与阿姜曼同年,但他在禅定方面的修为非常得好。他喜欢选择如旷野般的僻静之地禅修,也喜欢住在靠近湄公河的寮国山中独居静修。偶尔也会渡河到泰国,但不会停留太久。

在这种情况下,阿姜曼与阿姜悉达彼此分开一些距离露宿,每一个人依靠着各自的村落方便他们维持每日例行性的托钵。某晚,当阿姜悉达在经行的时候,一只大孟加拉国虎来拜访他。这只老虎悄悄地爬行并蜷伏在经行步道前约六尺处,他在经行步道的头尾两处都点燃烛火,以方便他在黑夜经行时可以看得到路。牠平静地坐在那里,面对着步道,静止不动,像一只家庭宠物专心望着阿姜悉达在步道上来回经行。当阿姜悉达走向老虎蜷伏的正对面时,他察觉似乎有异物。他立刻起疑,因为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东西才对。他扫视了一下,他看见一只大老虎蜷缩在前,盯着他 —— 因为当时他无法辨识出究竟是什么。虽然如此,他并不害怕。因为老虎坐着不动,他只是望着牠,觉得牠就像是一只大布偶一样。

过了一会,他继续来回经行,每一次都在老虎前经过 —— 但没有任何恐惧的念头从心中流过。他注意到,虽然,老虎蜷伏在旁已好一段时间。他开始同情牠,于是直接用一连串的意念与老虎沟通:为什么不到别处去找东西吃?为什么一直盯着我看?就在这个念头生起没多久,这只老虎便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回荡在整座森林里。这个吼声让阿姜悉达很清楚了解老虎想要留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很快改变想法,想道:我会这样想只是因为替你感到遗憾 —— 我是担心你坐在那里那么久,恐怕都已经饿了。毕竟,你需要填饱你的胃,就像其他一切生物一样。但如果你不饿,想坐在那里一直看着我,也没关系,我不介意。

这只老虎对阿姜悉达改变的心意没有任何的响应 —— 仍蜷缩在一旁继续望着他。然后他继续禅修,不再理牠。一段时间后他离开经行步道,走向旁边的小竹台上休息。他在那里吟诵了一下佛经(sutta),然后静坐,直到躺在竹台上睡觉。那一整段期间,老虎都一直蜷伏在原来的位置,没有离开。但当他在凌晨三点起来继续经行时,他已经看不到老虎的踪影 —— 他不知道牠跑去哪里。他就只有那么一次看见过牠;自从那次起,直到他离开那个地方,牠都没有再出现过。

这件事情让阿姜悉达觉得很有趣,所以当他遇见阿姜曼时,便跟他说了整个经过。他告诉阿姜曼当他以意念要老虎离开的那一刻,老虎大吼了一声。他讲到,虽然他没有意识到恐惧,但仍汗毛直竖,感觉像头皮发麻。但很快他又回复正常,继续经行,彷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事实上,可能有些微的恐惧埋藏在内心深处,那时他并未察觉到自己在害怕。虽然老虎没有再回到他露宿的地方,但他仍常常听到老虎的吼声回荡在附近的林间。尽管如此,阿姜悉达的心仍是相当的勇敢坚决,且一如往常持续安心地禅修。

[1] 声闻是指亲耳听闻佛陀的教导并宣称佛陀是他的老师的佛陀直属弟子。

[2] 禅相是指在近行定中出现的一种可以感知到的景象。这种讯息,以声闻阿罗汉为例,经由心灵意念本身共通的语言来彼此传输沟通:是一种直接的、非文字语言的沟通交流,而意思表示的重要意义可清楚完整地显现,不容误解或误会发生,不会因猜测或解释所误导,当它在传达时,「听者」直观地「知悉」所传达的全部意义。

[3] 所谓「沙门」是指出世的禅修者,他们抛弃了社会的传统包袱,去追寻心灵解脱的出世生活。在佛陀时代,沙门被视为游方行脚梵行的理想典范。

[4] 阿那含果,三果,又称不还果,是指断除了投生欲界五下分结的圣者,此人死后将投生于色界最高的净居天之一,在彼天最终将般无余涅盘,而不会再退还投生于欲界尘世。

所谓五下分结分别是:(1)身见;(2)疑结;(3)戒禁取;(4)贪欲;(5)瞋恚。

[5] 缘起,从最初的无明如何环环相扣互为条件因缘,使众生不断生死轮回的一种简明扼要的阐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97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阿姜曼在沙里卡石窟花了一年的时间修行,他留在那里的整个期间都充满了最奇特稀有的经验,是他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就我记忆所及,他先到离石窟最近的Gluay村,这样可方便他托钵。但他对当地的环境并不熟,所以他请村民带他去沙里卡石窟。但村民很直接警告他,那是一处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所掌控的诡异石窟,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在沙里卡石窟花了一年的时间修行,他留在那里的整个期间都充满了最奇特稀有的经验,是他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就我记忆所及,他先到离石窟最近的Gluay村,这样可方便他托钵。但他对当地的环境并不熟,所以他请村民带他去沙里卡石窟。但村民很直接警告他,那是一处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所掌控的诡异石窟,
Thumbnail
2025/09/29
在阿姜曼早期修行的期间,经常与阿姜绍[i]结伴奉行头陀行脚,他是一位善知识,在修行方面很有经验的好老师。但当阿姜曼在修行上遇到了特殊的难题而向他请教时,阿姜绍总是这样回复:「我在禅修方面的经验与你的很不一样,你的心充满着好奇,而且倾向极端。前一刻它飞向了高空,然后又投进地底深处。接着,又潜入大海
Thumbnail
2025/09/29
在阿姜曼早期修行的期间,经常与阿姜绍[i]结伴奉行头陀行脚,他是一位善知识,在修行方面很有经验的好老师。但当阿姜曼在修行上遇到了特殊的难题而向他请教时,阿姜绍总是这样回复:「我在禅修方面的经验与你的很不一样,你的心充满着好奇,而且倾向极端。前一刻它飞向了高空,然后又投进地底深处。接着,又潜入大海
Thumbnail
2025/09/29
第一章第三节–禅相 在Liap寺修行的期间,阿姜曼的心安住在一种平静的定境[i]中,有一次禅境中竟自动出现了一个取相[ii]。这个取相是一具躺在他面前的死尸,肿胀、流脓且尸水都已渗出。秃鹰和野狗都在争食这个死尸,将腐肉撕裂并散落在各处。整个画面是难以想象的恶心,他很震惊。 从那时起,阿姜曼便
Thumbnail
2025/09/29
第一章第三节–禅相 在Liap寺修行的期间,阿姜曼的心安住在一种平静的定境[i]中,有一次禅境中竟自动出现了一个取相[ii]。这个取相是一具躺在他面前的死尸,肿胀、流脓且尸水都已渗出。秃鹰和野狗都在争食这个死尸,将腐肉撕裂并散落在各处。整个画面是难以想象的恶心,他很震惊。 从那时起,阿姜曼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