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是什麼:在模糊問題找到產品價值|EP104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產品經理常被稱為「產品 CEO / 沒有組員的領導者」,但究竟要扮演哪些角色?為什麼近幾年越來越盛行?產品經理的價值和定位是什麼?這篇會記錄我在曼陀號領航計劃 PM 組的收穫。

raw-image

一、產品經理的三圓交集架構

⠀⠀

▍ 經典模型的三圓價值

⠀⠀

身為產品經理一定看過下面這張圖:三個圓圈分別代表 Business(商業)、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和 Technology(技術),而產品經理就是三者的交集點。

這個架構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確實提到 PM 角色的本質:需要同時理解三個不同的領域,並在它們之間找到平衡

  • 商業告訴你「為什麼要做」,有什麼商業價值
  • 用戶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要解決什麼用戶痛點
  • 技術告訴你「能夠做什麼」,會遇到哪些技術限制

而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同時滿足:

在技術可行的框架上,透過用戶思維的產品規劃,洞察商業上的價值。

但實際工作上遠比這張圖複雜得多,像是使用者需求一直在變,技術也不斷在演進,商業價值也會因為市場動向而更換。

最關鍵的是,這張圖容易讓人誤以為 PM 要「精通」這三個領域才能勝任,但實際上,PM 不會比工程師更懂技術,也不會比設計師更懂體驗,也不會比 CEO 更懂商業戰略,那 PM 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

▍ 三個圓圈背後的深層思考

⠀⠀

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三個圓圈,不是從「專業知識」的角度,而是從「思維維度」的角度。

1. User Experience:從「好用」到「值得用」

使用者體驗不是只有介面漂亮、操作流暢,真正的 UX 思維是理解使用者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因此 PM 問的不僅是「這個功能好不好用」,而是「使用者遇到什麼問題?這個功能可以從哪些面向協助到使用者?若沒有這個功能使用者會多痛苦?」

2. Technology:從技術可行性,到長期技術迭代

技術可行性不一定是「能做」或「不能做」的問題,若不是太天馬行空大致上都做得到,只是「要做多久 / 用什麼代價做」。

同樣一個功能,可能有 3 種技術實現方式,分別是 (1) 開發很快但技術債很多、(2) 開發中等但不容易迭代、(3) 開發較滿但未來變動彈性大。

PM 要理解的不是技術細節,而是這些選擇背後的權衡,需要知道現在快速上線的代價是什麼?未來會付出什麼成本?這個技術債什麼時候要償還?

3. Business:從短期營收,到長期戰略定位

商業思維可能是最容易被簡化的一環,但商業價值可以有多種層次:

  1. 財務:能帶來多少收入?成本是多少?ROI 多高?
  2. 策略:符合公司的長期方向嗎?會不會分散資源?
  3. 競爭:能建立什麼護城河?對手會如何回應?
  4. 生態: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什麼角色?會創造什麼外部性?

⠀⠀

▍三個圓圈之外,擔任團隊架構師

⠀⠀

理解了三個圓圈的含義後,可以再重新思考一下 PM 的定位:

產品經理不是自己想出所有答案的人,而是帶領團隊一起思考並訂定最適當交集的人。

一開始接觸 PM 時會覺得:「我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要自己想出最好的解決方案」,結果很常在不熟悉的領域做出錯誤判斷,像是誤判技術細節、誤判操作流程,導致要多開很多次會議。

但我後來觀察到資深 PM 厲害的地方在於懂得「定義好需求,問出對的問題」,像是:

  • 對設計師:「這個功能的目標是 A,有哪些流程可以達到目標?」
  • 對工程師:「選擇這個開發方式的長期影響是什麼?短解的影響是什麼?」
  • 對業務:「做這個功能對於公司目標會提升多少?」

讓每個職能都能發揮各自觀點,PM 的責任就是把這些思考脈絡統整起來,並推動團隊往前進。

⠀⠀

二、產品經理的三重身份

⠀⠀

理解了三圓交集的本質,PM 在實際工作中又扮演哪些角色?產品經理有三重身份:因果邏輯王、需求魔術師、團隊翻譯官。

⠀⠀

▍因果邏輯王:在混亂找到原因和目標,建立流程秩序

⠀⠀

產品經理的第一個身份是邏輯王,從業務進來的需求、從工程師反饋的技術限制、從 CEO 或高層的期待、從 AM/CS 反應的客戶問題,抽絲剝繭到每一個細節,在多方聲音中找到產品脈絡,確認每個問題背後的邏輯關聯。

一個看似簡單的功能背後,可能牽涉到 (1) 客戶期待、(2) 業務銷售話術、(3) 客服長期抱怨、(4) 設計交互流程、(5) 開發優先級排序。

如果沒有清晰的邏輯,很容易被業務牽著走,或是常常在多個選項搖擺不定,例如當業務說「OO 功能客戶說很難用」時,好的 PM 會先詢問:

  1. 定義問題:客戶具體是認為哪個環節不好用?
  2. 拆解原因:他期待的操作步驟是什麼?競品怎麼做?原本做法是什麼?
  3. 評估方案:有哪些潛在解決方向?各自的影響和成本?

在實際和商務團隊(BD/AM/CS/MKT)討論中,我最常問兩個問題:

  • 客戶預期怎麼操作?他期望得到什麼結果?
  • 他在沒有此功能前,他都怎麼操作?他真的需要這樣做嗎?

透過上述問題,可以讓我在思考下一步更有基礎,而非憑靠想像來規劃功能,但邏輯思考也不是代表 100% 都想清楚才行動,而是在有限資訊下,做出邏輯自洽的判斷,有 80% 把握就可以決定,並保持開放心態隨時修正。

⠀⠀

▍需求魔術師:定義好每一個需求

⠀⠀

產品經理的第二個身份是需求魔術師,要在有限時間中排出當下的最大價值,決定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以及哪些不是產品要解的問題。

業務團隊有十個需求,每個都說很急,而現在的功能技術團隊要先補技術債,沒補功能就無法往下做,這時候 PM 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要能判斷什麼最重要」。

在查看 Product Backlog 和Roadmap時,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

  • 這個是現在重要的事項嗎?做了誰會有立即的效益?
  • 這個可以往後放嗎?若不做誰會受影響?影響程度大嗎?

需求排序有幾個關鍵原則:

  1. 不是所有重要的事都要現在做:例如方案管理、帳單管理初期可以透過人工解決,短期要先衝刺對於業績成長有效的功能。
  2. 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影響重要流程:有些介面優化可以大幅減少客訴和 AM/CS 不斷被重複詢問的時間成本。
  3. 永遠保留 Roadmap 彈性:接受 Roadmap 會變動的事實,適時根據突然商業機會或緊急需求進行變更,並確認開發可以迅速轉換。

⠀⠀

▍團隊翻譯官:讓不同職能的溝通語言一致性

⠀⠀

產品經理的第三個身份是翻譯官,將不同角色的語言,適時翻譯成另一群人也能聽懂的話。

因為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專業語言和思維框架,例如:

  • 工程師說「這個功能要改底層架構,不然以後會很難維護」,對工程師來說這很清楚,但業務團隊可能還無法理解為什麼底層架構比他們的業績還要重要。
  • 業務說「客戶需要這個功能,不然他就不簽約了」,但工程師可能認為「這句話已經說過 N 次了,做完客戶也不一定會簽約」。

PM 的責任就是在這些職能中互相翻譯,讓大家理解彼此真正的關注點,並使用共同語言。

Meta 產品負責人 Naomi Gleit 有個概念叫「Extreme Clarity(極致清晰)」。她認為所謂的團隊共識是指「Our goal is X, our options are 1, 2, 3, and our next steps are A, B, C.」,大家有共同的事實認知,減少發生「我以為你是說 …」的狀況。

翻譯官還有一個核心能力是同理心,不只是情感上的同理,而是認知上的同理,要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他為什麼這麼說?他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他的壓力是什麼?只要能掌握這些背後原因(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

⠀⠀

三、職涯成長的三階段

⠀⠀

了解 PM 能力框架後,接下來是職涯成長三個階段:執行者、推動者、制定者。

⠀⠀

▍執行者:學會理解與轉化

⠀⠀

大多數人的 PM 生涯從「執行者」開始。在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理解上層的意圖,並準確地轉化為具體行動。

但這一步對於某些人也不容易,因為上層的指令有時是模糊的,因此實際工作中要能夠:

  1. 不斷追問,直到理解真正的目標和限制
  2. 把抽象目標變成具體的功能定義
  3. 確保設計、開發、測試各環節順利推進
  4. 上線後驗證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回顧我剛探入產品經理,這個階段最常犯的錯誤包含:

  1. 不敢發問: 聽到指令後不敢追問,怕被覺得理解力不夠,結果就是每次提案都和主管期待不符,但應該要一開始多發問,像是「為什麼要這樣選、目標是什麼」等。
  2. 過度解讀:另一個極端是想太多,把簡單的需求複雜化,導致做出太複雜或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執行的功能。
  3. 缺少判斷:把自己當成 PRD 產生器,只將主管提到的 100% 翻譯成需求文件,沒有自己思考其他方案。

⠀⠀

▍推動者:學會參與到主導

⠀⠀

當能穩定地交付成果後,就會進入「推動者」階段,不再只是接受任務,而是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方案、推動解決。

推動者的核心能力是「自己洞察問題,自己推動事情發生」,因此要能夠:

  1. 不等上層指派,主動發現值得做的事
  2. 用數據、邏輯、故事說服 Stakeholders
  3. 追蹤進度、解決阻礙,確保事情完成

這個階段最關鍵的是跨職能領導力,要讓大家相信自己的產品決策,但要如何做到呢?

  1. 事實說話:收集商務團隊和產品團隊的事實,並互相背書,確保功能方向和業務一致,確保業務銷售方向和產品 Roadmap 一致。
  2. 尊重專業:不要越界指揮別人的專業領域,只提出目標和範圍,讓專業的人發揮專業。
  3. 解決阻礙:主動幫團隊移除障礙,無論是資源、流程還是溝通問題,讓大家覺得 PM 是助力而非阻力。

⠀⠀

▍制定者:學會定義問題

⠀⠀

當能持續推動有影響力的產品後,就可能進入「制定者」階段,不只解決問題,更定義問題、設定方向、引導團隊朝向有策略的目標前進。

制定者的核心能力是「戰略思維」,要能夠:

  1. 更長的時間維度,更廣的視角,更明確的策略
  2. 不只自己做得好,更要讓團隊成長

Senior PM 與 Junior PM 的本質差異不是經驗年限或專案數量,而是思維深度和洞察脈絡

  • Junior PM:給一個任務,可以帶領團隊如期如質交付上線
  • Middle PM:給一個目標,可以拆解成可執行的任務
  • Senior PM:給一個問題,可以拆解成數個專案目標

但要如何培養戰略思維?我現在也還在累積中,目前想法是:

  1. 延長思考的時間維度:不只看這個月,而是多看這季、明年、後年
  2. 擴大思考的空間範圍:不只看自己產品,而是整個產業、生態系
  3. 深化思考的影響層次:不只看發生現象,而是看底層邏輯和長期趨勢

⠀⠀

四、往更好的 PM 邁進

⠀⠀

舉個產品常見的工作案例;當業務、工程師、設計師有分歧時,產品經理該怎麼辦?現在也許可以做到:

  1. 先釐清:「讓我確認一下,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 A 的話,那我們現在 …」(因果邏輯)
  2. 再拆解:「技術重構能帶來什麼價值?設計優化能改善什麼體驗?業務目標背後的商業考量是?」(三圓交集)
  3. 然後權衡:「如果我們現在快速上線,三個月後又改了,總成本是多少?如果現在先打底,會錯過什麼商業機會?」(需求魔術師)
  4. 提出方案:「我建議我們先做一個 MVP,滿足業務急迫需求,同時規劃下一階段的重構和優化,讓我說明為什麼⋯⋯」(團隊翻譯官)
  5. 達成共識:「大家覺得這個方案如何?有什麼擔憂或遺漏的地方?」(對齊共識)

⠀⠀

產品經理不一定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能讓所有人理解這是在當下情境中的最佳選擇。

PM 之路沒有終點,每天都會面對新的挑戰,產品經理不是做出完美產品,而是能在不完美中創造產品價值的人。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
119會員
194內容數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2025/09/19
回到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幾乎是在資源有限下進行一場精密的資源配置策略,比起大企業擁有充裕預算、寬裕時間、完整團隊,新創環境下的每個決策都要能影響公司生存或客戶,這篇會記錄近期打造從 0.5 到 1 產品的實戰心得。
Thumbnail
2025/09/19
回到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幾乎是在資源有限下進行一場精密的資源配置策略,比起大企業擁有充裕預算、寬裕時間、完整團隊,新創環境下的每個決策都要能影響公司生存或客戶,這篇會記錄近期打造從 0.5 到 1 產品的實戰心得。
Thumbnail
2025/08/30
近期隨著 ChatGPT、Claude、Lovable、Figma 陸續推出各種新的 AI 功能,各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將 AI 運用到日常的軟體產品開發中,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為產品經理賦能,這篇會記錄在之前的工作環境中,AI 如何套用到產品工作,以及各職能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2025/08/30
近期隨著 ChatGPT、Claude、Lovable、Figma 陸續推出各種新的 AI 功能,各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將 AI 運用到日常的軟體產品開發中,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為產品經理賦能,這篇會記錄在之前的工作環境中,AI 如何套用到產品工作,以及各職能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2025/07/30
剛踏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要如何快速熟悉全新的環境、陌生的產品線以及人際關係?Onboarding 有哪些注意事項?剛好這陣子有滿多朋友更換公司,這篇預計透過 3 個維度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記錄一下產品經理上工流程。
Thumbnail
2025/07/30
剛踏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要如何快速熟悉全新的環境、陌生的產品線以及人際關係?Onboarding 有哪些注意事項?剛好這陣子有滿多朋友更換公司,這篇預計透過 3 個維度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記錄一下產品經理上工流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品經理再往上晉升的道路是什麼?這篇是電商產品經理的自問自答,由自身來剖析成長之路,並綜合《俞軍產品方法論》的「產品經理的選拔與成長」章節,一起拆解晉升、成長、價值。
Thumbnail
品經理再往上晉升的道路是什麼?這篇是電商產品經理的自問自答,由自身來剖析成長之路,並綜合《俞軍產品方法論》的「產品經理的選拔與成長」章節,一起拆解晉升、成長、價值。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Thumbnail
本次專訪,怪獸科技公司和 Spotify 資深產品經理 Agnes 將與我們探討五大 PM 產品實戰問題,帶你瞭解如何有效提升產品團隊效能、解決商業問題,以及最大化 Side Project 的成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沒經驗、跨領域轉職的菜鳥也可以)!
Thumbnail
本次專訪,怪獸科技公司和 Spotify 資深產品經理 Agnes 將與我們探討五大 PM 產品實戰問題,帶你瞭解如何有效提升產品團隊效能、解決商業問題,以及最大化 Side Project 的成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沒經驗、跨領域轉職的菜鳥也可以)!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先舉一個負面的例子舉例給大家聽,A公司曾經想要擴大公司的經營版圖,於是找來六位非常優秀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留美、英、德博士,學有專精,甚至有雙博士,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來參與這個企劃的工作。 A公司希望企劃小組,研究出是有什麼可以更加發展A公司的版圖,拓展A公司品牌,打開A公司
Thumbnail
先舉一個負面的例子舉例給大家聽,A公司曾經想要擴大公司的經營版圖,於是找來六位非常優秀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留美、英、德博士,學有專精,甚至有雙博士,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來參與這個企劃的工作。 A公司希望企劃小組,研究出是有什麼可以更加發展A公司的版圖,拓展A公司品牌,打開A公司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其實當主管一點也不簡單,技術熟能生巧是基本,當主管更重要的是思維,是知道如何管人、管事。要怎麼選到好的店長?絕對不是夠資深、靠關係,或是順眼就好!
Thumbnail
其實當主管一點也不簡單,技術熟能生巧是基本,當主管更重要的是思維,是知道如何管人、管事。要怎麼選到好的店長?絕對不是夠資深、靠關係,或是順眼就好!
Thumbnail
工作中,個人的價值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產品發展過程,產品經理(PM)應該思考如何巧妙運用自己的定位,像是:有些人擅長數據分析,透過數字管理產品;另一些人擅長規劃和策略制定,尋找優化或發展模式;還有些人擅長溝通,解決開發過程中的問題。那麼,你的專長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工作中,個人的價值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產品發展過程,產品經理(PM)應該思考如何巧妙運用自己的定位,像是:有些人擅長數據分析,透過數字管理產品;另一些人擅長規劃和策略制定,尋找優化或發展模式;還有些人擅長溝通,解決開發過程中的問題。那麼,你的專長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