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藝術家不盲從跟隨,找到獨特的自己,真實的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___ 選自《美力覺醒》

美力覺醒
翻開書序,第一段文字就深深吸引了我。
據說有一種人有陰陽眼,能看到玄乎之事。但你知道有人有藝術眼嗎?他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那些無處不在的「藝術」。___ 選自《美力覺醒》
有些藝術作品確實難以理解,甚至讓人感到疏離。然而,作者認為這種狀況再正常不過,因為藝術家的思考往往是在打破我們現有的框架,拓寬我們的認知疆界,激發我們重新思考世界。當一位藝術家的思想超越了當代的理解範疇,他勢必面臨質疑與忽視,只能等待時間醞釀,直到新一代的人能看見、理解,才可能開創嶄新的風格與篇章。
跨越
關於「藝術的思考」,有時並非當下能被理解,甚至可能遭到嚴厲批判,只能在漫長的歲月洪流中,終有一日被人領悟,或始終無人明白。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也往往在他們離世多年後,才得到世人的肯定與尊重。
許多事物不會隨著「我們以為的消逝」而真正消逝。作品中想引發人思考的那份精神,正是它們能跨越時代的原因之一,正如作者所說「藝術品的價值,不在於那個結果本身,而在於過程和內在價值
」。
想到本月有一個展覽,是MSCHF的雕塑作品《King Solomon’s Baby》,於2025年7月10日在Pioneer Works展出,他們將作品切割販售,購買者越多,每人支付的費用就越少。然而,這樣不完整的收藏還有價值嗎?它的價值又在哪裡?
我想,即便收藏的並不完整,作品的精神依然存在。正是這個「不完整」表達了它存在的意義,它讓人反思「為什麼我們購買?為什麼我們要收藏?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之所以成為新篇章,勢必是因為有所不同
感受
在第四章中,作者鼓勵讀者多看、多接觸好的作品,也盡可能到現場看原作。她分享自己看展的方法,提醒我們,看展不應只是走馬看花,或只是記得作者與年代,更要去思考「為什麼展覽是這樣陳列?作品之間有什麼連結?」,在思索與體會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暫時遠離日常的喧囂,安靜沉澱,也重新找回那顆敏銳感知的心。
看展覽最重要的是思考
,而不只是接受。___ 選自《美力覺醒》
這種「感受力」不僅用於看藝術,也影響我們看待人事物的方式,它讓我們不流於表面,而是看見更深層的內涵,這能力需要時間培養,就像欣賞梵谷的作品,當我們了解他的生命歷程與痛苦,再回頭看畫作,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與感動。
這種能力在繁忙、快速的都市生活中,真的是很重要的能力。那是培養一顆即便不瞭解,也願意試著去理解的心。
如何去欣賞
作者認為欣賞作品是有層次的,分別是:
- 觀看:看作品的樣態,如線條、色彩、筆觸等
- 感受:用「
心
」去理解作品想表達的精神與意義 - 知道:去了解藝術家的背景、作品創作的時空背景及故事等等
我認為,在「觀看」的階段,仍需累積一定的知識,一開始可能只是「我喜歡這幅畫的顏色」、「這幅太抽象,看不懂」,但隨著知識與經驗累積,欣賞的眼光與深度才能逐漸擴展。 然而,有些作品即使看不懂也沒關係,不必勉強自己去「看懂」,先了解作品的背景,再敞開心去觀看,就已足夠。 這就像聽一首外文歌,儘管聽不懂歌詞,旋律與歌聲仍能深深觸動我們,每個人被觸動的原因不同,那是專屬於個人的詮釋與感受,而當我們進一步去翻譯歌詞,了解創作背景,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動又會更深一層。
找回
書中有一段對話發人深省,一個人看畫,只看到形狀與顏色,當被問到「你的感受是什麼?」他卻說不上來。 或許,找回我們內心的感知力,看見自己的感受,正是欣賞藝術最重要的事。這與無法表達情緒有著相似之處,有些人被某事觸動,外在表現為暴怒,卻無法理解自己真正的情緒根源,究竟是煩躁、自卑,還是委屈。同樣地,當我們看見一幅畫,若只能停留在表面,便失去了真正「看見」的可能。
缺少體味藝術的感知力,也會遺失欣賞世界人情的視角。___ 選自《美力覺醒》
結語
藝術,從來不只是給眼睛看的,更是給靈魂與思想的邀請,若我們願意不僅是觀看,而是用心感受,用生命去體會,那麼,不論看懂與否,藝術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某種餘韻,提醒我們,在這個快速流轉的世界裡,還能保有一顆願意理解、也渴望被理解的心,這或許,就是藝術真正的意義所在。
金句
- 林語堂說過:「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 廣泛的常識與知識,是深化藝術鑑賞的條件
藝術的可貴,在於能將無形的感知化為有形,透過對有形的欣賞,去「感受」無形的存在
- 看、看懂與真正看懂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 生命的豐厚、記憶的深度,都來自於感知力。每個人感知世界的
方式
與深度
,才是人生的全貌 - 能把日子過得有趣,就是藝術
- 心是最大的博物館,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
參考資訊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