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AI時代,你對AI的態度與應用能力,將直接決定你在職場上是被取代,還是被提升。

三個人物,三種選擇
- 小明:熱衷自學AI,熟練使用ChatGPT、NotebookLM與自動化工具解決工作問題,只需最短時間就能交付高品質成果。
- 小李:年紀較長,抗拒新技術,自認靠加班與努力就能應付工作,對AI始終抱持懷疑。
- 小山:剛畢業一年,經驗有限,只做庶務性工作,既無專業積累,也未真正接觸AI應用。
職場事件
有一天,小山突然請了長假。大家原以為公司運作會受影響,卻發現一切如常。原因竟是——小明每天只花20分鐘,就用AI完成小山原本需要數小時處理的瑣事:資料整理、會議摘要、報表生成,全都自動化完成,而且更快、更精準。反觀小李,雖然每天加班到深夜,卻因效率低落、錯誤頻出,反而造成團隊困擾。老闆開始懷疑:光靠體力與加班,是否還能跟得上公司的未來?
分水嶺
老闆召開會議,直接點出三人的職涯走向:
- 小明:結合AI與專業,創造實際價值 → 升任部門AI導入顧問,培訓全員。
- 小李:勤奮卻缺乏AI應用力 → 三個月內必須完成AI培訓,否則降調基層。
- 小山:只做庶務、缺乏專業積累 → 即使學了AI也難凸顯價值,成為最先被淘汰的人力。
故事寓意
AI時代的競爭,不在於「會不會加班」或「會不會用AI」,而在於能否 將AI與自身專業結合,創造全面價值。
- 駕馭AI者(如小明) → 少量投入,創造巨大成果,成為核心戰力。
- 拒絕學習AI者(如小李) → 雖勤奮,卻因效率低下而被取代。
- 只有AI技能卻缺乏專業經驗者(如小山) → 無法整合判斷,價值難以顯現。
這是一場不容逃避的淘汰賽:
AI不是取代人,而是淘汰「不用AI的人」與「無法結合經驗用AI的人」。