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設計就像是說故事:敘事建築這樣做》談奠基於想像力的建築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完鄭二哥老師的新書,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哈來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中提到,人類所創造的三大想像,分別是:金錢、帝國與宗教。金錢雖然不能吃也不能用,卻不只是一張紙,因爲我們相信金錢具有交易的能力。帝國的建立與維繫也有賴想像的法律規範、政府體制與統一的各項制度,讓人們有一套據理的規矩可依循。宗教則是讓人們想像有一個超越界的存在,利用宗教的道德觀、世界觀影響人們的言行,只要依據宗教的義理,便能夠獲得來世與解脫等。然而,建築是想像的嗎?又何謂做設計的想像?

  「本書透過『敘事建築』的概念,將設計視為故事敘述的延伸,並結合科技、文化、哲學、社會學等跨領域視角,開啟了一條不同於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

  首先,本書並未詳加說明何謂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而是著墨於其所提出的新概念-「敘事建築」,並用五個向度說明之,分別是:物質性、故事性、儀式性、時間性和人為本。

  「圖說大多是在描述一個尚未物理性存在的狀態。」「敘事性建構了建築的非物質層面。」並以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理論,區分能指(物質形式)與所指(敘事或意涵)。

  語言作為符號,兼具能指,即物質的「形式」,如:聲音波形、文字的字形。與所指,即非物質的、心裡意象的「概念、意義」。亦即,符號=所指+能指。而建築圖說,做為一種符號,亦然。故奠基在語言符號的敘事性,不只建構了建築的非物質層面,亦建構了建築的物質層面。

  建築的形式是建立在圖紙上的,而圖紙上的形狀則是建立在測量上的。然而,測量則是建立在,用索緒爾的話說,「約定俗成的」。亦即,由人所建構的。例如:為何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而不是360度?為何圓形不是三角形?為何「點」是沒有大小、只有位置的零維度基本元素?

  「度」、「形狀」、「點」,作為測量的單位,皆是人所建構的,非關經驗的。故在某個平行時空,人們也可以約定俗成的將三角形內角和訂為360度,或以三角形的能指(形式),指稱圓形的所指(概念),或在沒有看過零維度的情況下假設點的存在。因為測量奠基在非關經驗的數學上,而非物理世界的觀察。相同的,建築亦奠基在人為的、非關經驗的、先驗的想像上,是對象物符合我們的認知框架,而非對象物決定我們的認知。

  所謂的認知框架,就統一經驗論與理性論的康德哲學而言,即感性直觀、知性範疇和想像力的作用(中介)。以認識圓形為例,我們是一邊透過感性直觀(時間、空間)接收到時空中的圓;一邊透過知性範疇,把握圓的普遍概念(圓是一個與定點等距的點的集合),最後透過想像力(圖式作用),將感性直觀下個別的圓與知性範疇下普遍的圓對應、統合起來,進而認識圓形。

  回到「敘事建築」的五個向度(物質性、故事性、儀式性、時間性和人為本)。敘事建築作為符號,不只具有物質性亦具有非物質性。敘事建築的故事性之所以能夠產生新的知識,在於人天生的認知架構(感性直觀+知性範疇+想像力)。敘事建築的儀式性賦予建築精神性、神聖性、超越性。敘事建築的時間性即是著重在建築的過去的歷史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敘事建築更是人為本的,尤其在AI逐漸取代思考的今天,AI做為統計、量化、歸納的結果,如何產生新的知識?當設計變成了指令,只剩下輸入與輸出,缺少了中間反思、推論、辯證的過程;當建築設計走向量化、化約(去異求同),將逐漸從對象物符合我們的認知框架,往回走向以對象物決定我們的認知。亦即,生成的結果決定建築如何設計,而非建築設計符合我的想像、設計理念。如同本書亦提到,熟悉AI工具的人,成為「先看設計結果,再開始做設計。」

  綜上,做設計就像是說故事,一方面,敘事建築透過認知架構下的圖說、符號、語言說故事;另一方面,建築像故事般,並非只是物質(能指)的總和,還包含非物質(所指),兩者透過想像力、語言,統合為一(整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73會員
674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9/16
Datum: 13.09.2025 Heute habe ich nicht nur polnisches Essen aus Zgorzelec gegessen, sondern auch die Haus Schminke in Löbau besucht. Das Haus zähl
Thumbnail
2025/09/16
Datum: 13.09.2025 Heute habe ich nicht nur polnisches Essen aus Zgorzelec gegessen, sondern auch die Haus Schminke in Löbau besucht. Das Haus zähl
Thumbnail
2025/06/19
講者:李承翰(大林組營造工程師) 時間:2025.6.19 1. 2010年至柬埔寨吳哥窟的貧民窟蓋教室,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友善與建築實踐的成就。 2. 回台後參與台東達魯瑪克部落(每年七月小米收穫祭暨鞦韆祭為該部落年度盛會)戶外教室,及新竹內灣因颱風導致損毀之房屋修繕,2012-2013畢
Thumbnail
2025/06/19
講者:李承翰(大林組營造工程師) 時間:2025.6.19 1. 2010年至柬埔寨吳哥窟的貧民窟蓋教室,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友善與建築實踐的成就。 2. 回台後參與台東達魯瑪克部落(每年七月小米收穫祭暨鞦韆祭為該部落年度盛會)戶外教室,及新竹內灣因颱風導致損毀之房屋修繕,2012-2013畢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