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你正在買一張電影票。
過去,你可能直接走到電影院櫃檯,選好座位、付錢,結束。這就是典型的「單一交易模式」— 商品清楚、買賣清楚。
今天,你更可能打開一個平台(像是 Netflix 或 Disney+),月付固定金額,就能無限看影集、電影,甚至還會被演算法「猜你想看什麼」。這樣的消費方式,早已不是單純的交易,而是一種「平台邏輯」與「網絡效應」的展現:價值不只來自單次買賣,而是來自整個生態系。策略邏輯的轉折
傳統策略思維很簡單也很清楚:
波特的五力模型告訴我們,要分析產業競爭強度,找出能立足的縫隙;而競爭優勢通常來自「成本領先」或「差異化」。這套邏輯在製造業、零售業尤其管用,因為產業邊界清楚,價值鏈結構相對穩定。
但在數位時代,這種單點定位的邏輯開始動搖。
Uber 不一定比計程車便宜,Airbnb 的房源也不是飯店等級,但它們靠的卻是「平台價值」:把供給方與需求方連結起來,創造一種誰也難以取代的網絡效應。
換句話說,當我們把平台視為一種新的產業定位,邏輯就從「我和競爭者比」轉向「我讓更多人一起參與」。
- 差異化:不再只是產品功能,而是 整個生態系的差異化。
- 成本優勢:不再只是規模經濟,而是 降低交易摩擦、提升效率的規模效應。
這些抽象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 Shopee(蝦皮):商品不一定最便宜,但「選擇多、比價快、買賣雙方都有流量」的便利性,才是顧客留下的原因。
- Netflix:不只是「租片平台」,而是透過使用者數據與演算法,形成「越多人看,越精準推薦」的正向循環。
- Foodpanda、UberEats:顧客不只是在買餐點,而是在買「隨時都能點、幾乎什麼都有」的便利感。
- 跨境平台:它們的價值不只在商品,而在於「全球連結」— 消費者能在本地買到國際商品,賣家則能透過平台觸及全球市場。
這些案例說明:當平台邏輯崛起,顧客在乎的已經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參與一個方便、連結、並且持續被理解的生態體驗」。
定位邏輯的轉變,如何改變價值主張?
在傳統競爭下,價值主張大多是單向的:
- 「我比別人便宜」─ 成本領先。
- 「我比別人好」─ 差異化。
- 「我只服務特定族群」─ 聚焦。
這樣的價值主張,像是一個單點承諾,清楚,但偏靜態。
而在網絡時代,價值主張則必須是「多方連結」的:
- 對消費者:方便、快速、更多選擇。
- 對供應者:曝光、效率、交易量。
- 對平台自己:數據、網絡效應與長期黏性。
因此,價值主張應是「多層次」的,要同時滿足不同角色,並在動態互動中持續被強化。這也意味著,策略的挑戰不再只是「吸引顧客一次買單」,而是「設計一個讓不同參與者持續共鳴的價值場」。
對企業來說,這是根本性的思維轉換:從「提供一個產品」變成「構築一個價值網絡」。
留給經理人的思考
如果你的產業還停留在「我比對手更便宜」「我功能更多」的邏輯,很可能會在現今的市場裡失去位置。
因為消費者的選擇理由,早已不只是產品比較,而是整體體驗與認同。
這也意味著,你需要開始問另一個問題:
「我的價值主張,能不能從承諾出發,最後被顧客視為一種文化認同?」
換句話說,當策略從單點走向網絡,你的主張必須從一句話,進化為一個能持續被驗證、被感知的循環。
那麼換你了:在你的產業裡,平台邏輯帶來的最大挑戰或機會是什麼?
留言聊聊你的觀察吧!
價值主張如同企業策略的起點,也是一路走來始終凝聚的核心所在。
您也可以在書店找到我的著作:《服務創新與管理:企業價值主張與顧客價值感知之動態循環與文化共鳴》,裡面有更深入與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