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氣候治理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碳數據治理時代」。過去二十年,我們談碳市場時,焦點往往集中在「碳信用」:多少減量被計算出來、多少被交易、多少成為企業 ESG 報告上的績效。然而,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與 COP29 的制度升級,碳市場的核心已逐漸從「商品」轉移到「數據」。
在這個新時代,MRV(測量、報告與驗證) 不再只是生成碳信用的技術標準,而是國家能否履行 NDC(國家自主貢獻)的基本工具;而 dMRV(數位化 MRV) 更成為確保國內帳數據透明、即時、可追溯的基礎建設。與此同時,NR(National Registry, 國家註冊系統) 的角色愈加凸顯:它是唯一能確保數據不被重複計算、能被國際承認的「國家碳帳本」。
換句話說,從 MRV 到 dMRV 的演進,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一場 治理架構的轉型。它不僅關乎專案能否發行碳信用,更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氣候舞台上的誠信與地位。本文將回顧 MRV 的起源與應用,解析 dMRV 的誕生與制度意義,並探討它如何透過 NR 串連專案、國家與國際市場。同時,我們將檢視 COP29 的最新決議與微軟的政策建議,對比台灣當前的缺口,並介紹永智顧問(YC)的 ASPNex 系統 作為民間先行的案例,最後提出台灣可能的發展方向。
一、MRV 的起源與功能
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最早出現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目的在於確保減排行動「可量化、可報告、可驗證」。它的應用層次主要有三:
- 國家層級
各國依據 MRV 編製 National GHG Inventory(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提交給 UNFCCC,作為國際承諾履行情況的依據。這是國家層級的「碳會計帳」,直接決定一國的合規性。 - 專案層級
在 CDM(清潔發展機制)與自願市場(VCS、GS)中,專案必須建立 MRV 流程,才能生成減量單位或碳信用。 - 企業層級
透過 Corporate GHG Inventory(企業溫室氣體盤查),企業能掌握自身範疇一至三的排放量,作為碳管理與 ESG 報告依據。
然而,傳統 MRV 存在三大缺陷:
- 人工成本高:依賴紙本報告與現場查核。
- 數據延遲:往往是年度甚至多年一次,無法即時掌握。
- 造假風險:文件與報告容易被操弄,缺乏即時驗證。
這些問題隨著市場擴張與國際規範加嚴,逐漸成為阻礙。
二、dMRV 的誕生:國家碳數據治理基礎建設
進入《巴黎協定》時代,治理邏輯從「專案市場」轉向「國家帳本」。
- 第四條要求:各國需提交 NDC,並逐步提升雄心。
- 第六條要求:跨國交易(ITMO, A6.4)必須執行對應調整(CA),避免重複計算。
- 第十三、十四條要求:建立透明度架構與全球盤點,確保數據可信。
在這個架構下,傳統 MRV 顯得不足,因此演化為 dMRV(digital MRV)。
dMRV 的特徵:
- 即時性:IoT 感測器與能源管理系統自動上傳數據。
- 透明性:數據可追溯、公開查驗,降低黑箱操作。
- 互通性:能與 NR、Climate Warehouse 等平台連結。
dMRV 的意義:
- 不僅用於碳信用專案,更涵蓋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廢棄物等全部門排放的國內帳功能。
- 是 國家治理 × 國際承認 的橋梁。
三、上下銜接:GHG Inventory → dMRV → NR → 國際
dMRV 的價值,在於能將分散的排放與減排行動數據,一路串到國家帳本與國際治理。
- 底層:Corporate GHG Inventory / 專案數據
- 各企業、專案與部門透過 dMRV 蒐集數據的國內帳功能。
- 數據既服務於 ESG,也能計入國家盤查。
- 中層:NR(National Registry)
- 彙總所有 Corporate GHG Inventory 與專案數據,形成 National GHG Inventory國家功能。
- 作為唯一帳本,避免重複計算,並支撐 NDC 與 CA。
- 上層:國際互認
- 各國 NR 與 Climate Warehouse 對接,支撐 A6.2、A6.4 交易。
- 只有進入 NR 的數據,才能獲得國際承認。
四、COP29 升級與微軟建議的融合
2024 年 COP29(巴庫)針對第 6.4 條細則進行升級,將 dMRV 與 NR 的地位全面提升:
- dMRV 強制化:所有行動必須數位化監測與驗證。
- 移除型優先:生物炭、DAC、BECCS 等移除型成果,成為長期 NDC 的核心;避免型受限。
- 對應調整(CA)嚴格化:所有跨境轉移必須執行 CA,確保唯一性。
- 公平共益:新增「Equitable sharing of mitigation benefits」,強調社會正義。
這些決議幾乎完整吸收 微軟 2023 提交的建議:
- 嚴格區分減排與移除;
- 強化 CA,避免重複計算;
- 確保社區與國家利益共享。
顯示企業實踐可反向塑造國際制度,再回饋到國家治理。
五、台灣現況:NR 與 dMRV 的雙重缺位
與國際相比,台灣存在明顯落差:
- 缺 NR:尚未建立國家註冊系統,無法將各部門數據統合為唯一帳本。
- 缺 dMRV:盤查仍停留在人工與 Excel,缺乏即時性與透明性。
- GHG Inventory 百家爭鳴:顧問公司、協會各推工具,口徑混亂,政府難以整合。
- 國際接軌困境:沒有 NR + dMRV,企業成果難以被計入 NDC,更無法進入 ITMO 或 A6.4。
結果是:台灣企業 ESG 與自願市場努力,大多停留在「國內數據孤島」,缺乏國際效力。
六、民間案例:永智顧問 ASPNex 系統
在眾多台灣盤查系統中,永智顧問(YC)推出的 ASPNex 平台,是少數接近 dMRV 架構的案例:
- 數位化管理:以「四大系統、八大模組」設計,幫助企業建置 GHG Inventory 與減碳管理。
- 國際標準對接:支援 GHG Protocol、ISO 14064/14067/14068,能與國際規範銜接。
- 數據可追溯性:平台化資料庫,避免單純報表導向。
- 潛在 NR 接口:若國家建立 NR,ASPNex 可作為企業盤查數據上傳的接口。
- 風險管理:內建 AI 風險模組,協助企業評估碳價、政策與財務影響。
這顯示,即便國家缺乏 NR 與 dMRV,民間仍有能力率先發展平台化解決方案。
七、結論與展望
「從 MRV 到 dMRV」是一場結構性轉型:
- MRV → 確保排放成果可量化;
- dMRV → 讓數據即時化、透明化、可追溯;
- NR → 將所有數據統合為唯一帳本;
- 國際 → 透過 Climate Warehouse 與 A6.2、A6.4,獲得承認並參與交易。
國際已明確走在這條路上,但台灣仍缺乏 NR 與 dMRV,導致 GHG Inventory 分散、國際承認不足。唯一的機會在於:
- 政府應建立 NR + dMRV 平台;
- 民間系統如 ASPNex 應被納入國家數據治理生態;
- 台灣可憑藉 ICT 優勢,把碳數據治理輸出為亞太區域解決方案。
結論一句話:
碳市場的核心已不再是「信用的多寡」,而是「數據的真實與唯一」。唯有建立 NR 與 dMRV,台灣才能從「碳信用追隨者」轉型為「碳數據治理的領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