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產品經理交流時,滿常會討論到「產品策略怎麼制定」,後來發現產品策略會跟公司本身文化、節奏有關,但有沒有一套框架可以讓產品經理運用在所有情境呢?這篇會記錄我在曼陀號領航計劃 PM 組月會的收穫。

一、產品策略的制定方法
⠀⠀
▍ 產品使命和產品策略
⠀⠀在《The Product Strategy Stack》這篇文提到,產品經理進到公司後,在規劃功能時如果針對以下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通常是不了解產品策略,或是該公司策略不明確:
- 針對 Product Roadmap,要專注在新功能還是優化既有功能?
- 針對某個需求,要投入開發資源自己做?還是直接和第三方服務合作?
作為產品經理可以會思考:
- 要根據什麼標準來確定優先順序?
- 就算排完後,仍對這個優先順序沒有信心?
因此當遇到這個問題,產品經理首要任務就是先理解公司產品策略是什麼,而產品策略又會依附在公司產品使命底下:「如果不確定公司使命,就無法制定公司策略;如果不確定產品策略,就無法制定產品目標」。
photo credit to REFORGE
⠀⠀
▍ 產品策略和 OKR
⠀⠀
產品策略的制定方式每間公司都不同,我之前待過的公司會用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方式來制定,直接用 OKR 的 O 當作產品策略,例如:
- 要提升 OO 功能指標
- 要打進 OO 市場
- 要提高 OO 客戶數
而接下來就可以細拆成 Product Roadmap,在 Roadmap 內會有各種產品功能,每一項又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產品目標,因此可以提煉出一句話:
為了 [產品策略A],我們開發 [產品功能B],以便達到 [產品目標C]。
⠀⠀
二、產品節奏的象限和職涯搭配
⠀⠀
▍ 產品節奏四象限
⠀⠀
要做到上述的「產品策略 → 產品藍圖 → 產品目標」,並非每間公司都可以這麼有邏輯的制定和拆解,這會仰賴不同公司的發展階段、開發文化、和推進節奏。
目前的軟體產品團隊可以用「需求清晰度 X 開發節奏」來初步分成四象限:

#1 開發節奏快 + 需求明確(右上)
- 特色:PM 知道要做什麼,而且時間緊迫,偏向執行團隊
- 案例:接案型公司(客戶已簽約並指定要做功能)、電商 SaaS 公司(客戶場景明確)
#2 開發節奏快 + 需求模糊(左上)
- 特色:PM 不確定要做什麼,但上層仍希望快速產出結果
- 案例:新創公司(大家都在探索方向,且方向可能持續變動)
#3 開發節奏慢 + 需求模糊(左下)
- 特色:還在探索市場或需求
- 案例:內部創業(公司撥一筆預算讓部分人員進行前期探索)
#4 低壓慢節奏 + 需求明確(右下)
- 特色:知道要做什麼,但沒有市場或時間壓力
- 案例:內部系統重構(現場功能還可以用,但要規劃長期重構計畫)、金融體系(法遵流程複雜,需要層層審核)
⠀⠀
▍ 職涯發展搭配產品節奏
⠀⠀
要怎麼選擇上面四種象限的公司,會看個人職涯在哪個階段,可以從幾個問題來思考
- 想要短期衝刺履歷豐富度?還是追求長期職涯安穩?
- 想要參與前期產品探索?還是只接受上層任務指派?
- 想要在產品團隊成熟的環境?還是在不穩定環境導入一切?
- 想要在特定職位持續做?還是想要持續往上爬?
這些都會影響到公司的選擇,以我目前的職涯思考策略,會思考:
- 在這間公司可以累積到什麼能力?這些能力能否帶走?
- 在這間公司可以創造什麼產品?這些產品的影響範圍多大?
- 在這間公司和我上一間公司的產品相比,交集和差異各別多少?
- 在這間公司之後,我下一間的發展方向可以怎麼走?
同時考量「成員組成、老闆個性、產品願景、交通、薪資」等多種因素。
⠀⠀
三、產品規劃的三鑽石模型
⠀⠀
▍ 三鑽石模型
⠀⠀
從產品策略到產品節奏,可能會發現這樣工作時,到底有沒有一個準則或框架可以讓產品經理套用?
這裡我想記錄曼陀號領航計畫 PM 組船長 Gorden 分享的三鑽石模型(Triple Diamond):

Gorden 提到一般的 PM 很會做 Delivery Alignment(對齊執行進度與交付節奏),但可能還缺少:
- Direction Alignment — 對齊產品方向與目標
- Problem Alignment — 對齊核心問題與假設
- Solution Alignment — 對齊解法與具體方案
而這三點就是三鑽石模型的核心,每一點可以往下拆解:
- Direction Alignment — 對齊產品方向與目標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和策略的關係?要完成什麼目標? - Problem Alignment — 對齊核心問題與假設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客戶痛點是什麼?對誰產生影響?值得做嗎? - Solution Alignment — 對齊解法與具體方案
打算怎麼解決?用什麼方式最有效?有什麼替代方案?技術可行性?
⠀⠀
四、總結
⠀⠀
這篇圍繞在「為了 [產品策略A],我們開發 [產品功能B],以便達到 [產品目標C]」,記錄曼陀號 PM 組的課程心得。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