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教導要「避免失敗」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考試不要錯」、「不要出包」、「人生要走在正確的路上」。
社會告訴我們:失敗代表不夠好,代表丟臉,甚至代表你不值得。於是,我們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冒險,不敢嘗試,生怕出了一點差錯就被貼上標籤。
但真實的成長卻恰恰相反:沒有失敗,就沒有學習。
如果「失敗」是一場必然的考驗,那我們需要的不是迴避,而是學會如何「漂亮地失敗」——這就是 Good Try 。失敗的污名化:為何我們這麼怕失敗?
人類本能追求安全與掌控,所以我們會自然抗拒失敗帶來的不確定性。心理學研究(Dweck, 2006)指出,固定型思維的人往往將失敗視為能力不足的證明,因此竭力避免。然而,這種心態卻讓我們失去了學習與突破的機會。
想像你站在一面岩壁前,手心冒汗,腦中盤旋著:「如果我掉下來怎麼辦?」這不是肌肉的問題,而是「失敗等於不好」的文化壓力在作祟。
什麼是漂亮的失敗 (Good Try)
那麼,什麼是「漂亮的失敗」?它不是隨便亂做,也不是消極放棄,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練習。
- 有意識的嘗試:明確設定挑戰(例如:今天我要嘗試那個高一點的岩點)。
- 過程中有探索與創新:在嘗試中,你調整策略,實驗不同方式。
- 從結果中提煉出學習:即使墜落,你也能回答:「剛剛我學到了什麼?」
換句話說,Good Try 不是為了「避免失敗」,而是為了「讓失敗值得」。
好讓經驗是有意義的
失敗免疫力的重要性
想像身體的免疫系統:如果你從不接觸細菌,你的抵抗力將會脆弱不堪。同樣的,如果你從不允許自己犯錯,你的心理免疫力就永遠無法強大。
心理學稱這種能力為 resilience(韌性)。韌性不是從成功中長出來的,而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復原,才會鍛鍊出來。正如運動員必須透過肌肉拉傷後的修復才能強壯,我們的「心智肌肉」也必須透過失敗與修復,才能真正成熟。
Good Try 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應用
讓我們走進一個真實場景:
小芳第一次來參加「軟實力健身房・心智修練所」的體驗課。她最怕的,就是「掉下來很丟臉」。我對她說:「今天你的目標不是攻頂,而是完成三次 Good Try。」
於是,她告訴確保的夥伴:「我想挑戰那個藍色岩點,即使掉下來,也請為我喝采。」當她真的在半空中墜落,繩索緊緊拉住她,夥伴笑著大喊:「Nice Try!」那一刻,她意識到:原來失敗不是結束,而是暫時還沒成功,所以願意從這段經驗去反思獲得什麼,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很不好。
這份體驗不只屬於岩館。它會在日常生活裡被觸發:
- 在會議中勇敢發表一個新想法,即使被挑戰,也代表你在嘗試。
- 在工作提案中遭到拒絕,但從回饋中獲得下一次更好的準備。
- 在人際互動中說出真實感受,即使尷尬,也代表你在突破舊的模式。
Good Try 精神,正是讓你敢於跨出舒適圈的心智力量。
沒有失敗免疫力,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我們習慣讚美「成功」,卻很少慶祝「失敗」。但事實是,每一個成功背後,都埋藏著無數次的 Good Try。
在 軟實力健身房・心智修練所,我們設計了《墜落的藝術》課程,讓學員在安全的攀岩場館中,練習「漂亮的失敗」。因為唯有學會如何墜落,我們才能真正學會如何成長。
👉 下次,當你猶豫要不要嘗試時,請記得:你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一個勇敢的 Good Try。
人們不缺知識,缺的是練習、實踐與內化。
只有當你願意進行心智肌肉的鍛鍊,知識才會從「理解」變成「力量」。
軟實力健身房,不只是給你概念與方法,而是幫助你長出能在生活中用得上的心智肌肉。
歡迎報名體驗課
在 體驗課程中,你將:
- 體驗「岩壁鏡像」辨識「雜訊」進而鍛鍊「韌性護盾」
- 看見自己在挑戰時的心智模式,找到有效因應壓力的策略
- 認識心智修練所課程的核心思維與完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