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完鄭二哥老師的新書,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哈來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中提到,人類所創造的三大想像,分別是:金錢、帝國與宗教。金錢雖然不能吃也不能用,卻不只是一張紙,因爲我們相信金錢具有交易的能力。帝國的建立與維繫也有賴想像的法律規範、政府體制與統一的各項制度,讓人們有一套據理的規矩可依循。宗教則是讓人們想像有一個超越界的存在,利用宗教的道德觀、世界觀影響人們的言行,只要依據宗教的義理,便能夠獲得來世與解脫等。然而,建築是想像的嗎?又何謂做設計的想像?
「本書透過『敘事建築』的概念,將設計視為故事敘述的延伸,並結合科技、文化、哲學、社會學等跨領域視角,開啟了一條不同於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
首先,本書並未詳加說明何謂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而是著墨於其所提出的新概念-「敘事建築」,並用五個向度說明之,分別是:物質性、故事性、儀式性、時間性和人為本。
「圖說大多是在描述一個尚未物理性存在的狀態。」「敘事性建構了建築的非物質層面。」並以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理論,區分能指(物質形式)與所指(敘事或意涵)。
語言作為符號,兼具能指,即物質的「形式」,如:聲音波形、文字的字形。與所指,即非物質的、心裡意象的「概念、意義」。亦即,符號=所指+能指。而建築圖說,做為一種符號,亦然。故奠基在語言符號的敘事性,不只建構了建築的非物質層面,亦建構了建築的物質層面。
建築的形式是建立在圖紙上的,而圖紙上的形狀則是建立在測量上的。然而,測量則是建立在,用索緒爾的話說,「約定俗成的」。亦即,由人所建構的。例如:為何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而不是360度?為何圓形不是三角形?為何「點」是沒有大小、只有位置的零維度基本元素?
「度」、「形狀」、「點」,作為測量的單位,皆是人所建構的,非關經驗的。故在某個平行時空,人們也可以約定俗成的將三角形內角和訂為360度,或以三角形的能指(形式),指稱圓形的所指(概念),或在沒有看過零維度的情況下假設點的存在。因為測量奠基在非關經驗的數學上,而非物理世界的觀察。相同的,建築亦奠基在人為的、非關經驗的、先驗的想像上,是對象物符合我們的認知框架,而非對象物決定我們的認知。
所謂的認知框架,就統一經驗論與理性論的康德哲學而言,即感性直觀、知性範疇和想像力的作用(中介)。以認識圓形為例,我們是一邊透過感性直觀(時間、空間)接收到時空中的圓;一邊透過知性範疇,把握圓的普遍概念(圓是一個與定點等距的點的集合),最後透過想像力(圖式作用),將感性直觀下個別的圓與知性範疇下普遍的圓對應、統合起來,進而認識圓形。
回到「敘事建築」的五個向度(物質性、故事性、儀式性、時間性和人為本)。敘事建築作為符號,不只具有物質性亦具有非物質性。敘事建築的故事性之所以能夠產生新的知識,在於人天生的認知架構(感性直觀+知性範疇+想像力)。敘事建築的儀式性賦予建築精神性、神聖性、超越性。敘事建築的時間性即是著重在建築的過去的歷史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敘事建築更是人為本的,尤其在AI逐漸取代思考的今天,AI做為統計、量化、歸納的結果,如何產生新的知識?當設計變成了指令,只剩下輸入與輸出,缺少了中間反思、推論、辯證的過程;當建築設計走向量化、化約(去異求同),將逐漸從對象物符合我們的認知框架,往回走向以對象物決定我們的認知。亦即,生成的結果決定建築如何設計,而非建築設計符合我的想像、設計理念。如同本書亦提到,熟悉AI工具的人,成為「先看設計結果,再開始做設計。」
綜上,做設計就像是說故事,一方面,敘事建築透過認知架構下的圖說、符號、語言說故事;另一方面,建築像故事般,並非只是物質(能指)的總和,還包含非物質(所指),兩者透過想像力、語言,統合為一(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