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悲歌:被幻影碳信用綁架的市場!

PACM-avatar-img
發佈於PACM 王者世代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當「碳中和」口號被幻影信用佔據,台灣花的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卻是國際的冷笑。

二〇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日內瓦。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官網發出一則語氣罕見急切的新聞稿,聯同多個航空與碳市場夥伴,公開呼籲各國政府儘速釋放 CORSIA 合格碳信用單位,否則航空業將面臨合規風險與履約缺口。這不是一般的產業消息,而是狠狠敲在全球碳市場神經上的一記警鐘:當唯一能被國際承認的「合格信用」供不應求時,過去堆積在各國角落的自願市場碳信用(VCC)忽然顯得蒼白而無力。CORSIA 的時代不是即將來臨,而是已經在場中央,要求每一張能夠抵繳的票證都必須具備主權授權、帳本調整、國家登錄與國家掛帳,並且遵循巴黎協定第六條的框架。這一刻,口號退場,規則登場,也讓依舊沉迷舊敘事的人無所遁形。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 CORSIA,它既是國際航空的「共同底線」,也是碳市場的一場「公開處刑」。在它之前,VCC 還能在自願帳本上閃閃發光,靠著序號、驗證報告與包裝話術打點門面;在它之後,豪華包裝瞬間失效,因為真正有資格走進合規場域的,必須是符合 CORSIA「合格排放單位」標準的信用。那是一套寫得非常清楚、也愈來愈嚴格的門檻:計量方法必須可信,基準線要合理,監測與查核要可追溯,不得造成淨傷害;更重要的是,必須在國家層級完成授權與帳本調整,使每一份被轉移的減量在統計上只有一個歸屬。所有這些,不再只是道德訴求,而是被正式寫入體系的「入場規格」。 

也因此,IATA 的那則新聞看似在談供給不足,實際上揭示的是規則遷移:世界只認真正意義上的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arbon Credit, CCC),其餘一概不入流。這一步到位的清算,讓許多還停留在過去語境的人措手不及,更讓長期以自願市場為主的地區——包括台灣在內——同時面臨知識落差與資產貶值的雙重壓力。

從制度根源看,CORSIA 並不是憑空設定一個「航空專用標準」。它之所以能把全球自願市場與合規市場的差異切割得如此清楚,是因為背後依託的是巴黎協定第六條,也就是 PACM 這個唯一的國際信用機制。它要求每一筆跨境轉移的減量,都要有東道國發出的授權信,這代表主權同意把原屬於本國 NDC 的成果讓渡出去;它要求做出對應調整,這是國家層級的會計記帳,確保某項減量不會同時計入兩地;它要求在國家登錄系統留痕,讓信用有法定帳本與可追溯履歷;它要求最終回掛到 NDC,讓這些交易在聯合國的帳面上可查可核。當這四個環節被啟動,才談得上進入 A6.2 的國家合作或 A6.4 的聯合國機制。說白了,這是一套把「唯一性」寫進公共帳本的國際規則,拒絕任何漂綠式的重複計算。 

回頭看台灣,我們的尷尬在這幾年逐步成形。自願市場在媒體與講座裡被包裝成「國際主流」,Verra 與 Gold Standard 的名字像是通行證般被反覆強調,企業買進的 VCC 也成了 ESG 報告中的漂亮數字。當時很少有人願意把話說破:這些票券並沒有國家授權,沒有做過對應調整,也沒有進入國家登錄,更別說掛帳到 NDC。它們或許能在自願帳本上兌現一段敘事,但一旦走到真正的合規場域,就會被無情擋在門外。這不是偏見,而是制度的自然選擇。CORSIA 把過去的模糊空間收緊為一道清楚的門檻,讓所有「近似信用」與「類信用」在一天之內顯出原形。

如果把碳市場比作金融市場,那麼 PACM 之於合規信用,就像央行之於貨幣發行;國家授權與對應調整,是保證這種「貨幣」不會重複印刷、也不會被兩地同時花用的制度槓桿;國家登錄是它的清算系統;NDC 掛帳則是總帳的期末結轉。缺一不可。對照之下,自願市場更像是平行社群的代幣,社群內流通無妨,但一旦走進實體清算系統,就沒有合法對手方。這就是為什麼 IATA 呼籲加速釋放 CORSIA 合格單位時,整個航空業都明白要去何處尋找「真正的貨幣」,而不是再去翻找那些看起來像錢、其實不能用的代幣。 

從國際脈絡再往前追,這個規則的遷移並非一夕之間。自 COP28 以降,關於第六條的導則、報告與調整規範已在各項技術文件與決議中逐步細化,從「怎麼定義授權」到「如何計提調整」,都有相當明確的路徑,目的就是把國家間合作從模糊的政治承諾,轉成可核可稽的技術會計。當各國把這套會計語言接上自身登錄系統,並在雙邊或多邊協議下開始實務操作,合規信用的生產線便真正運轉起來。那也是 VCC 相形見絀的時刻——不是因為它們全無環境價值,而是因為它們沒有被連接到那條唯一的公共帳本。 

在這個背景下,瑞士是一個早期、也最具象徵性的指標。為了履行本國減量承諾,瑞士在數年前便陸續與多個夥伴國簽署 A6.2 雙邊協議,把國外高完整性的減量引入本國的合規帳本。每一筆合作都在條約層級寫明授權與調整,並接上兩國登錄系統,使轉移的減量在統計與法律上都只有一個歸屬。這類「實體落地」的做法,將第六條從談判桌搬回工地現場,也把「唯一性」從口號變成日常流程。這個經驗之所以值得台灣正視,不僅因為它證明 PACM 可行,更因為它提示一條可追隨的制度化路徑:別再把自願標章當國際護照,真正的護照是在條約與國家帳本上蓋章。 

新加坡也走在前面。這個國土有限、能源選擇受限的城邦,在碳治理上必須務實與機動。它選擇的方法,是在明確的國家政策框架下,以第六條的合作模式,對接多國、採購可計入 NDC 的國際信用;同時在國內課稅制度中開設嚴格的「可用比例」與「品質條件」,讓企業在合規範圍內使用高品質國際信用。新加坡並非盲目擁抱「任何信用」,它追求的是連上 PACM 的信用,也就是能在國家總帳裡說得通、在國際審查裡站得住的那種資產。這是一種以國家治理為主體的市場策略,跟把 VCC 當萬靈藥的思維,恰好相反。 

那麼,VCC 是否注定一文不值?嚴格說,不盡然。世界上確實存在一些自願市場專案,其底層減量是真實與可驗證的。若東道國願意重啟審查,依据 PACM 的導則補發授權,並在本國帳本做出調整,將該等減量納入國家登錄,再回掛至 NDC,某些 VCC 是有機會「轉正」的。這像是一份原本缺少公章的文件,補齊公章與會計程序後,便能進入正式系統。然而,必須同時承認,這條路既窄且陡:若專案早先已被本國 NDC 計入,就不存在重複對外發行的空間;若專案的額外性與基準線問題沒有把握,道德風險與法律風險會讓授權機關無法背書;若採用的標準方法論與資訊透明度無法對接第六條的技術要求,即使形式上有授權,仍可能無法進入國際審查的狹門。換句話說,少數可補救,多數難翻身,這是屬於制度演進下的「自然汰換」。

也正因如此,IATA 的新聞稿才會直指「請各國政府加快釋出合格單位」。這句話的潛台詞是:真正能被航空公司、被國際制度使用的信用,要麼直接在 PACM 的管道中產出,要麼從既有專案中補件轉正;單靠自願帳本上的餘額,是無法滿足合規需求的。那些曾被視為「國際標準」的自願標章,在今天的語境裡,只是「社群標章」,它們或可輔助揭示環境表現,卻無法替代主權授權與國家會計。 

把鏡頭轉回台灣,悲歌的旋律在於錯位。這幾年,國內的多數溝通長期停留在自願市場的敘事上:講的是哪個標章較嚴、哪種專案較新、哪個平台成交旺,講的卻不是 PACM 的管道何時接通、國家授權與對應調整如何進行、登錄系統要怎麼建置與介接、NDC 掛帳的稽核與校驗如何落地。當敘事的重心一直繞著自願標章轉,企業決策自然會被導向「先買先贏」的短線行為,國內的專業服務也會傾向於包裝與行銷,而非制度對接與工程治理。時間一拉長,代價便會浮現:手上的資產難以進入合規場域,面對 CBAM、面對供應鏈的合規驗證時,才發現自己握著的是一把漂亮卻無法開鎖的鑰匙。

更令人憂心的是觀感。當國際的談話題已經轉到第六條的文件流程、主權授權的格式、對應調整的演算、跨帳本的技術互認時,台灣若仍熱衷於在自願帳本裡爭鋒,外界很難不把我們視為資訊落後的市場。這種落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路徑問題:我們把太多時間花在修辭,而不是把管線接到正確的地方。

若要問如何止跌回升,答案不在口號,而在工程。所謂工程,是把第六條的技術語言翻成國內的會計與法規;是讓授權書有標準格式、責任分工與審查節點;是把對應調整引入財政會計的規程與資料校驗;是建一個能與國外互認、與 UNFCCC 報告相容的登錄系統;是把 NDC 的掛帳變成例行的定期校正,而非宣示式的同步。當這些工程項目真正落下去,企業才有可能用看得見的時間表,換到進得去的合規信用。

有人會問:那自願市場還有意義嗎?答案是有,但位置不同。自願投資可以是創新實驗的溫床,是前期風險資本的承擔者,是方法論與技術的試驗場;它可加速某些類型專案的前期開發,為未來的 PACM 管道做鋪墊。但必須清楚,最終要「入帳」的,是那條公共的、可審可核的合規主幹道。誰能在專案成熟的節點,把自願投資導入 PACM 的工序,誰就能把環境價值兌現成制度資產。這是投資管理的能力,也是政策設計的能力。

一些成功案例提供了參照。瑞士的 A6.2 協議不是只簽不做,而是一路往下把授權、調整、登錄與掛帳的流程釘死;新加坡不只是發新聞,而是用「可用比例」與「品質條件」把國際信用納入國內稅制,並以雙邊協定把第六條的要求轉為可操作的採購計畫。當這些工程落實,市場自然會把資金導向那條可清算的河道,而不是再去填一個又一個漂亮卻無底的坑。 

在台灣,真正該反省的並不是誰曾經買過 VCC,而是為什麼我們花了這麼多年,卻沒有把制度與工程接到位。當我們一次又一次以為「序號」與「驗證報告」就等於「國際標準」,其實忽略了最本質的差異:國際標準不是某個機構的商標,而是一套由主權與公共會計共同維護的清算語言。PACM 之所以是唯一,是因為它是唯一能把減量從專案的地方性經濟,搬到國際的公共帳本上;它之所以難,是因為它把真正的治理成本攤在明面上,讓每一次轉移都需要經過同意、記帳與對帳。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市場上許多曾經繞不出的迷霧會自然散去。

站在此刻回望,IATA 的那則新聞其實說得很直白:拜託各國把真正合格、真正能用的信用放上架,讓航空公司有東西可買、有帳可記、有法可循。它沒有否定任何自願的善意,但它明確地把購買清單拉回到那條唯一的清算管道。從產業政策的角度看,這種明確性反而會使投資決策更有效率,因為市場無須再猜「哪種代幣或許也能通行」,大家都知道應該去哪裡排隊。 

未來數年的趨勢大致可期。CORSIA 不會是唯一的硬門檻,歐盟碳交易系統、各國碳費設計、跨境調整機制與供應鏈合規要求,都會在不同時間點把同一套語言重複說給市場聽:請拿出經過授權、完成調整、登錄在案、回掛 NDC、並符合第六條方法論與資訊要求的信用。當所有制度在「唯一性」上形成合唱,任何試圖用「相似」與「近似」來替代「合規」的說法都會顯得蒼白。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環境治理的課題,更是產業競爭力的存亡之道。能否在最短時間內用工程方式補起四個環節的缺口,決定了我們的企業在全球貿易與投資鏈裡是否有資格坐上桌。

也許有人還想問一句:「那我們這些年買的 VCC 怎麼辦?」坦白說,除了個別可能有機會補件的專案,多數情況下答案並不樂觀。與其花更多力氣在舊資產上做包裝,不如盡快把目光轉向那條可清算的主幹道:該以第六條的框架重做授權的就去談授權,該把現場的計量與監測接上國家登錄的就去做連接,該把會計調整與稅制核算打通的就去做打通。這些工作並不華麗,卻是唯一能把環境表現「變現」為制度資產的途徑。

新聞的價值在於提示方向。IATA 的呼籲是一個方向指示牌,指向 PACM,也指向一種以制度工程替代宣傳修辭的治理態度。瑞士與新加坡的實作提供了範本,聯合國第六條的技術文件提供了語法,ICAO 的合格單位標準提供了落地的細則。剩下的,是每個國家與每個企業,是否願意把系統接到該接的地方去。 

最終還是得用一句話收束:沒有完整性,就沒有品質;沒有 LoA、沒有 CA、沒有 NR、沒有 NDC 的 VCC,只是幻影;能夠真正進入國際清算體系、被 CORSIA 與各國制度承認的,只有連上 PACM 的合規碳信用。問題從來不是「誰還要 VCC」,而是「誰還敢要 VCC」。台灣若要走出悲歌,必須從今天開始,改掉把自願標章當國際標準的壞習慣,承認唯一的國際語言就是 PACM,承認唯一的工程是把四個環節補上,承認唯一的結局是:只有能清算、可追溯、可核對的減量,才算數。當我們把這些話寫進政策,也寫進每一家公司的工作計畫,台灣才有可能在下一輪的國際盤點裡,唱出一首不同於今天的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說書的沙龍
2會員
32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說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30
美國參議員懷特豪斯表示,本屆國會通過碳邊境關稅法案的可能性「並非零」,此跨黨派政策正逐漸進入立法討論核心。此舉反映了國際貿易趨勢與壓力,但同時也面臨設計、談判及國際爭議等挑戰。
Thumbnail
2025/09/30
美國參議員懷特豪斯表示,本屆國會通過碳邊境關稅法案的可能性「並非零」,此跨黨派政策正逐漸進入立法討論核心。此舉反映了國際貿易趨勢與壓力,但同時也面臨設計、談判及國際爭議等挑戰。
Thumbnail
2025/09/30
前言 全球氣候治理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碳數據治理時代」。過去二十年,我們談碳市場時,焦點往往集中在「碳信用」:多少減量被計算出來、多少被交易、多少成為企業 ESG 報告上的績效。然而,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與 COP29 的制度升級,碳市場的核心已逐漸從「商品」轉移到「數據」。 在這個新時代,MR
2025/09/30
前言 全球氣候治理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碳數據治理時代」。過去二十年,我們談碳市場時,焦點往往集中在「碳信用」:多少減量被計算出來、多少被交易、多少成為企業 ESG 報告上的績效。然而,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與 COP29 的制度升級,碳市場的核心已逐漸從「商品」轉移到「數據」。 在這個新時代,MR
2025/09/29
從碳費到國際合規,台灣的下一步 前言:為什麼必須接軌合規市場? 在上篇,我們已經釐清了名詞:台灣沒有碳權,只有碳信用和碳費。這裡有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建立合規制度,台灣的出口和產業未來會被國際市場直接拒絕。 歐盟的 CBAM 正在上路,航空業的 CORSIA 已經進入強制抵繳階段,日
2025/09/29
從碳費到國際合規,台灣的下一步 前言:為什麼必須接軌合規市場? 在上篇,我們已經釐清了名詞:台灣沒有碳權,只有碳信用和碳費。這裡有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建立合規制度,台灣的出口和產業未來會被國際市場直接拒絕。 歐盟的 CBAM 正在上路,航空業的 CORSIA 已經進入強制抵繳階段,日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航太產業的發展趨勢 航太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成長。根據統計,台灣航太產業在2022年的總產值高達1089.12億元,較2021年增加10.64%,創下近三年新高。這波航太熱潮主要源自於全球客運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大航空公司對新機型的強勁需求。 軍用飛機需求強勁:台灣的漢翔公
Thumbnail
一、航太產業的發展趨勢 航太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成長。根據統計,台灣航太產業在2022年的總產值高達1089.12億元,較2021年增加10.64%,創下近三年新高。這波航太熱潮主要源自於全球客運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大航空公司對新機型的強勁需求。 軍用飛機需求強勁:台灣的漢翔公
Thumbnail
歐盟國家是臺灣中小企業主要外銷地區,出口值達1,600億,光是僅出口歐盟就已達400億。歐盟啟動碳關稅機制對臺灣出口產品有什麼重大影響呢?何時開始準備才適合呢?有哪些機制與企業需要特別注意?請點擊觀看小精靈的文章,讓你每周增長一點永續知識~
Thumbnail
歐盟國家是臺灣中小企業主要外銷地區,出口值達1,600億,光是僅出口歐盟就已達400億。歐盟啟動碳關稅機制對臺灣出口產品有什麼重大影響呢?何時開始準備才適合呢?有哪些機制與企業需要特別注意?請點擊觀看小精靈的文章,讓你每周增長一點永續知識~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