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_碳數據治理時代,從 MRV 到 dMRV:國家治理、NR 與碳市場的銜接

PACM-avatar-img
發佈於雜記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前言

全球氣候治理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碳數據治理時代」。過去二十年,我們談碳市場時,焦點往往集中在「碳信用」:多少減量被計算出來、多少被交易、多少成為企業 ESG 報告上的績效。然而,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與 COP29 的制度升級,碳市場的核心已逐漸從「商品」轉移到「數據」。

在這個新時代,MRV(測量、報告與驗證) 不再只是生成碳信用的技術標準,而是國家能否履行 NDC(國家自主貢獻)的基本工具;而 dMRV(數位化 MRV) 更成為確保國內帳數據透明、即時、可追溯的基礎建設。與此同時,NR(National Registry, 國家註冊系統) 的角色愈加凸顯:它是唯一能確保數據不被重複計算、能被國際承認的「國家碳帳本」。

換句話說,從 MRV 到 dMRV 的演進,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一場 治理架構的轉型。它不僅關乎專案能否發行碳信用,更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氣候舞台上的誠信與地位。

本文將回顧 MRV 的起源與應用,解析 dMRV 的誕生與制度意義,並探討它如何透過 NR 串連專案、國家與國際市場。同時,我們將檢視 COP29 的最新決議與微軟的政策建議,對比台灣當前的缺口,並介紹永智顧問(YC)的 ASPNex 系統 作為民間先行的案例,最後提出台灣可能的發展方向。


一、MRV 的起源與功能

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最早出現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目的在於確保減排行動「可量化、可報告、可驗證」。它的應用層次主要有三:

  1. 國家層級
    各國依據 MRV 編製 National GHG Inventory(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提交給 UNFCCC,作為國際承諾履行情況的依據。這是國家層級的「碳會計帳」,直接決定一國的合規性。
  2. 專案層級
    在 CDM(清潔發展機制)與自願市場(VCS、GS)中,專案必須建立 MRV 流程,才能生成減量單位或碳信用。
  3. 企業層級
    透過 Corporate GHG Inventory(企業溫室氣體盤查),企業能掌握自身範疇一至三的排放量,作為碳管理與 ESG 報告依據。

然而,傳統 MRV 存在三大缺陷:

  • 人工成本高:依賴紙本報告與現場查核。
  • 數據延遲:往往是年度甚至多年一次,無法即時掌握。
  • 造假風險:文件與報告容易被操弄,缺乏即時驗證。

這些問題隨著市場擴張與國際規範加嚴,逐漸成為阻礙。


二、dMRV 的誕生:國家碳數據治理基礎建設

進入《巴黎協定》時代,治理邏輯從「專案市場」轉向「國家帳本」。

  • 第四條要求:各國需提交 NDC,並逐步提升雄心。
  • 第六條要求:跨國交易(ITMO, A6.4)必須執行對應調整(CA),避免重複計算。
  • 第十三、十四條要求:建立透明度架構與全球盤點,確保數據可信。

在這個架構下,傳統 MRV 顯得不足,因此演化為 dMRV(digital MRV)

dMRV 的特徵

  • 即時性:IoT 感測器與能源管理系統自動上傳數據。
  • 透明性:數據可追溯、公開查驗,降低黑箱操作。
  • 互通性:能與 NR、Climate Warehouse 等平台連結。

dMRV 的意義

  • 不僅用於碳信用專案,更涵蓋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廢棄物等全部門排放的國內帳功能。
  • 國家治理 × 國際承認 的橋梁。

三、上下銜接:GHG Inventory → dMRV → NR → 國際

dMRV 的價值,在於能將分散的排放與減排行動數據,一路串到國家帳本與國際治理。

  1. 底層:Corporate GHG Inventory / 專案數據
    • 各企業、專案與部門透過 dMRV 蒐集數據的國內帳功能。
    • 數據既服務於 ESG,也能計入國家盤查。
  2. 中層:NR(National Registry)
    • 彙總所有 Corporate GHG Inventory 與專案數據,形成 National GHG Inventory國家功能。
    • 作為唯一帳本,避免重複計算,並支撐 NDC 與 CA。
  3. 上層:國際互認
    • 各國 NR 與 Climate Warehouse 對接,支撐 A6.2、A6.4 交易。
    • 只有進入 NR 的數據,才能獲得國際承認。

四、COP29 升級與微軟建議的融合

2024 年 COP29(巴庫)針對第 6.4 條細則進行升級,將 dMRV 與 NR 的地位全面提升:

  • dMRV 強制化:所有行動必須數位化監測與驗證。
  • 移除型優先:生物炭、DAC、BECCS 等移除型成果,成為長期 NDC 的核心;避免型受限。
  • 對應調整(CA)嚴格化:所有跨境轉移必須執行 CA,確保唯一性。
  • 公平共益:新增「Equitable sharing of mitigation benefits」,強調社會正義。

這些決議幾乎完整吸收 微軟 2023 提交的建議

  • 嚴格區分減排與移除;
  • 強化 CA,避免重複計算;
  • 確保社區與國家利益共享。

顯示企業實踐可反向塑造國際制度,再回饋到國家治理。


五、台灣現況:NR 與 dMRV 的雙重缺位

與國際相比,台灣存在明顯落差:

  1. 缺 NR:尚未建立國家註冊系統,無法將各部門數據統合為唯一帳本。
  2. 缺 dMRV:盤查仍停留在人工與 Excel,缺乏即時性與透明性。
  3. GHG Inventory 百家爭鳴:顧問公司、協會各推工具,口徑混亂,政府難以整合。
  4. 國際接軌困境:沒有 NR + dMRV,企業成果難以被計入 NDC,更無法進入 ITMO 或 A6.4。

結果是:台灣企業 ESG 與自願市場努力,大多停留在「國內數據孤島」,缺乏國際效力。


六、民間案例:永智顧問 ASPNex 系統

在眾多台灣盤查系統中,永智顧問(YC)推出的 ASPNex 平台,是少數接近 dMRV 架構的案例:

  • 數位化管理:以「四大系統、八大模組」設計,幫助企業建置 GHG Inventory 與減碳管理。
  • 國際標準對接:支援 GHG Protocol、ISO 14064/14067/14068,能與國際規範銜接。
  • 數據可追溯性:平台化資料庫,避免單純報表導向。
  • 潛在 NR 接口:若國家建立 NR,ASPNex 可作為企業盤查數據上傳的接口。
  • 風險管理:內建 AI 風險模組,協助企業評估碳價、政策與財務影響。

這顯示,即便國家缺乏 NR 與 dMRV,民間仍有能力率先發展平台化解決方案。


七、結論與展望

「從 MRV 到 dMRV」是一場結構性轉型:

  • MRV → 確保排放成果可量化;
  • dMRV → 讓數據即時化、透明化、可追溯;
  • NR → 將所有數據統合為唯一帳本;
  • 國際 → 透過 Climate Warehouse 與 A6.2、A6.4,獲得承認並參與交易。

國際已明確走在這條路上,但台灣仍缺乏 NR 與 dMRV,導致 GHG Inventory 分散、國際承認不足。唯一的機會在於:

  • 政府應建立 NR + dMRV 平台
  • 民間系統如 ASPNex 應被納入國家數據治理生態;
  • 台灣可憑藉 ICT 優勢,把碳數據治理輸出為亞太區域解決方案。

結論一句話

碳市場的核心已不再是「信用的多寡」,而是「數據的真實與唯一」。唯有建立 NR 與 dMRV,台灣才能從「碳信用追隨者」轉型為「碳數據治理的領航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3會員
75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從碳費到國際合規,台灣的下一步 前言:為什麼必須接軌合規市場? 在上篇,我們已經釐清了名詞:台灣沒有碳權,只有碳信用和碳費。這裡有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建立合規制度,台灣的出口和產業未來會被國際市場直接拒絕。 歐盟的 CBAM 正在上路,航空業的 CORSIA 已經進入強制抵繳階段,日
2025/09/29
從碳費到國際合規,台灣的下一步 前言:為什麼必須接軌合規市場? 在上篇,我們已經釐清了名詞:台灣沒有碳權,只有碳信用和碳費。這裡有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建立合規制度,台灣的出口和產業未來會被國際市場直接拒絕。 歐盟的 CBAM 正在上路,航空業的 CORSIA 已經進入強制抵繳階段,日
2025/09/29
先正名碳信用,再來學! 前言:為什麼要談「正名」? 在台灣,「碳權」這個詞近年被用得滿天飛。政府喊要推「碳權交易」、企業在 ESG 報告裡寫「購買碳權」、媒體也喜歡用「碳權」當標題。甚至 2023 年還成立了「台灣碳權交易所」(TCX),讓社會普遍以為台灣已經進入全球碳權市場。 但這裡有一個
2025/09/29
先正名碳信用,再來學! 前言:為什麼要談「正名」? 在台灣,「碳權」這個詞近年被用得滿天飛。政府喊要推「碳權交易」、企業在 ESG 報告裡寫「購買碳權」、媒體也喜歡用「碳權」當標題。甚至 2023 年還成立了「台灣碳權交易所」(TCX),讓社會普遍以為台灣已經進入全球碳權市場。 但這裡有一個
2025/09/29
本文探討碳市場中日益嚴重的重複計算問題,分析其定義、類型及國際間的防堵機制,並以臺灣的政策、企業實務、金融投資、學界和媒體作為對比,揭示臺灣在面對重複計算議題上的差距與風險,最後提出具體建議,呼籲政府、企業、學界及媒體共同努力,提升碳市場的誠信與透明度。
Thumbnail
2025/09/29
本文探討碳市場中日益嚴重的重複計算問題,分析其定義、類型及國際間的防堵機制,並以臺灣的政策、企業實務、金融投資、學界和媒體作為對比,揭示臺灣在面對重複計算議題上的差距與風險,最後提出具體建議,呼籲政府、企業、學界及媒體共同努力,提升碳市場的誠信與透明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ESG在近年越來越熱門,企業需要了解碳盤查的重要性。文章解釋碳盤查的意義、法規的要求以及企業執行碳盤查的好處。
Thumbnail
ESG在近年越來越熱門,企業需要了解碳盤查的重要性。文章解釋碳盤查的意義、法規的要求以及企業執行碳盤查的好處。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