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己v.s察人
上回紀錄自己定位多在「空」,
這回讓孩子們記錄班上10位同學在不同科目裡學習角色定位,則多定位「聲」,有聲才敢大聲😄
寫自己的時候,消極應對比較多;寫別人的時候,積極參與比較高。
這樣的差異突顯了孩子們對自己的評估較為保守,而對他們的觀察更著重在表現層面。
所以,教室裡的定位他人角色,舉手的人變多了(只是其中有些部分的積極參與,可能沒有達到整體學習的預習效益😅)

舉手的人變多了,積極參與的人都是他人最直覺的觀察對象。

雖然是不同課堂的表現,但其實也是一堂課的學習縮影。
四大類型
1. 認真聽還會問問題的,會變成課堂核心(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紀錄到🫡,儼然就是班上該堂課的支柱)
2. 不認真聽隨便問問題的,就是在干擾或玩鬧(幾乎逃不出任何人的「筆攻」,成為了班上該堂課的學習亂源😩)
3. 不認真聽也不問問題的,就是在放空或睡覺(這種大概存在於2/3的眼皮下😳,明顯的被視為課堂的迷失者,畢竟多數人都會等待他們什麼時候會被老師喚起沉睡或失焦的靈魂😅😅)
4.認真聽不會問問題的,自己會思考(這種被記錄的鮮少,是無聲小貓或透明人般的存在😌)
外在無差別內在小意外
臉書好友好奇孩子對自己的評估
和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會不會有明顯的差距?在我們班,差距不大,甚至趨於一致🤣
那些躺著趴著的,定位自己的時候,也明白個人的無聲放空。
那些玩著鬧著的,定位自己的時候,也感知個人的有聲學習。
倒是眼神的真誠,眾人看得見😄(這裡有些小溢出😳)可能自覺在放空,但因為眼神在別人眼中是真誠專注的,這類型的同學就會被認定是很認真,甚至會覺得這類人的放空是在「思考」😅😅;反之,如果眼神在別人眼中是混沌的,這類型的同學就是直接被定位成放空狀態,多數人壓根都不相信這類人是會思考的😅😅到最後,連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不得不說,孩子們認定同學的認真指數,還是會以成績作為依據的😳畢竟這個就是教室現形錄😆😆)
後記:
謝謝臉書好友給的好點子,這次讓學生對自己和他人在教室定位的覺察,在「空」與「聲」之間所擺盪的反思,想自己的深刻以及看他人的評點,都足以讓彼此重新看待自己的學習態度,並試著在不同的學習課堂裡,找到更適切於自己的自我學習認同❤️
教室角色系列紀錄完畢😁
還有可以操作體驗的思維設計嗎?
歡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