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圖
文/喬正一
博愛座是否讓座引發的爭議迄今頻傳不斷。三立新聞網2025年9月30日有一則報導,在淡水信義線一輛駛往淡水方向的列車上,於29日下午4點左右,發生了一起乘客衝突事件。一名年長婦人要求坐在博愛座的年輕乘客起身讓位,但年輕人拒絕,雙方因而爭執不休,最後甚至演變成肢體衝突。年長婦人多次用背包攻擊年輕人,年輕人則一腳將阿嬤給踹飛。眼見情況失控,其他乘客見狀趕緊按下緊急對講機通報,才終於結束這場鬧劇。博愛座的存廢,原本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公共議題。我記得,十多年前,自己是透過一部日本知名的漫畫《東大特訓班》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議題。後來才知道,日本社會早在我們二十年以前,就已經廣泛探討過這類公共倫理問題。
那麼,為什麼我們經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長輩與年輕人因博愛座起爭執,甚至爆發肢體衝突、大打出手?在我看來,關鍵的因緣在於「世代差異」,也就是所謂的「代溝」。就以我個人為例,我是五年級末班車的世代。從小學開始,我接受的教育就是應該要「敬老尊賢」,學校的老師教導我們,在公車上若看到老人應該要主動起身讓座,這樣的價值觀早已理所當然深植在我的腦海,且根深蒂固。
然而,諸法無常,許多的價值觀隨時間的流逝推移與世代的更迭而不斷變化。就以「博愛座」為例,它早已不再被視為年長者的專屬座位。可是,許多年長者卻沒有隨著時代的演變去理解、學習與接受這項新的社會價值共識,反而仍活在過去。於是,當他們看見年輕人泰然自若地坐在博愛座上,卻無視於身旁站立的長輩時,我完全能理解長輩心中瞬間燃起的那把無明火有多麼熾烈,這些長輩很想教訓年輕人要「敬老」,可在年輕人的立場卻認為長輩「倚老賣老」、「鴨霸」、「無理取鬧」,以致於演變成在新聞中經常可見長輩與年輕人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的全武行鬧劇。
什麼是世代差異?什麼是代溝?我舉一個生動有趣的例子。有一次,我帶母親到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針灸。當時,有一位老先生習慣在針灸時要求護理師播放他喜歡的歌曲。於是,那天年輕的護理師很親切地問他想聽什麼歌。
老先生說他想聽齊豫的「橄欖樹」。這時,年輕的護理師停頓了幾秒鐘,然後一臉狐疑地問老先生:「齊豫是誰?」,又問:「有『橄欖樹』這首歌嗎?」
老先生驚訝地反問:「齊豫是誰你不知道啊?你沒聽過『橄欖樹』?」接著老先生漲紅了臉、非常賣力地對年輕的護理師解釋:「是整齊的『齊』,猶豫的『豫』……。」
可是,年輕的護理師依然一臉及滿頭「黑人問號」。
這,就是世代差異;這,就是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