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這本書,是關家良一的熱血自傳,也是他的「跑步三部曲」之一;另兩本是《跑步勝者的一百天修煉》《放慢速度的勇氣:關家良一的超馬道》。出版社為遠流文化,我大約在 2018 年讀完。當時剛開始練路跑,幾乎把各大圖書館能借到的跑步書都看過,這本對我的啟發尤其大。
關家良一本職是機械工程師,也是超級馬拉松跑者。他早上通勤用跑步去上班,大約 5 公里;晚上下班繞遠路跑回家,常常是 10~20 公里。週末如果要和家人出遊,他會請家人開車先到目的地,自己跑過去的會合,一邊旅行一邊累積里程。這些做法也影響我,有一段時間我也是跑步通勤。
關家良一雖然全馬也跑得不錯,但他的強項在超長距離:24 小時、100 公里等。超級馬拉松定義就是超過 42.195 公里的任何賽事。他在台北的「東吳國際超馬 24 小時」拿過 6 次冠軍;也曾兩度奪下「斯巴達松」冠軍,IAU 24 小時世界盃封王,並在 2011 年「惡水超馬(Badwater)」拿下亞軍,寫下亞洲最佳。
這本自傳寫的是他如何從工程師走到世界級超馬冠軍的傳奇,談堅持、感恩與生命意義。我們可以從他的成長史,讀到面對困境時的態度與哲學:
— 他說,跑步讓他成為更好的人,也讓他學會感謝生命;每一步都是對自己的承諾,每一次完賽都是對生命的致敬。
— 他原本非常內向、怕麻煩別人,也對運動毫無興趣。25 歲時因為想減肥而開始跑步。那時他 180 多公分、體重 76 公斤(其實不算胖),但因飲食與喝酒,覺得需要改變。起初很辛苦,卻逐漸感受到身心變化與成就感。第一次完賽後,他決定「下次要跑更遠」,於是踏上超馬之路。
— 他逐步領悟到:人生就像超馬,沒有終點,只有下一段路。任何人都有潛力超越自己,關鍵不在起點多低,而是願不願踏出第一步並持續走下去。
— 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態度:狀況好時誰都能跑;狀況不好時,才看得出一個人的人生觀。真正的挑戰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找出繼續前進的理由。
他也分享「腦內演練(image training)」:在腦中一遍遍想像自己通過終點、面對各種情況的畫面。自信不是天生,而是一次次挑戰後累積的心理建設。相信自己能贏的人,才配得上勝利;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值得成功,才更能享受勝利。
在訓練上,他主張「慢就是變快的魔法」。日常安排是:早上通勤跑 5 公里喚醒身心;下班繞路跑 10~20 公里紓壓;假日進行 30~70 公里長距離。他很少做交叉訓練,強調以跑帶跑、把體能「跑」出來。核心精神是依身體狀況彈性調整,不盲目逼自己,反而能在長期獲得更好效果。
比賽前三個月,他會:① 延長距離、逐步拉長課表;② 降低速度、保持輕鬆節奏;③ 賽前兩週加入短距離衝刺。真正的強者不是靠短暫爆發,而是靠長期累積,建立起穩固的基礎實力。
他也談「用跑步鍛鍊心」:24 小時比賽時,他把注意力收回到呼吸節奏、天氣變化、身體反應,專注當下。長時間奔跑會引發「跑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讓他進入近似冥想的狀態。至於心態,他常說「隨便它吧(なるようになるさ)」:不是消極,而是做到該做的,然後不被結果綁架,像煮菜的「剛好火候」。
2011 年日本 311 地震後,台灣對日本大力捐助。他為了致謝,2012 年展開「感恩台灣」環島長跑:12 天跑完 1,077 公里,平均每日近 90 公里。他說這不是為了紀錄,而是用雙腳丈量感謝。沿途各地都有跑者相伴,終點東吳大學氣氛如嘉年華。
他從超馬總結出幾個人生道理:休養也是訓練的一部分;別人對你的評價,可以在半年內用行動改變;跑步讓人既堅強也溫柔──真正的強者不是冷酷無情,而是在堅韌中保有對世界的善意。努力不是為了贏過別人,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他說:跑步不是逃避人生,而是更誠實地面對人生。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認識的機會,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長的證明。這就是他所謂的「王者風範」:不一定永遠跑在最前頭,但能在逆境裡保持風度、感恩與微笑,並把個人成就轉化為回饋社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